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奶奶」周秀芳:籌建29所希望小學 把愛心搬運到大山深處

2020-12-21 央視網

「支教奶奶」周秀芳:籌建29所希望小學 把愛心搬運到大山深處

央視網消息:72歲,對於大多數老人來說,正是頤養天年、盡享天倫之樂的年齡。寧波市退休教師周秀芳卻選擇了遠離家鄉,一頭扎進湖南和貴州最貧困的大山裡支教,一教就是六年,而且還要繼續。經周秀芳多方協調,寧波、上海等地的愛心人士在湖南漵浦捐建了29所希望小學,近400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累計捐款物近3000萬元。

66歲走上支教路

2014年,周秀芳66歲,已經退休10年的她在寧波過著安逸的生活。她不僅每個月拿著7000塊錢的退休工資,還被當地的私立學校請去當老師,年薪將近10萬元。豐裕的物質生活背後,周秀芳也有遺憾,她還有一個願望沒有實現。    

周秀芳本有兄弟姐妹四人,父母還收養了兩名孤兒。小學三年級時,貧困的家庭再無力支撐周秀芳繼續上學,是班主任替她交了3.5元學費才讓她重返學校,這件事她一直記在心裡。

初中畢業後,為貼補家用,周秀芳做起了保姆。她服務的那家僱主,恰好是一所學校的校長。兩年的時間裡,周秀芳把僱主家書櫃裡的教科書自學了一遍,用她自己的話說,她的大學是「保姆大學」。

也正是那兩年的經歷,讓周秀芳在上個世紀70年代成為一名代課老師,得以站在講臺上,直到退休。

周秀芳非常熱愛自己的職業,走上講臺的第一天,她就許下一個心願:是老師的幫助和鼓勵,我才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當我有能力的時候,也要像他們一樣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50歲那年,我還在李惠利小學教書,聽說江東區教育局招募去貴州支教的老師,就去報了名,但因為年齡過大被拒絕了。」直到2014年,周秀芳偶然得知貴州省惠水縣正在招募教師去支教,內心的那把火又被點燃了。在家人的理解與支持下,她帶著簡單的行囊奔赴貴州,毅然踏上了「大齡支教路」。

支教奶奶站上山區講臺

剛到貴州,周秀芳就急著家訪。四五個小時的山路,讓她帶病的膝蓋陣陣刺痛。醫生曾經告誡過她,如果不善保養膝蓋,晚年就得在輪椅上度過。而她說:「只有實地了解情況,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不到半年,她訪遍了代課班級所有學生的家庭。

2015年春節,周秀芳聽一位朋友說他的老家湖南省漵浦縣北鬥溪鎮九溪江片區桐林村急需支教老師,便與寧波另外一位支教志願者孫紹富一起趕往桐林村。

那時,寧波到漵浦的高鐵還沒有開通,周秀芳坐了24個小時綠皮火車到懷化,又坐了兩個小時大巴到漵浦,再坐1個小時中巴到九溪江片區。沒想到後面的路更艱難:小麵包車在狹窄的之字形山路上「爬行」了1個多小時才到桐林村。她一路嘔吐不止,手腳冰涼。

來到桐林小學,周秀芳一看就傻了眼:三間木結構房子沒有玻璃,裡面沒接電,黑乎乎的,十多個孩子圍著三個火盆在聽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講課,老人講課說的全是方言。

周秀芳一打聽才知道,桐林小學建於1970年,由於山高路遠又不通水電,沒有教師願意來。前些年,村民出資請退休在家的舒有彪老師來給學校的16個孩子講課。

周秀芳當天就給孩子們上了一節課。課上,她說:「爸爸或媽媽在村裡的小朋友請舉手。」16個孩子中只有一個人舉手。

周秀芳決定留在這裡支教。「外面飄著雪,我們就住在農民快要倒塌的房子裡,我的膝蓋受不了,戴著護膝、保暖貼都沒有效果。我看到一個老人拄著拐杖,用我聽不懂的方言在教孩子。這個老師比我小,但人很老,走路都不會走,他什麼都教。我要留下,這些孩子需要我。」

最難時工資卡只剩3.6元    

一張木板床,一個電磁爐,一隻行李箱,就是周秀芳在漵浦縣的全部家當。周秀芳捨不得為自己花錢,但為了孩子們,她卻很大方。走訪貧困學生時,她經常會送上校服、被子、文具、圖書等學習生活必需品,她還給學校買電腦。    

