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

2021-01-16 法制網


■本報記者 歐 燦 陳國全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陳 列


【新聞回放】2016年4月24日下午,習主席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考察脫貧工作時,來到農家院落同村民們進行親切交流。聽說村民陳澤申的孫子即將高考,習主席詳細詢問了孩子的學習情況。他說,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後,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


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打開地圖,距離安徽省金寨縣最近的海岸,也在千裡之外。

曾幾何時,對於生活在大別山腹地的貧困群眾來說,山的那邊還是山。走出大山,是一代又一代山裡人的夢想。

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而今,走進金寨縣燕子河鎮龍馬村採訪,記者聽到最多的回答是:「『海』,就在山邊!」

「村民們所說的『海』,就是海軍士官學校援建的這所海娃希望小學。」站在學校寬闊的操場上,金寨縣希望公益服務中心秘書長周玉梅動情地講述起海軍官兵的扶貧故事。

習主席在金寨縣考察時強調,要做好教育扶貧,不能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後,學一技之長才能有更好保障。近年來,海軍士官學校在開展對口幫扶工作時,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指示要求,始終堅持「扶貧必扶智」,不斷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幫助老區改善基礎教育條件。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談起脫貧攻堅,海軍士官學校政委韓德明感慨地說:「扶貧,既要翻越眼前有形的大山,更要翻越貧困群眾心中無形的大山。」

何謂「無形的大山」?家住龍馬村的金寨縣政府工作人員餘蕾感受很深。她在習主席考察過的大灣村掛職鍛鍊,村裡貧困戶陳澤申中年喪子,老伴又因病去世,只有孫子與他相依為命,家中十分困難。面對生活的重壓,陳澤申一度迷信「風水」,兩次找來「風水先生」,希望通過調整家中大門朝向、在院裡砌屏風牆來改變「運勢」。然而,陳澤申家中的光景並未因此改善,日子反而越過越窮。

轉變,始於脫貧攻堅這場硬仗。2014年,縣、鄉政府利用互助資金為陳澤申家裡安裝了光伏發電板,每年增收幾千元,又向他傳授養殖技術,幫助他發展黑山羊養殖。

短短幾年,日子越過越好、幹勁越來越足的陳澤申認識到:靠「風水」不如靠奮鬥。

2016年,陳澤申迎來兩件喜事:一是習主席考察時在他家院子裡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同當地幹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二是他的孫子考上了大學,家裡出了個大學生。

「是黨中央、習主席的關懷改變了我的命運。」陳澤申告訴記者,2017年,他摘掉了「貧困帽」。如今,孫子大學畢業後留在合肥工作,真正走出了大山。

陳澤申的境況之變,是金寨縣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習主席考察後的4年多時間,這裡的一個個貧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當地幹部介紹,這些年軍地攜手支援老區,在改善硬體設施的同時,深入宣講黨的扶貧政策,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和教育投入力度。貧困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和知識技能上呈現出的新氣象,令人欣喜。

「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理解更深了,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更高了,對下一代的教育也更重視了!」韓德明信心十足地說,翻越了落後觀念這座大山,貧窮這座大山就不再可怕。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在龍馬村採訪,記者看到,一處山坡上,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一棟以藍白兩色為主色調、海軍特色濃鬱的二層教學樓引人注目。

這是燕子河中心小學大巖教學點。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海娃希望小學。

「在這裡就讀的孩子都是附近村子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是貧困學生。」回憶起往日辦學的艱辛,退休教師紀宏璋感慨萬千。過去,這個教學點基礎設施落後,校舍簡陋,交通不便。每逢雨雪天,坡陡路滑,老師需要一趟趟往返接送學生。

教育,關係著山裡孩子們的未來。1990年5月19日,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金寨縣建成。受制於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水平,多年過去,金寨縣的基礎教育條件依然相對落後。

越窮的地方,教育往往越落後;教育越落後的地方,群眾就可能越窮——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主席擲地有聲地宣告: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到金寨縣考察時,習主席再次強調要做好教育扶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習主席考察後不久,海軍士官學校官兵走進大別山深處,與金寨縣燕子河中心小學籤訂《扶貧幫困協議書》,籌措經費用於改善該校大巖教學點硬體設施,並將教學點命名為海娃希望小學。

