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大山裡的支教老師:放棄豐厚收入 支教山區11年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大山裡的支教老師:我願一輩子「作秀」

  杭州小夥楊明放棄豐厚收入,支教貴州山區11年;走遍黔西30多個村落

  畢節市黔西縣,貴州西北部的大山裡,天亮得遲。

  清晨六點,楊明從宿舍裡走出來,睡眼惺忪地去洗漱。昨晚,他又熬夜工作到了一點半。過往十餘年,這是他工作的常態。

  這是楊明來支教的第11年,從青磚瓦、木窗戶的簡陋校舍到明亮開闊的學校,楊明也終於擁有了一間自己的宿舍。

  長達幾年,楊明都住在教室裡,一張摺疊床,一床被子。後來教室被用作食堂,楊明就搬到樓梯一個角落的儲物間,不足五平米。因為電網改造,學校經常停電,楊明就點著蠟燭工作。他送學生回家,村民留他過夜,他吃遍了百家飯。

  11年來,楊明走過了上千公裡家訪路,30多個村落,「在黔西的地圖上如果標註我住過的地方,可以畫出個夏夜星空圖來。」

  黔西幾乎沒有人不認識楊明。頭幾年,學校的師資力量弱,一個人幹好幾個人的活,經常就工作到後半夜。

  也因此落下了一身毛病。因為低血糖,說話太久會頭暈無力,他隨身會攜帶糖果。頸椎、腰椎、膝蓋也都出了問題,但他始終都不肯去醫院做檢查。

  近幾年,因為媒體報導,楊明遭受到一些質疑,「是不是在作秀?」「有什麼目的?」當時,楊明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七年,他覺得有非議很正常,「一兩年是作秀,十年八年呢,我可以一直作秀做下去。」

2009年,25歲的楊明(右一)隨愛心支教團隊前往貴州支教。

  杭州「爸爸」

  周末的工作依然繁忙。快到傍晚,楊明不停看時間,因為晚上,他要去陪「兒子」看電影。

  楊明來到「兒子」王小告(化名)家裡,剛一敲門,一個胖乎乎的男孩跑著來開門,喊了一聲「爸爸」。他盼這天盼了好久,爸爸要帶他去影院看《我和我的家鄉》。

  小告今年十歲,是楊明班上的學生。八個月大的時候,在外務工的父親不小心從三樓摔下來,過世的時候才二十三四歲,母親後來也改嫁了,是爺爺奶奶把他養大的。家裡的牆上掛了一張父親的遺像,小告對於父親只有照片上的模糊記憶。

  楊明在一次家訪中了解到小告的情況,他主動跟孩子爺爺說,「要不把你家孫子『送』給我吧」。小告爺爺特別高興,對小告說,「現在你終於有爸爸了!還是一個老師爸爸。」

  沒有一點猶豫和羞澀,小告衝著楊明就喊了一聲「爸爸」,就像是已經偷偷練習過很多次。當天正好是小告十歲的生日。

  他買了桌球拍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小告,還給小告和自己買了套一模一樣的親子裝,「孩子需要父親,我也有一種當爸爸的幸福感。」

  這是楊明第二次看《我和我的家鄉》,「在裡面好像看到了自己,每個故事都很有共鳴。」朋友和親戚看完電影,立刻就發消息說,看到範偉扮演的那個支教老師,就像看到了楊明。

  1990年代初,楊明在杭州蕭山的農村裡上小學。學校由老祠堂改建,青磚瓦房,木窗子,和電影裡一樣,「時代變化太大了,我在家鄉已經看不到童年的影子,但是在貴州的大山裡,我好像回到了我的童年。」

  來貴州支教11年,楊明的杭州口音沒變,長相倒是越來越像一個貴州人,膚色黑了,頭髮白了,皺紋多了,身高一米七二的他體重也從一百二十斤瘦到現在的一百零幾斤。他認了不少乾兒子和乾女兒,以前每個月工資只有一兩千,除了自己吃住,他基本都花給了學生,買文具、輔導資料、衣服鞋子。

