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大山裡的「老表」|興義市滄江鄉中心小學老師李丹丹

2020-12-19 天眼新聞

「媽,咱報得名了,趕緊給李老師打個電話報聲喜吧!」2020年7月8日那天清晨,正是各高中學校報名如火如荼的時候,許多學校門口,早在頭一天晚上,便排起了長長的報名隊伍,場面猶如春運時期的候車廳。家住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上灣組的徐德銀一家,拿著興義市第二中學的報名通知書,一向少言寡語的徐勇,激動不已,再三提醒母親陳月情在第一時間,給我打了這個電話,「李老師,要不是你的幫助,我們夫婦倆還在山上幹活,根本不知道報名這回事。」

我的扶貧故事,要從2012年說起,那時我在南方電網超高壓輸電公司天生橋局政工人資部負責宣傳工作,恰巧當年省國資委安排企業幫扶活動,滄江鄉作為超高壓公司天生橋局幫扶點,我便與當時局裡政工人資部主任陳斌一同到滄江實地調研。

當年風景秀美、山路崎嶇的滄江,以及鄉村學校裡那一雙雙清澈的眼睛,山裡傳來學校裡朗朗讀書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再次激起了我實現教師夢的決心。2017年,興義市事業單位招考,我毫不猶豫填了滄江鄉中心小學,從此與滄江結下不解之緣。

從職業生涯的過渡,到身份的轉變,我懷著一顆教好書、做好每一件事的決心,時刻提醒自己,要幹一行、愛一行,對教書育人這個使命,充滿了熱情。當我真正來到滄江工作的時候,才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學校安排我教一年級,並擔任班主任工作,我才發現,這裡的孩子跟我以往接觸過的孩子渾然不同。

班裡33名孩子,有27名留守兒童,6名建檔立卡戶,3名單親,1名孤兒,一年級的孩子,甚至有不會寫自己名字的,當時毫無教學經驗的我,陷入了極大的困惑。我開始請教身邊有經驗的領導、同事,找了許多相關書籍學習,充實自己,一邊摸索著如何上好低年級的課程。手把手地教會他們寫名字到讀書識字,為班裡冬天裡光著腳來上學的孩子發棉襪;為鼓勵厭學的孩子來上學,周末從家裡絞盡腦汁帶一些學習用品及城裡孩子感興趣的小玩具......一學期下來,當班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起了,成績也有了提升。

但我發現,光是我們老師單方面的努力,孩子的教育仍是欠缺的。孩子身後的家長對教育的態度出了問題,家長面對生活貧困迫於生計,無暇兼顧陪伴孩子的種種無奈。我時常跟同事們探討班裡孩子出現的狀況,也深知我個人能改變現狀的力量渺小。

2019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接到2戶建檔立卡戶的幫扶任務,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上灣組徐德銀和雷權勇兩戶,我很榮幸成為眾多幫扶責任人中其中的一員。同年8月,根據市教育局安排,我到興義市第八小學進行跟崗學習,從此,我只能利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餘的周末時間去走訪貧困戶。

2019年8月,夏日炎炎,滄江鄉與廣西省毗鄰,是一個溫度偏高的地方,頂著36攝氏度的高溫,我第一次手提「連心袋」到新寨村上灣組走訪我的兩戶幫扶對象。由於對自己的駕車技術沒有信心,加上路況不熟,我聯繫幫扶對象給我發了位置,誰知道到了山路分叉的地方,手機拿出來根本沒有信號,無奈只好坐在樹蔭下等過路人問路。正當我小心翼翼地掀開地上雜草蓆地而坐,一條小蛇從旁邊「嗖」一聲竄過,嚇得我差點暈倒。

前往徐德銀戶的鄉間小路

遙望周圍的高山,雜草叢生的小路,山裡依稀的幾戶人家,我內心充滿忐忑: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如何憑藉個人微薄之力幫助他們脫貧?懷著這樣的心情,我來到徐德銀家中,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個破網拉成的簡易門,破舊的房子是木結構;一層是養牲畜的院子,二層一家三口住,屋裡光線灰暗,但打掃得很乾淨。

戶主徐德銀見了我,40來歲的中年男子,顯得有些靦腆;女主人陳月情很熱情健談,聽了我的自我介紹,自然就親切地跟我聊起,他們的兒子徐勇正在讀九年級,平時成績不錯,但中考發揮失常只考了240分。「家裡缺人幹活,他爸腰不好,讀不進去就回來幫著幹活算了。」陳月情一面抹眼淚,一面向我傾訴。聽了她的話,兒子徐勇在一旁埋著頭不吭聲,臉上寫滿了失望。

