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特立獨行:幫女人母羊接生,撿駱駝頭骨做檯燈

2021-01-20 羽昕天

「心靈沒有棲息的地方,在哪裡都是流浪。」——三毛

作為知名女作家,三毛的一生寫滿傳奇,因為感受到前世的鄉愁,便義無反顧地前往撒哈拉沙漠定居。這樣隨性灑脫的人生是世人所嚮往的,因此三毛總在人們心中代表著理想和嚮往,但是陽光之下必有陰影,在追求理想的背後必有艱辛,在撒哈拉中三毛寫作的手用來送水,日常用品全靠撿。

無處安放的流浪靈魂

三毛原名陳懋平,因為不會寫懋這個字,三毛就自己改名叫陳平,與千千萬萬個普通小孩不同的是,三毛小時候就展現出了異於常人的性格,她性格孤僻,不喜與人來往交談,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看書,寫字。三毛家的後方就是一座墳場,於是孤獨的三毛找到了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並開開心心的在墳場裡度過了幼年時期。

因為戰爭,三毛一家不得不在炮火連天的歲月中四處奔波,在一次又一次狼狽的逃亡過程中,三毛不但沒有擔驚受怕的心理,反而出流浪的快樂來。三毛之後又被稱為「流浪詩人」,這與她的作品與她的童年生活有很大的關係,比起一成不變的安穩,三毛更喜歡四處漂泊的流浪,更喜歡尋找未知所帶給她的驚喜,她的前半生也的確如此。

仿佛三毛的全身都寫滿了離經叛道,她不喜歡數學,也不喜歡數字,在讀書生活中因為數學老師的羞辱,三毛患上了嚴重的自閉症,她開始拒絕和這個世界交流,在學校中頻繁逃課,父親帶她休學之後,她又把自己的房間圍上鐵欄杆並加上了一把鐵鎖,以此來表示和世界抗爭的決心。三毛的年少時期是憂鬱而孤獨的,她總是會想到自殺來一了百了,而這也註定了三毛的結局。

所幸三毛的父母非常開明和通情達理,在三毛陷入情緒的陰暗面時沒有放棄她,而是努力把她拉回正軌,鼓勵她結交朋友,支持她做一些能讓自己開心的事。對於三毛來說讀書和旅行是照亮她生命的兩顆星星,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三毛開始嘗試寫作,在寫作中放逐自己無處安放的靈魂,三毛的內心漸漸被打開。在西班牙旅行時,三毛遇到了荷西,這個註定要與她共度半生的男人。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與撒哈拉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緣分,她偶然看到一張撒哈拉的照片,感受到了前世的鄉愁,於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尋找前世之旅。

這在常人看來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三毛做出來卻引人欣賞,因為三毛從來不是一個能以常理揣度的人,而且三毛的幸運之處在於,她有著支持她的家人和愛人。荷西有著一個很大的優點,任何三毛想做的事,在別人看來也許十分瘋狂,但是在荷西眼裡卻是理所當然的。

在西班牙定居時,因為對撒哈拉沙漠的眷戀之情,三毛一度處在痛苦之中,這種情懷,在所有他們認識的人裡面,幾乎被視作一個笑話。等三毛安排好時間準備去撒哈拉住一年時,周圍的朋友都以為她瘋了,沒有人支持她,但是好在三毛的父母一如既往的支持女兒想做的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在三毛做了決定之後默默前往撒哈拉,為她打理好一切,這個人就是荷西。

理所當然的他們生活在了一起,荷西找到了一間小房子,房子前面是一大片垃圾場,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遠方就是廣大的天空。荷西不是羅曼蒂克的人,三毛在沙漠裡也風花雪月不起來了,他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改善環境,克服物質上精神上的極大困難。

地是水泥地,糊的高低不平,牆是空心磚原來的深灰色,磚塊接縫地方的幹水泥就赤裸裸地掛在那兒,打開水龍頭,流出來幾滴濃濃綠綠的液體,沒有一滴水。但是三毛沒有厭倦沙漠,只是在習慣它的過程中受到了小小挫折。