建校舍、擴操場、修馬路……留守兒童看到了新的希望。2017年9月10日,海娃希望小學落成。那一天,附近的村民吹起嗩吶、敲起鑼鼓,排起幾百米長的隊伍,迎接親人解放軍。

此後,海軍士官學校又陸續為海娃希望小學建起計算機教室、閱覽室,配備廚房設備等,並組織燕子河中心小學老師進行教學技能培訓。學校黨委領導還帶頭與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幫助孩子們打開走出深山的大門。

山海茫茫,心向遠方。有的人走出大山,是為了去看大海;有的人回到大山,是為了讓更多人能看到大海。

程靜是海娃希望小學的一名老師。2018年,聽說海軍在她的家鄉援建海娃希望小學後,她毅然放棄外地待遇優越的工作,到海娃希望小學當了一名鄉村教師。

「部隊幫助我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教學條件,我們更有責任把家鄉的孩子培養好,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程靜說,教學點規模雖然不大,但開設有計算機、英語、體育和音樂等多種課程,還能進行遠程網絡教學,讓山裡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優質的教學資源。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祖國的海疆壯麗寬廣……」程靜把軍旅歌曲《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設置成自己的手機鈴聲。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她的心頭總會泛起陣陣漣漪。

山與海還遠嗎?看著自己的學生快樂成長,程靜驕傲地說:「也許,真的不遠了。」


「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2016年4月24日,習主席從北京到合肥,一下飛機,就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金寨縣紅軍廣場。

「當時還下著雨,習主席冒雨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還瞻仰了紅軍紀念堂,參觀了革命博物館。」金寨縣革命博物館講解員楊曉璐介紹,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前,習主席不時駐足凝視,並詢問有關細節。

在這次考察中,習主席深情地說,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扶智,還要扶志,只有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遠大志向,才能徹底斬斷『窮根』。」海軍士官學校政治工作處主任孟龍對此感觸頗深。他說,知識技能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是教育扶貧的一體兩翼。有了知識,孩子們才能走出大山,走向遠方;不忘初心,孩子們才能心懷家國,心有所向。

漫步在海娃希望小學,濃鬱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與「海軍藍」相得益彰。這裡的老師和前來幫扶的海軍官兵,常給孩子們講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講海軍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講發生在金寨的一個個紅色故事。

「海娃希望小學的宣傳畫都是我們學校學員畫的,一幅畫講述一個海軍故事。」孟龍介紹,海軍士官學校注重將紅色文化和海軍元素融入海娃希望小學的文化環境,讓學生們從小接受國防教育,增強國防意識。

「這名女兵叫郭燕,是我們學校的畢業學員,這個小女孩是在葉門的華僑……」在海娃希望小學教學樓的走道裡,戰士王鵬正在給孩子們講解牆上的宣傳畫。

一個家國故事,埋下一粒紅色種子。採訪中,海娃希望小學學生皮健宏給記者展示了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人民海軍艦艇全譜》。皮健宏是師生眼中的「小軍迷」,對書裡的武器裝備如數家珍。「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艦載機飛行員,保衛藍色國土。」皮健宏說。

紮根金寨這片紅色沃土,海軍士官學校的師生也收穫著成長。2017年9月,海軍士官學校在金寨縣建立教學實踐基地。學校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和主題教育,多次組織開展現地教學,運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引導官兵傳承紅色基因。

「回到老區,就回到了人民軍隊的紅色故土;從老區走向大海,大家更懂得了為什麼出發、要去向何方。」海軍士官學校學員四大隊大隊長沈正平是土生土長的金寨人,談及老區的發展,他滿懷信心地說,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山裡孩子像他一樣走出大山,守護祖國的萬裏海疆。