通過深入聊天,我了解到,徐德銀夫婦不想讓孩子繼續讀書的原因是怕承受不起高額的學費,因為考不上高中,到市裡私立學校補習一年學費要上萬元,這無疑是給家徒四壁的生活增添了巨大的開支。於是我向徐德銀夫婦二人解讀了教育資助的扶貧政策,「只要孩子能順利考上高中,這一年的辛苦一定不會白費,而且徐勇很好學,這就是很好的契機。」通過我的苦口婆心勸說,夫婦二人答應讓徐勇再補習一年。

李丹丹入戶走訪徐德銀戶,向徐勇解讀教育資助相關政策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對徐勇而言,讀書也是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這一年裡,徐德銀夫婦心懷希望,勤勤懇懇。徐德銀通過滄江鄉組織的統籌安排,由鄉林業站安排了公益性崗位護路員的工作,每月能領到833元工資;妻子陳月情在滄江鄉新寨附近打臨工,夫婦二人通過砍伐桉樹,種植板慄、玉米、姜等,每年的生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達到43000餘元,不僅實現脫貧鞏固提升,還能支付徐勇在學校補習這一年每學期8000多元的學雜費及生活費。我常常跟陳月情聊天時這樣說:「陳姐,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我們一定要勤勞,只要徐勇讀書有出息,你和徐哥的努力就有希望!」

2020年7月,中考查分那天上午,徐勇查到成績後,打電話告知,他今年考了396分,進步了150分!欣喜之餘,興義這麼多高中,該去哪兒讀?學費要多少?家庭能不能承受未來幾年的學費生活費呢?掛掉電話後,我腦海裡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徐德銀夫婦沒有文化,徐德銀沒上過一天學;陳月情讀過幾年小學,但是也拿不定主意,聽說讀職中學費便宜,就準備讓徐勇去讀職中,徐勇可不樂意了,一家子鬧得炸開了鍋,徐德銀眼看拿不定主意,轉身背著背篼就出門幹活了。陳月情在家不知所措。我意識到,這一天是關鍵的決策時期,是決定一個孩子未來的關鍵時刻了。我放下手中的工作,把剛滿五歲的女兒送到外婆家照看,收齊了徐勇的成績能上的學校,通過上網查閱、電話諮詢,把各學校聯繫方式備註清楚,做好準備後,獨自一人駕車到滄江。「李老師,你居然真的來了!這不是放暑假嘛!」陳月情見到我,感到很意外,我把陳月情和徐勇邀請到學校辦公室,拿出一張張我做足了工作的資料,「徐勇考了396分,可以上的學校有這些,學費分別備註在這裡,上了高中以後,每年可獲得國家助學金1000元,免住宿費、免教科書費,以及免去學費和扶貧專項金1000元,一學期要獲得2400多的資助金……」我說,你們趕緊到興義去報名,否則名額報滿了,就上不了想上能上的學校了!「徐勇,你也想清楚,到底想讀高中,還是職中?」徐勇含淚對我說:「李老師,我不想讀職中,我想讀高中,想考大學。」陳月情這才聯繫在山上幹活的徐德銀,一家人終於對徐勇報考高中達成了共識。

滄江鄉新寨村上灣組徐德銀夫婦在家門前的合影

「老同學,你是操心你家什麼親戚?」 「咱們讀書那個年代,要是能遇到個這麼關心的我人,就不至於後來走彎路了!」在幫徐勇諮詢學校時,我向在高中任教的同學打聽招生情況時,大家不解地開玩笑問道。我總打趣地說:「那是我在大山裡的老表!」

如今,徐勇順利到興義市第二中學高一就讀,據老師說,這孩子學習特別認真,特別踏實。

後來,無數次行走在去往幫扶的兩家人的路途中,我的步伐愈加堅定。因為他們真正享受到黨的政策帶給他們的改變,他們兩家精神面貌都會有新的變化!在日常繁重的教學工作之餘,我時常牽掛著這兩戶孩子學習成長中的一絲絲改變。

李丹丹入戶走訪徐德銀戶,向他妻子陳月情宣傳幫扶政策

在扶貧這條路上,我深深意識到,扶貧不僅僅是黨和組織交給我的任務,而是要讓我們去真正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困苦,去改變他們的思想意識。扶貧先扶智,更要去捨身處境幫他們解決心中的困惑,甚至於幫他們在關鍵時刻給予正確的建議和意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通過相互了解,拉近彼此的距離。