  在黔西地區,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數孩子讀完九年義務教育,就輟學去外地打工。2018年,楊明在觀音洞鎮景山小學教書時,得知苗族村寨裡貧困學生楊志遠(化名)學習成績很好,但是父母沒有錢支付高中學費。初中畢業後,父親想讓他出去打工,他不忍心給家裡添負擔,決定放棄中考。

  楊明來到楊志遠家,決定資助他上高中。

  如今,楊志遠在黔西縣世傑中學念高三,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壓力大的時候,他就給楊老師發微信。三年來的家長會,籤的都是楊明的名字。在楊志遠心裡,「楊老師是除了父母之外,對自己最重要的人,早已把他當做了父親。」

楊明在家訪的路上。

  上千公裡的家訪路

  今年5月,楊明從黔西坪子小學被調到黔西縣新建的錦繡學校。這是一所為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建的學校,幫助1650名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實現就近上學。

  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楊明每天給孩子們上完課再送他們回家。

  這是楊明來貴州支教的第六所學校,有70多位老師,幾乎都是本地老師,平均年齡也都在32歲左右,「像我這樣36歲的算老的咯,比我大的應該沒幾個了,」楊明笑著說,被曬得黝黑的臉上皺紋很深,「甚至有人問我你是不是70後的。」

  2008年,24歲的楊明大學畢業,從重慶回到杭州。對外漢語專業的他在當地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月薪過萬,還被公司派駐杜拜,在親戚眼裡是事業有成。

  但楊明不喜歡,「收入再高也沒用」。2009年,瞞著父母,楊明隨著一支愛心支教團隊來到貴州。

  楊明還記得第一次到貴州的情形,路途格外遙遠,沒有高速,從貴陽到黔西大巴車走的是一條老舊的公路,沿著大山,一路顛簸。進入農村後,就像在坐船,搖搖晃晃地開著,車後能揚起一大片塵土。直到天黑才到了黔西縣金碧鎮瓦廠小學。

  楊明被眼前的一幕震撼。2009年,這所小學卻像是被時間封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古老的磚牆,叮叮噹噹的敲鐘聲,「我上小學的時候已經有電鈴了。」學校有將近三百名學生,高原紅的臉蛋上鑲嵌著一雙稚嫩明亮的雙眼,年齡看起來比城市裡的小學生要大些,他們對遠道而來的老師充滿好奇。

  鄒安權是瓦廠小學的老教師,比楊明大十幾歲。在他印象裡,楊明是第一個來到這個小山村支教的老師,「高高瘦瘦的,長得也清秀,一個陽光的大學生。但他一個外省人,不可能在這地方待下去的。」

  楊明也以為,一年後自己就會回到杭州。

  他和同伴租住在路邊的一所房子裡,只有一塊床板和一盞電燈。旁邊就是一個牛圈,老鼠經常光臨他們的住所。沒有辦法洗澡,就用毛巾簡單擦一下。實在忍不了,楊明就去附近的地下河裡洗澡。

  最大的困難是挑水,儘管從小在農村長大,楊明也沒有挑過水。吃住的用水要從一公裡的地方挑來,山路難走,扁擔硌在他瘦弱的肩膀上,疼得說不出話。因為買菜不方便,孩子們經常會給楊明送來青菜和雞蛋。

  九月初,班裡轉來一個學生,每天都穿著雨靴,拄著一個長長的木棍來學校,有時候全身都是溼的,楊明覺得詫異。國慶放假前,他就跟著男孩一起回家,一路泥濘坎坷,必須要拄著木棍前行,還要趕走野狗和突然從草叢裡出來的蛇。山裡的天氣時常下雨,一路有很多汙水坑。