她和兒子、兒媳長期結對資助16名貧困生,把自己的「養老錢」用得精光,而她常常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就對付一餐。最困難的時候,她的工資卡裡只剩下3.6元。周秀芳患有高血壓、恐高症和風溼性關節炎,雙腿腫脹行走困難。為掌握學生情況,她強忍疼痛,撐著拐杖挨家挨戶走訪,最遠的要走8個多小時。    

周秀芳說:「高血壓的藥心臟病的藥我都帶足,萬一倒下了,這是天註定的。我跟兒子講,如果我在這倒下,就把我埋在這裡好了。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能幫助那些孩子走出大山,進學校讀書。」   

做「愛心的搬運工」  

孩子學到了知識,可境遇如何改變?周秀芳一直琢磨著。

在來湖南之前,她把貴州學校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周老師,您竟然在支教!」「周老師,我能幫上什麼忙?」……朋友圈頓時熱鬧起來。建群、設基金會、購買物資,她原來的一些學生反應迅速,沒過多久,就為孩子們送去了100張鐵床和300條被子。

小小的成功啟發了周秀芳。到了湖南,她又將湖南的所見所聞做成幻燈片,發到聊天群裡,信息更加全面、直觀。她早年在象山縣石浦小學教過的學生——企業家張剛看到後,立即趕到了桐林小學。現場看了學校之後,張剛對周秀芳說:「周老師,這樣的學校不行,您在這兒教課、學生在這兒上課都不安全,拆了,我來造。」他決定出資40萬元,委託周秀芳重建桐林小學。   

周秀芳說:「我當時就掉眼淚了,40多年前的學生居然能夠這樣來幫我,他賺錢也不容易,居然要拿幾十萬塊錢來幫我。他說,周老師,我向你學習,我們要做有愛心的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在周秀芳的牽線搭橋下,張剛及其大學同學、愛心企業家、石浦鎮政府又陸續出資建立起多所愛心學校。

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信任周秀芳,通過她捐建學校。如今,經周秀芳牽線搭橋,寧波、杭州、上海等地數萬市民的愛心源源不斷地「搬」到湖南漵浦山區,捐建希望小學29所,結對幫扶近400名貧困生,累計捐款物近3000萬元。   

最大的收穫是「欣慰」    

為幫助山區真正擺脫貧困,從2017年起周秀芳開始了新的探索。她以支教為「支點」,嘗試在勞動力轉移、產業扶貧等領域進行幫扶,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子。

湖南漵浦縣的生態環境好,種茶有著天然優勢。周秀芳琢磨著,如何能把漵浦瑤茶做大做強。  

周秀芳說:「有學生在寧波有工廠,他就跟我講他們好多物資和錢都拿過去了。他說,周老師你可以讓他們到這邊來打工,現在能夠拿到7500塊一個月了。將勞動力輸出過來,然後這邊幫他們銷售茶葉。」  

現在,周秀芳又把工作重點放在了女童家園的建設上。為了照顧周秀芳,兒媳婦辭掉了在寧波的工作,來漵浦陪伴周秀芳。支教助學、捐建學校、精準扶貧,周秀芳的愛心之路一直在延續。

有人曾問72歲的周秀芳,你這樣拼到底收穫了什麼?她說自己最大的收穫是「欣慰」,為了眾人的支持欣慰,也為愛心的傳遞欣慰。周秀芳表示自己仍要繼續把「愛心搬運工」做下去。(文/高士佳)