我們的「連心袋」,時刻告訴我們,要心連心,如果沒有一次次的入戶走訪,沒有親眼見到他們勤勞的身影,沒有感受到他們生活的坎坷,就不可能深刻認識貧困戶,體會他們的精神力量,給予他們不斷的鼓勵和燃起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在新寨村扶貧過程中,如今隨處可見乾淨整潔的山間小路上勤勞的身影,每一次和徐德銀一家的促膝而談,讓我在這段不平凡的扶貧經歷中,樹立起一種堅定的信念。在他們身上,我也學到了百折不撓,看到了夫婦二人勤勞樸實,看到90後的父親挑起家庭重擔的責任感。其實,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難何其之多,只要攜帶一顆堅持的信心,正如我們的扶貧工作,用真情鋪設,定會打贏這場仗!李丹丹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周文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走出大山的幸福日子丨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幫扶...
    我叫歐陽燕,是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捧乍鎮垛坎村的幫扶幹部。小夏是我扶貧的對象,他年紀不大三十出頭,一頭短髮。和大多數老鄉一樣,他不愛講話,初次見面就一個勁地笑。他人精明也很能幹,但因為一家7口人都等著他賺錢補貼家用,所以常年出工在外,極少回家。三個孩子也多是夏爺爺夏奶奶陪著長大。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責任人就是常務家長丨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
    我叫陳嫻,是黔西南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的一名幫扶幹部。還記得2016年年初我第一次見到貧困戶王志道,是在興義市烏沙鎮烏沙中心小學附近324國道旁邊的一個民房,這個貧窮的家庭每年花六百多元租房住在這裡就是為了照顧孩子讀書,那天剛好王志道夫婦都在家,通過溝通核實了解到了他家的情況:王志道是戶主,合計6個人口。王志道在興義建築工地打零工,妻子梁秀玉在家照顧四個孩子。
  • ...讓我家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上灣...
    我叫王瓊,是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上灣組的脫貧戶。早年,我的丈夫因為在外務工逝世,我獨自撫養長大兩個孩子,由於生活上的困難,在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從事種植業,一年的收入靠賣板慄,大概有萬餘元。兩個孩子在外務工的收入,再加上幫扶措施,日子也只算過得去。
  • 「我的扶貧故事」扶智扶志,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
    在2017年初,由於剛剛接觸脫貧攻堅工作,對扶貧這件事還不是很了解,我便帶著「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的思想,一頭扎進了這場具有重大意義的脫貧攻堅戰爭中。家住雄武鄉中心村羅家堡組的李興友是我包保的貧困戶,他家有4口人,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興義市灑金街道周定武
    新市民家門戶手寫感恩對聯這就是我們興義市灑金街道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常態,思維方式裡,一定要讓「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新市民感受到「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談論著以前遠在大山裡的家,沒有水泥、柏油路,沒有路燈、電梯,更沒有10分鐘內就可到達的學校、工廠。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漆黑的夜就籠罩了大地。由於不通公路,每次趕場回家,都要爬幾道山梁,淌幾次水,遇到雨雪,溼滑的泥巴路更加重艱辛。遙遠的好學校、幾千裡外的工廠,都是夢。現在不同了,全家五六口人住進城市社區,老人帶娃,年輕人就近就業,娃娃就近讀書,下樓有乾淨、舒適的環境,同樣洋溢著滿臉幸福的新老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以情感動,用心幫扶丨興義市雄武鄉安監站站長吳洪宇
    作為興義市雄武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的一員,我有幸參與到了這場為貧困人口謀幸福的脫貧攻堅戰爭中,共包保幫扶了5戶貧困戶,在國家扶貧大好政策的支持下,通過與貧困戶們共識、共商、共擔、幫扶部門聯動等途徑,5戶貧困戶如期實現了穩定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
    「村民們所說的『海』,就是海軍士官學校援建的這所海娃希望小學。」站在學校寬闊的操場上,金寨縣希望公益服務中心秘書長周玉梅動情地講述起海軍官兵的扶貧故事。習主席在金寨縣考察時強調,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後,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知識改變命運」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
    祝你早日結婚,還有,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這次考試考了班級前十喲!我想考興義八中,到時候姐姐還在幫扶我們家嗎?」  這是2020年我生日當晚接到的幫扶戶韓洪米女兒們打來的電話。  2019年8月,我成為了雄武鄉盤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並包保了2戶易地扶貧搬遷戶,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熊敏:堅守大山,只為鋪平孩子出山的路