相關焦點

  • 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
    韓德明信心十足地說,翻越了落後觀念這座大山,貧窮這座大山就不再可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在龍馬村採訪,記者看到,一處山坡上,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一棟以藍白兩色為主色調、海軍特色濃鬱的二層教學樓引人注目。這是燕子河中心小學大巖教學點。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海娃希望小學。
  • 海娃希望小學,他們用知識的力量幫助群眾「拔窮根」
    海軍士官學校官兵在安徽省金寨縣這片紅色土地上開展教育扶貧,用知識的力量幫助群眾「拔窮根」——大山裡的海娃希望小學■解放軍報記者 歐 燦 陳國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陳 列山與海的距離有多遠?打開地圖,距離安徽省金寨縣最近的海岸,也在千裡之外。曾幾何時,對於生活在大別山腹地的貧困群眾來說,山的那邊還是山。
  •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
    這座在地圖上都搜不到的學校,距離成都市585公裡,車程10個小時,它在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的公益項目名單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大山裡的彝族小學。今年9月,李先生將獎項所頒發的獎金,通過新華愛心教育基金會全數捐贈給「大山裡的彝族小學」公益項目,關注彝族兒童的身心成長,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這是 「大山裡的彝族小學」與李錦記之間的故事,也是希望廚師故事的延續。 進課堂 食材炫技講故事 11月下旬的涼山州,雖進入了初冬,但因地處大山深處,海拔高,陽光照在人們身上,還是感到些許溫暖。
  •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
    用廚藝點亮大山孩子的生活 李錦記希望廚師走進「大山裡的彝族小學」大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這是很多生活在涼山州孩子的困惑。一年前,涼山州布拖縣的彝族小夥子阿布力呷帶著這樣的疑問,加入「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來到成都財貿職高學習中餐烹飪。
  • ...龔一鳴|希望小學|孫紹富|周秀芳|坡妹鎮|大山|湘西|湖南|寧波|...
    自2015年起,他多次踏進大山,走進湘西和冊亨,源源不斷地將募集的愛心資金、物資送到貧困學生手中,成為大山裡的孩子們心裡親愛的「助學爺爺」。偶然接觸愛心團捐建29所希望小學在化身「助學爺爺」的近5年時間裡,孫紹富留存下了一沓厚厚的助學資料。
  • 梅花香自苦寒來 ——東孚中心小學24位海娃表演的歌仔戲節目《十二碗菜》被評為「2017廈門職工春晚年度海選十佳節目」
    2016年4月下旬開始,在王毓聰老師的帶領下,東孚中心小學的24位海娃們經過兩個多月刻苦訓練歌仔戲基本功、學唱歌詞,逐漸掌握了歌仔戲藝術的一些基本表演技能
  • 「90後」海娃,到黃河擊水浪遏飛舟
    與黃河結緣,海娃萌生了黃河漂流的想法  「中等身材,瘦瘦的,但動作很矯健,在水中幾乎是人船一體。」這是抖音直播間裡,網友對海娃的第一印象。  海娃原名叫王海娃,4歲時隨父母從陝北來到銀川,在他的記憶中,他和黃河水有著說不盡的緣分。
  • 「90後」海娃,到黃河擊水浪遏飛舟
    與黃河結緣,海娃萌生了黃河漂流的想法「中等身材,瘦瘦的,但動作很矯健,在水中幾乎是人船一體。」這是抖音直播間裡,網友對海娃的第一印象。海娃原名叫王海娃,4歲時隨父母從陝北來到銀川,在他的記憶中,他和黃河水有著說不盡的緣分。「小學二年級,我就會遊泳了,家門口的小水溝,也是黃河水流過來的,多麼湍急的水流我都敢下去。」
  • 對話東方網希望小學校長:大山中的教育之惑[圖]
    兩年前,楊廣平來到甘肅省岷縣清水鄉,成為了東方網希望小學的校長。兩年以來,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不久的將來還將迎來新一輪的重建,楊廣平的工作可謂頗有成績。然而,在這個留著板寸、個頭不高的80後甘肅漢子的心中,對於大山深處的教育問題和這所學校裡160多個孩子的前途命運,卻始終充滿了困惑與焦慮。
