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品味 · 更有智慧
Better taste · Wiser life
大文豪雨果曾說:聖米歇爾山對法國如同大金字塔對埃及一樣重要。
聖米歇爾山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708年。主教奧貝受到大天使聖米歇爾的神旨,命他在墓石山上蓋一座教堂。墓石山是聳立在海灣中央的一座巖島,該海灣以漲潮的迅猛而聞名。
在接下來的一千年間,不斷地修築擴建,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方才成就今日雄偉挺拔的氣勢與匠心獨具的建築結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將聖米歇爾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聖米歇爾是誰?
在教堂鐘樓的頂端,大天使聖米歇爾手持利劍,展翅欲飛,庇佑著諾曼第的大地。
在聖經故事中,他是守護天堂入口的大天使,英勇無比,曾經戰勝過魔鬼撒旦。他能稱量人類的靈魂,區分善惡;他引領人們進入天堂,使他們免受惡鬼的誘惑。
聖米歇爾山|Le Mont-Saint-Michel
據說早在一千年前,這座聖山已經是西方世界的第四朝聖地,僅次於耶路撒冷、羅馬、西班牙的聖地牙哥。
它喚起了我有限的對中世紀故事的記憶,燃起了無限的對歐洲黑暗年代的興趣,這次行程的住宿也特意安排在這座聖山之上。
從幾公裡外就能遙遙望見聖米歇爾山。
據說,過去的朝聖者必須要穿越險阻多端的沙岸、排除重重困難,才能抵達山腳。
聖山的四周是遼闊的海灣,每日漲潮兩次把聖山變作孤島;退潮後又如無盡的沙漠。平靜的表面之下危機四伏,暴雨雷擊、潮汐帶來的流沙、起霧,都對不熟悉環境的漫步者構成生命威脅。
雨果曾經描寫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會遭到驚心動魄的埋葬,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
沿著通向山城的路橋徒步入城,
此時還沒開始漲潮。
潮水洶湧而至。
轉眼間,山城的小小入口已經被水包圍,
然後淹沒。
穿過前哨門進入山城,先是進入比較世俗的城鎮,擁有自屬的教堂、商店、墓園、市政廳。再往上,是出世的部分,擁有自己的修道院教堂與修士墓地。
這恰好代表了中世紀社會的階級:底層為勞動者,中層是國王和騎士(負責執政與戰事),上層為僧侶(負責祈禱)。
城池裡是狹窄的街和喧鬧的店,入夜了依然人頭攢動,推杯換盞。
入住的酒店|Hotel La Mère Poulard
公元1888年,安內特·布拉爾(Annette Poulard)在聖米歇爾山的中世紀古城內,開了一家小餐館。不久,她出色的手藝和不下七百則食譜使她聞名遐邇,贏得了「布拉爾媽媽」的美名。以著名的舒芙雷法式烘蛋而聞名世界的布拉爾媽媽,直到今天仍是法國美食的一種風尚。
布拉爾媽媽酒店則坐落於聖米歇爾山中世紀古鎮的中心位置。
14世紀的騎士故居|Historic house of knight Bertrand Duguesclin
黑乎乎的狹窄的中世紀的街道和室內布置,讓我聯想起《指環王》系列和《權力的遊戲》。
聖米歇爾修道院|Saint Michel Abbey
參觀的時候已是傍晚。我猜萬聖節的環球影城也沒這個刺激。
開始往售票處爬樓梯的時候就覺得陰風陣陣,頭頂上的城牆邊緣上出現了一隻巨大的爪子。還能感受到各種陰冷的海風聲和海鳥哀鳴聲。
一進下層的小教堂,就被黑漆漆的穹頂上流水的聲和影嚇了一跳。當景象變成星空時,我才找到了隱蔽的投影儀。
接下來的整個行程,就是在黑漆漆的環境裡觀察怪獸的眼睛、噴火崩裂的牆壁、類鳥的骨架在旋轉等等。每次都伴著陰森的悽冷的聲響效果。尤其是在監獄和地牢附近,光與聲搭配起來製造詭異的氣氛。
我不由得加快了步伐。每次看到光明的大殿或者戶外的露臺就趕緊衝過去透透氣~
賣票的時候怎麼不警告膽小者慎入呢?!
(本以為修道院有一個關於怪獸的傳說,但查了很久也沒發現相關的歷史資料,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趕上了一個短期的關於光和影的試驗性表演……)
月圓之夜,冷嗖嗖的海風吹著。月亮的對面,水天交界處還有一抹紅色沒有褪去。
仰望燈光點綴下的聖山,想到它曾經作過恐怖的監獄和地牢,難免覺得有些陰森。
於是把圍巾裹得更嚴了。
註:本文圖片皆由作者拍攝
歡迎關注 我和世界之間
在這裡我們聊
與 藝術 · 心靈成長 相關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