相關焦點

  • ...龔一鳴|希望小學|孫紹富|周秀芳|坡妹鎮|大山|湘西|湖南|寧波|...
    自2015年起,他多次踏進大山,走進湘西和冊亨,源源不斷地將募集的愛心資金、物資送到貧困學生手中,成為大山裡的孩子們心裡親愛的「助學爺爺」。偶然接觸愛心團捐建29所希望小學在化身「助學爺爺」的近5年時間裡,孫紹富留存下了一沓厚厚的助學資料。
  • 中國太保公益支教12年走過30多所希望小學,與四川傈僳族鄉希望小學...
    華夏時報記者 胡金華1996年,成立5年的中國太保在山東淄博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學,這是其在全國範圍內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學。從那時起,支持貧困鄉村教育的種子便在中國太保生根發芽。此後,中國太保陸續在雲南、江西、甘肅、四川等地捐建捐助了60多所希望小學,捐助金額超過3000萬元,大大改善了學校硬體條件,讓孩子們有了安心上課的環境。 12年過去了,中國太保的「責任照亮未來」公益支教活動也走過了30多所希望小學,1000多名志願者參與其中,5000多名希望小學的孩子從中受益。很多希望小學孩子最終走出山村,成為自己夢想的那個人。
  • 黔西大山裡的支教老師:放棄豐厚收入 支教山區11年
    大山裡的支教老師:我願一輩子「作秀」  杭州小夥楊明放棄豐厚收入,支教貴州山區11年;走遍黔西30多個村落  畢節市黔西縣,貴州西北部的大山裡,天亮得遲。  清晨六點,楊明從宿舍裡走出來,睡眼惺忪地去洗漱。昨晚,他又熬夜工作到了一點半。
  • 「支教青春」守護山村未來——記貴州大山裡的研究生支教團
    在去年陽光燦爛的5月,她和另外15名同學被選作華中農業大學第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延續著學校自2005年以來、連續13年在貴州畢節山區不間斷的「支教接力」,用「支教青春」守護著山村未來。程嘉寧所支教的學校名叫「華農大石希望小學」,位於畢節市百裡杜鵑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的大水鄉大石村。
  • 蘭州大墨蒲公英的老師赴臨洮思妍麗希望小學支教
    蘭州晚報訊在定西市臨洮縣辛店鎮,美麗的馬銜山腳下,坐落著定西海拔最高的小學——思妍麗希望小學。5月25日,這裡沉浸在熱鬧歡快的氛圍裡,小朋友們早早準備就緒,翹首以盼蘭州大墨蒲公英的老師以及志願者家庭的到來。此次愛心支教之旅,通過素質美育課程,讓鄉村的孩子們與藝術「邂逅」。
  • 新造鎮支教老師,用行動照亮大山裡的孩子求學路
    來自新造鎮廣東第二師範學院番禺附屬小學的梁瑞妹老師,接到《關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幫扶行動第二批支教教師到崗任教的通知》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山區支教。雖然時間緊迫,但因為得到家人支持,加上學校迅速幫她解決出行困難、給予一定數量的防疫物資、並安排老師接受她當前的工作等。很快地,她與另外四名老師就被分配到鹽源縣民族小學開展支教工作。
  • 貴州大山裡的海珠小學,如今怎麼樣了?
    貴州大山裡的海珠小學,如今怎麼樣了?月份來到這裡後架起了一座連接著廣州和黔南的同心橋展開了一場播種希望、傳遞愛心的接力賽......老師給孩子們上美術課源源不斷輸入愛心五位支教老師還發動身邊力量,支援甕安五小(廣州海珠小學)方方面面的建設。在他們的呼籲下,源源不斷的愛心輸入學校......
  • 畢業季 四川大涼山深處的最美支教老師(圖)
    四川涼山美姑縣火窩愛慕小學一名支教老師在宿舍小憩。  四川涼山美姑縣火窩愛慕小學一名支教老師在組織學生。  四川涼山美姑縣火窩愛慕小學支教老師給學生們講故事。四川涼山美姑縣火窩愛慕小學地處大山深處,海拔逾2000米,當地成為「雲端學校」。7月,一年一度的畢業季。
  • 從「外鄉人」變成了「貼心人」邊檢民警深山支教:苗山深處有吾鄉
    日電( 記者陳靜)從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到廣西的苗山深處扶貧支教,一年時間,國家移民管理警察高峻龍漸漸從村民口中的「外鄉人」變成了「貼心人」,將扶貧支教寫成了一本「故事會」。 「一所當地老師都不願意去的學校」  2019年8月27日,廣西三江縣富祿鄉24名新招錄教師集中到鄉裡的中心小學,參加新學期師資培訓。這學期培訓會場的第一排整整齊齊地坐著6名身穿制服的警察,他們來自國家移民管理局上海邊檢總站,要在這裡當一學期的支教老師。  「高老師,請你到岑洞小學。」
  • 她把身影永遠留在大山深處
    雨後,大山深處變得氤氳朦朧。今年5月9日14時48分許,21歲的西部計劃志願者李莎乘坐一輛兩輪摩託車在返回支教的龍勝小學上班途中,行至S301省道259公裡蘿蔔灘路段時,不慎從摩託車後座摔下受傷,送醫後搶救無效,於當天16時45分不幸離世。一年的支教期將滿,龍勝縣所有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隊員都準備離去,李莎卻永遠將她的身影留在了大山深處。