  沒多遠的路走了一個多小時,到家時已天黑。家長看到楊明一臉驚訝,「你是第一個到我們家裡來的老師。」

  也是從這時候起,楊明開始了他漫長的家訪路。山路崎嶇,直線一公裡,走起來得個把小時,「一個孩子這頭喊一聲,那頭是能夠聽到的,但是要上山下山。」最遠的一次他走了兩個多小時,有七八公裡。11年裡,穿壞了無數雙鞋子,有時候一雙新鞋都穿不到半年。

  「附近幾十個村子都去過了。走出了一條長徵路,這是絕不誇張的。」楊明說。

  楊明的腳上全是傷口,每到冬天,就像凍瘡一樣開裂,每走一步都鑽心的疼,用了不少藥都不管用。一次他走在家訪路上,一個學生的奶奶招呼「楊老師,來我家坐一下。」她拿出一雙毛線織的鞋,用方言說「你這個腳皸裂開了,這是凍傷了,你試試我這雙鞋。」楊明穿進去,不大不小,非常合腳。溫度從腳心向上蔓延。

  一次家訪途中,楊明在山上發現了一所無人問津的小學校,要爬一個多小時才能上去。學校一百個學生,只有五六個老教師,還在修建,非常簡陋,燈光昏暗,兔子和雞就在院子裡來回跑,旁邊有幾個孩子看上去年紀很小,在收割玉米稈子。

  這所學校就是楊明後來支教了七年的觀音洞鎮景山小學。

2018年,楊明在熊洞村家訪。

  艱難的選擇

  一年後,支教隊員紛紛離去。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楊明考了貴州省黔西縣特崗教師,選擇繼續留下來,在景山小學教書。

  鄒安權也很詫異,「本地老師都沒有像他那樣走幾個小時山路去做家訪。一個外來的老師這麼拼命,我敢說遠近沒有一個像他這樣的。」鄒安權也選擇了景山小學,和楊明繼續做同事。楊明會教老師們用電腦,他也是學校裡唯一一個有智慧型手機和懂英語的人,學校的大事小情都要他來幫忙,他不懂拒絕,經常就熬夜工作到凌晨。

  「現在他頭髮比我的還白,和剛來時比,簡直變了一個人。我們早就拿他當我們家鄉人來看待。」鄒安權說。

  楊明捨不得這些孩子。

  他記得有一個學生的家,就是一間磚砌的小平房,只有空空的幾面牆。家裡連一個像樣的杯子也沒有,就是用塑料礦泉水瓶剪成的杯子。農村房頂高,只有一個吊燈,孩子晚上寫作業時光線很弱,一直揉眼睛。在心願卡上,很多孩子寫下「我想要一個檯燈」,「我想要一張書桌」,「我想要一盒水彩筆」。

  「其實有的人家不是買不起,但就是沒想到,沒有這種教育理念。」楊明嘆氣。

  還有一些孩子父母在外打工,是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人帶大,在心願卡上,他們寫的是「希望爺爺奶奶能有個按摩的洗腳盆」,「想給伯伯買一件厚衣服跑摩的穿。」

  這些心願楊明都會幫孩子們實現,早些年做老師時他的工資每個月只有一兩千,但他大部分都花在學生身上。自己的衣服就在淘寶上買幾十塊錢的,一穿就是好幾年,剛來支教的短袖到現在他還在穿。

  除了基礎的文化教育,楊明也帶孩子們上勞動課。

  農村的原生態茶葉很好,楊明就帶著學生們去山上採茶、挑選茶葉,一起做茶,做好的茶葉他在朋友圈賣了幾百塊錢,五十塊錢一兩,比村裡人平時不加挑選賣的茶葉高十幾倍。賣茶葉的酬勞他分給孩子們,大家特別開心。中秋節前,他在網上買模具,看教程,教孩子做月餅和綠豆糕。端午做粽子,清明做茶葉。

  劉廷江是景山小學的首任校長,看到偏僻的小學來了一個年輕大學生,喜悅難以言表,「不要說杭州,就是貴州其他城市來的,我們都很高興。他和學生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還教少數民族的老人識字。孩子們喜歡他帶來的那種外面世界的東西,成績也明顯提高。」