剛開始他們的生活的確是非常艱難,撒哈拉生活環境惡劣,日常用品的價格貴得令人心灰,而三毛和荷西乍到撒哈拉手頭非常拮据,連吃飯買水的錢都勻不出來,三毛不得不送水來補貼家用。

這時的三毛就趁荷西上班的時候去對面的垃圾場撿垃圾,撿到舊的汽車輪胎就拿回來清洗,平放在蓆子上,裡面填上一個紅布坐墊,當作一個座椅,撿到快腐爛的羊皮就用鹽處理過後做成坐墊,駱駝的頭骨在三毛手裡也是不可多得的好物,她用鐵皮和玻璃把撿來的頭骨做成了一盞檯燈。

他們的家,又添了羊皮鼓、羊皮水帶、水煙壺、沙漠人手織的大床罩、奇形怪狀的大石頭。在一年之後他們的家變得有模有樣,三毛也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她開始儘自己所能融入到當地生活中去,她會教當地婦女看書習字,幫當地居民看病,甚至包攬了接生婆的工作,幫撒哈拉婦女接生,給母羊接生也做過。三毛用心地感受著當地的風土人情,這也為她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結語

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愜意又逍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在三毛的生活中構成了她獨特的生活,而在三毛筆下,人們也可以看到那片廣袤無垠的沙漠,雖體會不到三毛的思鄉之情,也能感受到三毛的快樂,這種快樂和灑脫感染了許多人,人們的內心都住著一個三毛,都有著一個說走就走的夢,但是付諸於實踐的卻沒有多少。

三毛更像是人們理想的寫照,在三毛筆下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敢愛敢恨,一生流浪的姑娘,她的文章天馬行空,隨心隨性,正是這種灑脫的人生態度擊中了人們的內心,在當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掀起了一股追尋自由的「三毛熱」人們爭相模仿三毛的人生態度,性格脾性,都想要成為那個特立獨行的三毛。

但是三毛不只是一個代名詞,她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如今逝者已逝,再多的讚美與批評都已經成為過往雲煙。