  • 大山裡,希望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
    來不及逗留太長時間,我們收拾行囊便驅車前往二十幾裡外的雲南會澤縣梅賽德斯-奔馳希望小學。途中,由於天未亮的緣故,依稀可見遠處手電筒傳來的點點微光。近了才看清,這是早起徒步去上學的孩子們。他們小小的肩膀上背著沉沉的書包,目光堅定,大步向前,顯然孩子們早已習慣這條求學路。
  • 貴州大山裡的海珠小學,如今怎麼樣了?
    貴州大山裡的海珠小學,如今怎麼樣了?月份來到這裡後架起了一座連接著廣州和黔南的同心橋展開了一場播種希望、傳遞愛心的接力賽......3個多月來,5位支教老師白天和當地的教師們一起上課,晚上就在學校辦公室臨時改建的宿舍裡加班備課。
  • 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 聽大山裡的琅琅書聲
    臨近新年,走進雲南陸良縣龍海鄉雙菁口小學,耳邊傳來的就是孩子們琅琅的讀書聲、開心的歡笑聲。青年教師劉冬坤我想繼承父親的志向,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過去的龍海鄉是典型的山區,高寒缺水、貧窮邊遠。「能走出大山讀書,就已經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雙菁口小學老師劉冬坤就是當年從鄉裡走出來的僅有的幾個中專生之一。
  • 今年海娃音樂會:用民族樂器演奏流行音樂
    不過,畫風的改變沒有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這代表海娃民族樂團技藝的日趨成熟。  在業內看來,用民樂演奏流行音樂,其實更難——大家聽得懂的音樂,只要稍微出錯,馬上會被觀眾抓現行。換而言之,今年流行元素的加入,顯示海娃民族樂團進步到新的高度。
  • 用民族樂器演奏流行音樂 海娃民樂團大玩混搭
    不過,畫風的改變沒有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這代表海娃民族樂團技藝的日趨成熟。  在業內看來,用民樂演奏流行音樂,其實更難——大家聽得懂的音樂,只要稍微出錯,馬上會被觀眾抓現行。換而言之,今年流行元素的加入,顯示海娃民族樂團進步到新的高度。
  • 海滄海娃民樂團請來6位臺灣老師 新年音樂會驚豔全場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佘崢 通訊員 莊洋 圖/通訊員 童東升)即使到了昨天,上周五在海滄區文化活動中心影劇院裡奏響的諸如《賀新春》、《三十里舖》的旋律,還在一些人的耳邊縈繞——當晚舉行的海娃民族樂團新年音樂會,著實讓人心裡久久不能平復。
  • 大山裡的希望
    早上七點,國家脫貧攻堅普查員小趙和陪同的馬山縣幹部一同驅車前往裡當鄉,計劃對那裡的一戶離群索居的貧困戶進行脫貧普查。山裡雲霧繚繞,蛇形的公路盤旋在高聳石山上,公路一邊緊靠著山體,另一邊則是深不見底的懸崖。車子行到半路,突然停了下來,司機轉過身對他們說「這兩天陰雨天,前面的路太窄太陡又太滑了,車輪容易打滑,我就送你們到這裡吧。」
  • 陵水希望小學語文老師梁豔華:紮根大山11年 教孩子說普通話
    陵水希望小學語文老師梁豔華  紮根大山11年 教孩子說普通話  上課的鈴聲響起,梁豔華拿起教材,準備給5年級的49個孩子上語文課。11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梁豔華帶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了陵水本號鎮福和希望小學,這一來就再也沒有走。
  • 貴州大山裡有所海珠小學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蔣雋 實習生 高焓在距廣州1000公裡外的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有一所「海珠小學」,5位來自廣州的支教老師今年9月份來到這裡後,就架起一座連接著廣州和黔南的同心橋,展開了一場播種希望、傳遞愛心的接力賽。
  • 陵水希望小學語文老師梁豔華:紮根大山11年 教孩子說普通話
    陵水希望小學語文老師梁豔華  紮根大山11年 教孩子說普通話  上課的鈴聲響起,梁豔華拿起教材,準備給5年級的49個孩子上語文課。11年前,剛剛大學畢業的梁豔華帶著簡單的行李,來到了陵水本號鎮福和希望小學,這一來就再也沒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