  楊明是有機會離開大山的。2012年,他買了考研的教材,想利用空閒時間多學習。工作佔據了大部分精力,複習的時間很少。

  楊明沒想到自己會考上。但第二年,他收到了重慶市委黨校哲學系的錄取通知書。鄒安權和幾個老師勸他為自己的前途考慮,去讀研,家人也希望他去讀研。但學校的領導想留住他。整整一個暑假,他都留在學校裡糾結到底要不要去。

  決定去讀研的前一天,孩子們紅著雙眼把留言卡送給了楊老師,上面寫著周華健《朋友》的歌詞,「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楊明拿著那張沉甸甸的紙,流下了眼淚。

  最後他留了下來。

楊明和黔西觀音洞鎮景山小學的孩子們。A12-A13版圖片/受訪者供圖

  最大的遺憾是對不起父母

  2000公裡外,杭州蕭山戴村,楊明的母親平時種種地,父親釀酒。兩個老人都已經60多歲,日日夜夜想念著遠方的兒子。

  剛知道楊明考了貴州特崗教師時,家裡人都反對。父母聽說貴州農村條件不好,交通不方便,天天給楊明打電話問他那邊是什麼情況,「還是早點回家吧」。一些親戚直接問,「你現在能拿多少工資,能存多少錢?」問得他啞口無言。表弟和他說,「杭州七八千塊錢工資的工作,如果你找不到,我來幫你安排。」姐姐也不支持,但知道弟弟喜歡當老師,「回來的話你進不去公辦學校,私立學校也可以的,或者說哪怕是培訓機構都可以,收入都不會很低。」

  但楊明堅定了主意,雷打不動。多年來,他都報喜不報憂。

  平時楊明給父母的錢,老人都攢著捨不得花。姐姐楊飛玲在杭州一家公交公司上班,住在父母的隔壁鎮上,方便照顧四位老人。

  去年父親做結石手術,在醫院住了十幾天,姐姐楊飛玲日夜守在病床旁。那段日子,楊明內心十分煎熬,恨自己不能陪在父親身邊。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又感染上肺炎住院,楊明因為隔離政策,沒能回來。他每天憂心忡忡,難以入眠,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

  「想兒子啊,每天想,想讓他回來,但他做的事情確實有點偉大。」提起兒子來,楊明的父親聲音裡滿是激動和驕傲。

  五年前,家人開始在媒體報導上看到楊明的故事,看到照片裡他滿是傷口的雙腳和簡陋的校舍,才知道這麼多年楊明經歷了什麼。

  也是因為報導,楊明開始遭受一些網友的質疑,「是不是在作秀?」「有什麼目的?」楊明覺得有非議很正常,「要是作秀能一直做下去也行。」

  頭幾年,楊明很害怕參加同學聚會。同學都在企業工作,有房有車,而他還在用第一代智慧型手機。他感覺自己在一個很封閉的環境裡,外面世界發展得太快了,已經跟不上時代。同學說,「在山區你就買輛二十萬左右的國產四驅車,性能也不錯,」楊明只能尷尬笑笑,「在他們眼裡,二十萬就好像是個很輕巧的數字,但對我來說幾乎不可能。」現在,楊明唯一的代步工具就是一輛自行車。每次聚會結束後,他都有種格格不入的失落感。

  去年,楊明在黔西縣買了一個房子,老人把兒子給的錢又給他湊了十多萬的首付。楊明貸了最長的期限,每個月還一千多。上個月,楊明把父母接去貴州玩,這是老兩口第一次去兒子工作的地方,他帶著父母去看了自己支教的學校。

  回來後,父母再沒提過讓兒子回家的事情,他們親眼看到了那片大山,理解了楊明。

  楊明的微信名字是「山花」,他期待山裡的孩子們像花朵一樣綻放,能走出大山,再走回來,擁有多彩的人生。

  距離高考還有七個月,楊明資助的孩子楊志遠已經定好目標院校——中央民族大學。對於大山裡的孩子來說,北京就是他們最嚮往的地方,「要去就去最好的地方」,他要學教育相關的專業,畢業後再回到黔西做一名教師。