相關焦點

  • 《撒哈拉沙漠》:三毛用熱情點燃了沙漠的荒涼
    三毛不是《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她是一個瘦弱的東方女子,曾經走遍了54個國家,西班牙、德國、 撒哈拉、南美、新疆……《撒哈拉沙漠》記錄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點滴。一片沙漠,白天似火烤,夜晚如冰凍。三毛卻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有趣的生活,不一樣的情懷
    我從未去過撒哈拉沙漠,但看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之後,便會有些嚮往,對於這個整日在鋼筋混泥土搭成的高樓大廈間穿梭,等待一輛輛車從身邊過的時間比穿過馬路的時間還要長的我來說,想想廣闊無垠的沙漠,是件多麼愜意的事!連擁擠的心房似乎也跟著寬廣起來!
  • 撒哈拉沙漠裡的三毛,沒有水也能長成帶刺的玫瑰
    三毛是一個很誠實的人,初到荒涼的撒哈拉沙漠,便自己一人跟車深入荒漠,想拍下這大沙漠中的異族文化。說起來,這個膽子也是很大。在上個世紀70年代,安全措施尚未得到很大保障的情況下,便敢一人獨自出行。再次飛回西班牙,被求婚,之後結婚,婚禮是在沙漠舉辦的。結婚當天,未婚夫送她一付慘白的駱駝頭骨,她很開心,這個禮物真是送到她心裡去了。連結婚禮物都異於常人的人,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奇幻之事。在撒哈拉沙漠,三毛把一窮二白的家改造成了人人稱讚的「羅馬」,房東一看破落又寒磣的房子被改造如此之好,立馬翻臉,要求加房租。
  • 《撒哈拉的故事》荷西和三毛在夢想中的沙漠過著現實的生活
    因為自己的一句話,荷西先到沙漠紮下根。三毛是一個骨子裡浪漫且天馬行空的人,就因為在一本地理雜誌上看到撒哈拉沙漠的介紹,就覺得那是自己前世記憶的地方。所以她和自己心愛的人去到那裡尋找前世之旅。初到撒哈拉,才知道現實是壓垮理想的稻草三毛第一天來到撒哈拉沙漠,來到荷西和她的家,見到那方寸之地,空空的屋子,沒有任何家具,裝飾。她就知道這次旅行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臺灣作家三毛後半生: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姐弟愛戀,48歲自縊落幕
    02.撒哈拉沙漠的簡愛生活三毛與荷西的婚禮極簡隨意,沒有婚紗也沒有宴席,有的只是彼此的誓言,以及荷西送給三毛的駱駝頭骨。在那片貧瘠的沙漠裡,荷西與三毛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6年時光。沙漠生活極其艱辛,不僅物資匱乏,淡水稀少,而且氣候惡劣,文明落後。他們的家安在墳場區,對面是個骯髒的垃圾場,而這個垃圾場,對三毛來說卻是個拾荒的寶地。
  • 西撒哈拉人4年洗一次澡,三毛為何對撒哈拉沙漠情有獨鍾
    可三毛說,這對她是一種情懷,「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連她自己都無法解釋。一個31歲的年輕東方女人與有著250萬年沉澱的古老非洲大沙漠之間,短暫而悠長的愛恨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 三毛:行走在撒哈拉沙漠裡的深情
    僅僅是因為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感覺似乎自己曾經是屬於那片土地的,心中湧起一種淡淡的鄉愁。因為這個緣故,就義無反顧的勇敢的出發了。熱愛她的荷西為了追隨她,也就陪著她一起闖入了撒哈拉沙漠那個神秘的世界。撒哈拉沙漠,集結了三毛一生浪漫的情結。這個臺北女子,如同她腳下走過的千山萬水,充滿了謎一樣的故事。
  • 非洲遊記:摩洛哥,走進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
    來非洲之前,其實還是盼望見到如同紀錄片中那樣的遼闊稀樹草原以及無數的野生動物,然而到了被稱作北非花園的摩洛哥王國,才發現這片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交融的神奇土地卻處處充滿著奇妙的風情——神秘、神奇、多元、多彩、浪漫、迷離!特別是深入到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邊緣,似乎便觸碰到當年三毛追尋青春和愛情漂泊流浪的縹緲記憶!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很有趣。三毛記下了在撒哈拉的歲月生活。租來一間沒有頂的屋子,周圍是很驕傲的沙哈拉威鄰居們,有一輛車子,身邊是丈夫荷西,生活得不算差。有一位孕婦找三毛接生,這可嚇壞了荷西,在荷西的極力阻止下,這位婦女被荷西送到了醫院,當然這位婦女也成為這裡第一位在醫院接生的人,她驕傲極了。撒哈拉的奇怪不止這些。姑卡,一位娃娃新娘。她的婚禮讓三毛看來是充滿恥辱和痛苦的。
  • 三毛:萬水千山走遍,你是人間最美的風景