  • 悠悠支教行 深深山海情:青島朝城路小學——劉暖
    2020年5月,疫情還沒有散去,各地復學在即,劉暖來到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當了一名支教老師。從平壩縣城走進大山深處,從一個村小跑到另一個村小,從「把脈問診」,到「菜單培訓」,再到「組團支教」,3個月的支教路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紮實的印記。
  • 貴州大山裡有所海珠小學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蔣雋 實習生 高焓在距廣州1000公裡外的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有一所「海珠小學」,5位來自廣州的支教老師今年9月份來到這裡後,就架起一座連接著廣州和黔南的同心橋,展開了一場播種希望、傳遞愛心的接力賽。
  • 貴州男孩北師大畢業選擇回鄉 支教經歷趕走抑鬱症
    朱啟平舉著支教當班主任時學生給他寫的寄語,開心得像個小孩子。  朱啟平的求學之路,與普通的大學生相比,要艱難得多得多。他從大山深處走來,經歷了3次高考,兩次退學,終於來到了心心念念的北師大歷史學院。
  • 博實樂「寶藏女孩」歐陽樂融:走進大山深處,讓公益的種子萌芽
    11月21日播出的《中國少年說》節目中,博實樂寧鄉市碧桂園學校歐陽樂融同學動情地說:「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走進大山,走近留守兒童,用我們的愛心去撫慰每一個純真而又善良的生命。希望未來在祖國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山村裡都會有心芽的盛開,而那盛開的一朵一朵,就是孩子們如花般天真可愛的笑臉」。
  • 漂洋過海獻愛心—加拿大華裔女孩黃愛玲宕昌支教的故事
    2013年暑假,只有12歲的黃愛玲回重慶探親,當得知父親的朋友及其夫人都在甘肅貧困縣宕昌支教,那裡的山村很缺英語老師的情況後,黃愛玲立即做出決定:到宕昌,給那裡的孩子們教英語。  從2013年開始,每年暑假,黃愛玲都不遠萬裡,到宕昌支教1個多月。  2013年,黃愛玲在宕昌縣舊城中學和天職國際老樹川希望小學支教。
  • 大山裡的孩子來信了
    這是一封來自大山的信,是太平洋保險南山傈僳族鄉希望小學六年級學生蔡佳欣寫給志願者老師的。在新年到來之際,蔡佳欣和她的28名同學,一起給中國太保和志願者老師寫來了信,講述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對中國太保的感謝和對志願者老師的思念,送上新年的祝福。
  • 揚州支教老師劉春陽:他將雲南孩子領出大山 又重返大涼山支教
    對於他們來說,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是夢寐以求的理想。而讓他們夢想成真的,是從揚州前往雲南支教的作家劉春陽。支教期間結下緣分幫助少年實現夢想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劉春陽一直在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鎮溫泉完小支教,擔任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在任教期間,他對每位學生都進行了家訪。
  • 【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寧蒗支教教師群體:接力32年 大山深處...
    32年前,也是在這樣的秋天,一群江蘇海安人前往雲南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創辦了一所學校從那以後,一批批海安支教老師不斷走入「小涼山」,用知識和心血哺育大山深處的孩子,改寫著「山裡娃」的命運。在寧蒗,「舅舅」是對最尊敬的人的稱呼,當地老百姓就稱他們為「海安舅舅」。   「老師們,今天我們清華大學開學了。清華園真的很大,感覺有我們寧蒗縣那麼大……」 剛開學,彝族男孩盧磊就迫不及待地給老師們發來了入學的視頻。今年高考,他以709分的好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
  • [支教總結]阮健:長度、高度、厚度、濃度
    「金秋的岷縣清水鄉,格外清新、滿目蒼翠,生機勃勃、充滿溫暖、洋溢歡笑、孕育希望。」這是我離開東方網希望小學時心中的第一份感概,其實,它表達了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這學校孩子的眷戀,對這幾天活動的記憶,對能走出這大山棟梁的期許。  回顧這段支教的日子,是一段抹不去的印記,是終身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