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蔣雋 實習生 高焓
在距廣州1000公裡外的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有一所「海珠小學」,5位來自廣州的支教老師今年9月份來到這裡後,就架起一座連接著廣州和黔南的同心橋,展開了一場播種希望、傳遞愛心的接力賽。
廣州老師赴甕安支教
甕安五小(廣州海珠小學)是海珠區實驗小學對口幫扶學校。該校是廣州海珠區扶貧協作的重點項目,也是異地扶貧搬遷朵雲安置點掛牌督戰項目學校。
今年9月份,該校不僅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還迎來了5位來自廣州的支教老師。他們分別是來自海珠實驗小學的藍廣德、來自知信小學的高雲、來自南武實驗小學的陳慧迎、來自江南新村第二小學的駱盈盈和來自同福中一小的蒲雨晴。
3個多月來,5位支教老師白天和當地師生一起上課、吃飯,晚上就在學校辦公室臨時改建的宿舍裡加班、備課。
策劃「同齡樹」認養活動
擔任該校副校長的藍廣德統籌和管理學校事務。大到制訂學校整體工作方針,小到檢查學生男廁所衛生,他都親力親為,常常工作到凌晨,清晨又在校門前迎接第一批上學的孩子。
由於不少學生是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的陪伴和教育,在行為習慣和禮儀方面有所不足。藍廣德從教孩子們敬禮、向同學和老師問好入手,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他還和師生一起,在各個教室建起圖書角、紅領巾文化角等,讓教室面貌煥然一新。並與擔任教導主任的高雲籌備課後興趣小組,不僅讓孩子們在合唱和口風琴的旋律中感知音樂的魅力,還讓學生在水墨和剪刀中體會美術之美……
為了讓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他策劃了「同齡樹」認養認管活動。每個班級的學生共同栽下一棵樹,師生們寫下自己的心願,放進心願盒,把盒子埋在各班認養管理的大樹下,讓孩子們的心願隨著樹木一起成長。
三個多月瘦了十幾斤
高雲原本是個胖妹子,到甕安支教後,她成功「減肥」十幾斤。
高雲主管教務處,肩負著教師培訓和課堂教學兩項任務。
該校教師有一半是新公招入校的應屆畢業生,缺乏教學和管理經驗。為此,高云為新教師舉辦了《如何上好一節課》的培訓講座,分享自己的授課經驗。每次旁聽過其他教師的授課後,她便組織聽課教師進行評課議課,引入廣州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老師們共同進行教學改革。
高雲還擔任三年級的數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教學任務,周課時量達18節以上。一些孩子基礎較差,她就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優先發言、優先板演,並不斷表揚他們的進步,這些孩子逐漸變得自信,成績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三位科任老師各顯身手
擔任英語老師的陳慧迎有德育工作經驗,她不僅收集、裁剪、裝裱學生的優秀作品,還帶著學校其他老師一起布置課室、訂立班級口號,用不到一周的時間,打造班級文化建設示範課室。
擔任語文老師的駱盈盈則開放了自己的課堂,讓年輕教師隨時進來聽課,並手把手地指導非專業教師備課。一段時間下來,年輕老師逐漸掌握了教學技巧,課也講得越來越好。
有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欠佳,買不起畫筆,怎麼辦?擔任美術老師的蒲雨晴發動黨支部的力量為孩子們捐贈畫筆。課堂上,她帶領學生剪剪貼貼、塗塗畫畫,被學生稱為「神筆馬良」。
源源不斷愛心輸入
五位支教老師還盡力發動身邊力量支援甕安五小方方面面的建設。通過他們的牽線,源源不斷的愛心輸入學校:海珠區少年宮的科技航模組來到甕安五小表演,大山裡的孩子第一次看到如此壯觀的飛機模型和機器人現場匯演;海珠區圖書館捐獻了一大批圖書;不少黨支部和民間捐贈,讓孩子們擁有一盒盒彩筆來描繪美麗的世界,讓孩子們擁有口風琴奏響美妙的樂曲;讓孩子們擁有班級愛心藥箱……
孩子們做手工
來自廣州的五位支教老師
孩子們上美術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