    雨季不再來三毛從小就特立獨行,喜愛讀書,因為墓地安靜,便經常去那裡讀書。酷愛拾荒,經常撿些稀奇古怪的東西回來,用她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思想將它們美化和珍藏。小時候發奮學習數學了一段時間,因為發現老師都是從課本裡抽習題考,她就提前做功課考了100分,數學老師不相信就取笑三毛,並且拿超綱的題目讓她做,受到侮辱的三毛從此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三毛的家人都很關心愛護她,允許她離開學校回家,三毛便看盡了家裡的藏書,她很喜歡《三毛流浪記》裡的三毛,三毛的得名因此而來。
  • 《撒哈拉沙漠》丨冥冥之中,是沙漠選擇了三毛
    初初來到撒哈拉沙漠,三毛其實是很艱難的。她要面對太多未知的事情,而這一切,因為有了荷西的陪伴,生活變得似乎好了一些。有人明白她的小趣味,懂得她時不時地「唬言唬語」,極其喜愛她做的飯。甚至於,二人一同在黑夜裡開車去找化石的小烏龜和貝殼,無論三毛做什麼,只要不是像給人看病的的大事,荷西幾乎給予了他全部的愛。
  • 三毛《撒哈拉沙漠》:美麗的靈魂,終究會相遇
    撒哈拉沙漠由著名作家三毛所創作,三毛曾經學過畫畫,遵循內心的想法和情感,中途輟學出國,去了西班牙學習,經歷了很多段感情,波折的一生,不平等的心,最後還是在西班牙和荷西結婚,後因為荷蘭意外去世,三毛悲痛的離開了小島,定居臺北,三毛一生感情複雜難猜,這也和她小時候的性格有關,好不容易遇上了荷蘭
  • 揭秘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真實生活:像乞丐一樣,日用品全靠撿,只有愛情
    「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還有錢鍾書和楊絳,「第一次見你的時候,我的心裡已經炸成了煙花,需要用一生來打掃灰爐」…… 在文藝青年看來,三毛擁有著世界上最浪漫的愛情,她有彼此都深愛的人,所以才能說出「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的動人情話」。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生活並不富有,卻讓我愛不釋手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沙漠了,世界上也沒有第二個三毛,也沒有了那專屬於三毛的浪漫情懷。一開始,三毛堅持要去撒哈拉沙漠。於是荷西找了個地方,提前去工作,到機場接三毛。荷西說,「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家,我抱你進去,從今以後你是我的太太」。這句話就像是土味情話一般,平淡而溫馨。三毛是個固執的女人,她曾經決心要一個人走。當荷西為愛在沙漠中受苦時,她決定一輩子和他一起流浪。
  • 撒哈拉的故事:傳奇女子三毛和丈夫荷西的神仙愛情
    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住,苦戀著女神的荷西也跟著她去了。每次想起這個神話般的女子,眼前不由得會浮現出在遙遠的沙哈拉大沙漠上,她那飄逸的長髮灑脫的背影,還有她身旁的大鬍子丈夫荷西。《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介紹荷西:「我的先生是一個外國人」。
  • 三毛和荷西:離開你之後,撒哈拉沙漠再也沒有了星辰
    三毛是臺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稻草人日記》、《夢裡花落知多少》、《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等都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她喜愛旅行,喜歡探索不同的風景和生活。在那段難忘的沙漠生活經歷中,她的丈夫荷西,給了她很多的陪伴和安慰。我們從三毛的書中,也能找到相愛的他們生活的影子。
  • 《撒哈拉的故事》——跟隨三毛感受那片遙遠沙漠裡的酸甜苦辣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讀三毛的第一本書,在此之前,我早已對三毛及這本書的大名有所耳聞,依據那些別人摘抄與品評的零零碎碎的文字,我覺得三毛應該是一個特立獨行又十分瀟灑有魄力的女子,然而在讀《撒哈拉的故事》的過程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三毛的浪漫、可愛與純粹。
  • 跟隨三毛的步伐,邁過蘇伊士運河,走進她的撒哈拉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生活寫照,橘子我看見了一個可愛的中國女孩兒,一個不一樣的妻子,一個大漠的前行者,帶著對生活的熱愛穿梭在茫茫沙海之間談到《撒哈拉的故事》就不得不談到一個人,那就是荷西,他是三毛的丈夫,和三毛一起去了撒哈拉。只是因她想去,所以荷西改變了自己原本的計劃和喜歡的人(三毛)一起前行。
  • 撒哈拉沙漠中的橄欖樹,三毛與抑鬱症
    三毛是知名女作家,我曾經讀過她很多作品,為她筆下所描寫的異國風光,跨國戀情,撒哈拉大沙漠而吸引。再後來,了解到她的童年,其實也是非常不幸和曲折的,三毛小時候比較偏文科,數學不好,經常考零分,後來她發現數學老師總喜歡考課後的習題,就背了習題,結果連考了幾個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