    我叫熊敏,1987年9月參加工作,現任錦星鎮慶民村慶龍小學校長。33年來,我把家搬到學校裡,在白雲生處大山之間教書育人。我的信念是堅守大山深處,讓孩子們能走出大山去讀書,找到屬於他們的希望,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過上幸福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陪老公去扶貧,「他對這裡一往情深」|興義市敬...
    我的老公要去邊遠、偏僻的貧困山區扶貧,那是2017年的事情。  他貴州省黔西南州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名叫田明。那年春節剛過,他就被單位通知去參加局裡的會議,會議要求,他們教育局要派一名中層幹部到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駐村扶貧,擔任第一書記。  在會場上,當我老公得知會議的精神後,就表示,讓我去吧。  說實話,當時我的老公有點矛盾的,一是手裡的工作丟不開,二是我在年前剛懷孕,需要人照顧。
  • 「我的扶貧故事」異鄉裡的扶貧情|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教師袁富巧
    我叫袁富巧,30歲,是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的一名教師,從雲南到六盤水,這是我在異鄉工作的三年,也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帶著滿腔熱情和理想,我包保慕尼克村沙地組四戶貧困戶,光榮地成為一名基層幫扶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經歷是我一生不可多得的財富丨興義市雄武鄉...
    2018年初,當我得知派駐盤江村的第一書記因年齡大等方面原因,需要調整,便向妻子和年老多病的母親說明了我想要駐村的想法,並立即向組織提出了申請。3月,得到組織批准,我懷揣堅定的信心和必勝的決心前往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看到「扶貧」這個字眼,許多往事都歷歷在目,我作為幫扶責任人,也親身經歷了許多的幫扶經過。  根據金沙縣後山鎮政府安排,我們教管中心全體同志的幫扶對象都在坎壩村。由於坎壩村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我們經常都是分組徒步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收穫更多的溫暖和感動丨興義市七舍鎮糯泥村駐村...
    我叫王萬紅,在興義市救助管理站工作,2019年7月,由興義市民政局選派到興義市七舍鎮糯泥村擔任駐村幹部。糯泥村是興義市七舍鎮較邊遠的貧困村,入村後我就把糯泥村視為新家,把貧困群眾當作親人,我和其他駐村幹部一起努力,組建了茶葉加工合作社、藤編加工合作社,及時協調聯通公司、貴州廣電建好基站接通網絡,讓孩子們可以在家上網課,解決吃水問題,將原來的泥巴路硬化,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如今糯泥村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 「圖畫巴陵」阜物康民|大山下的扶貧這樣溫暖人心
    阜物康民|大山下的扶貧這樣溫暖人心「幕天席地,阜物康民」,此藏頭聯攜刻在天嶽幕阜山之巔,上下聯分別源自晉代《酒德頌》與南朝宋時期《後漢書》。我以為,該聯對民生興盛的守望是此幕阜大山文化的彰顯,是嶽陽這方熱土滋養和誕生的憂樂精神,亦是註解著扶貧工作裡處處牽繫民心的溫潤。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扶貧路興義市敬南鎮布雄小學老師 周青蘭老公田明是興義市教育局的一名幹部。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沒有過,田明告別了我和他年邁的父母,一個人驅車就去了與廣西一湖之隔的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
  • 「我的扶貧故事」努力促進貧困戶增收丨興義市捧乍鎮小寨村幫扶...
    我叫韋清騰,2018年通過公務員考試成為了一名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捧乍鎮人民政府黨政辦工作人員。同年12月,我的扶貧路開啟。「雷紹友」和「徐永考」這兩個陌生的名字,也開始和我的工作生活緊密相連起來。2018年12月我第一次下隊走訪。來到了捧乍鎮小寨村,當我站在村公所的門口時,我內心是迷茫的。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就是我們的動力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
    我叫何清,是一名來自萬峰林旅遊集團的一線員工,2019年的7月,我很榮幸被抽調到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開展扶貧工作。剛到南龍村時,我從早到晚開展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以便於開展工作。在走訪中我了解到,村民們一年有3個月面臨缺水,於是我積極協調鋪設了南龍五組八組安全飲水管道共計10.8公裡,接通小龍潭大水管網,讓村民們喝上放心水,解決季節性缺少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在村裡,群眾都喊我「老表」或「海洋」丨大方縣...
    我叫趙海洋,來自威寧縣麻乍鎮,是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石坪村萬寨組的一名駐村幹部。因為幫扶的貧困戶杜少文妻子姓趙,認我做親戚,村裡姓杜的群眾都叫我「老表」,其他的群眾都喊「海洋」。  同樣是村幹部的同時給我解釋說,當地群眾對政策理解不夠,總是覺得扶貧就是國家免費發東西給大家,誰都想要,所以造成當時群眾對基層幹部不支持、不理解的狀況,對待我還算好的,有時候村幹部單獨去走訪或者開群眾會時還會被擠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