  新京報記者 解蕾

相關焦點

  • 新造鎮支教老師,用行動照亮大山裡的孩子求學路
    來自新造鎮廣東第二師範學院番禺附屬小學的梁瑞妹老師,接到《關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教育幫扶行動第二批支教教師到崗任教的通知》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山區支教。雖然時間緊迫,但因為得到家人支持,加上學校迅速幫她解決出行困難、給予一定數量的防疫物資、並安排老師接受她當前的工作等。很快地,她與另外四名老師就被分配到鹽源縣民族小學開展支教工作。
  • 「支教青春」守護山村未來——記貴州大山裡的研究生支教團
    新華社貴陽5月3日電 題:「支教青春」守護山村未來——記貴州大山裡的研究生支教團新華社記者駱飛還有約兩個月,程嘉寧在貴州烏蒙山區的支教「接力棒」就要遞交給學弟學妹們了。在去年陽光燦爛的5月,她和另外15名同學被選作華中農業大學第十三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延續著學校自2005年以來、連續13年在貴州畢節山區不間斷的「支教接力」,用「支教青春」守護著山村未來。程嘉寧所支教的學校名叫「華農大石希望小學」,位於畢節市百裡杜鵑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的大水鄉大石村。
  • 揚州支教老師劉春陽:他將雲南孩子領出大山 又重返大涼山支教
    對於他們來說,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那是夢寐以求的理想。而讓他們夢想成真的,是從揚州前往雲南支教的作家劉春陽。支教期間結下緣分幫助少年實現夢想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劉春陽一直在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鎮溫泉完小支教,擔任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在任教期間,他對每位學生都進行了家訪。
  • 老外在中國山區支教10年,拒絕採訪害怕「感動中國」,後來怎樣
    尤其是那些去到深山裡面支教的老師們,面對深山的困境,面對孩子的渴望,他們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只為讓孩子們能夠走出大山。 在中國支教的團隊中,以大學生居多。這些大學生抱著一腔熱血,深入基層,給大山裡面的孩子帶去知識與力量。而除了大學生之外,還有一位德國老外。這個老外在深山裡面支教十年,卻拒絕被「感動中國採訪!究竟是為何呢?
  • 背80斤書上山的支教老師要結婚了,與女友拍出最美婚紗照
    照片中身穿黑色西裝的青年名叫侯長亮,已支教十年,此前他曾因一段背著80斤捐贈書籍艱難上山的視頻備受關注。11月21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這對支教情侶,了解到他們在大山裡支教的艱辛與不易。樸素照片被贊「最美婚紗照」鄉村支教情侶,相伴四年11月17日,在雲南昭通支教的侯長亮與女友雷宇丹拍攝的婚紗照火了。簡簡單單的一組照片,樸素而動人。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侯長亮與雷宇丹一起支教已經四年,在條件極其艱苦的大山裡,一起站在三尺講臺前,給大山裡的孩子們帶去通向未來的希望。
  • 支教情侶婚紗照:鄉村學校裡拍出「最美婚紗照」
    這對情侶都是支教老師,他們的婚紗照中沒有華麗的布景,只有鄉村教室簡單的白牆青瓦,沒有精緻的妝容,兩人素麵朝天的笑容卻格外俊朗美麗,被網友贊為「最美婚紗照」!11月21日,記者聯繫到這對支教情侶,了解到他們在大山裡支教的艱辛與不易。
  • 資助支教老師百餘名 三峽集團為涼山點亮「燭光」
    然而,由於大山的阻隔,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收入水平低,優質教育人才進不來、留不住。 教師人少缺口大,師資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成為制約涼山州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 三峽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堅持精準幫扶,實施「三峽燭光行動」。
  • 螺髻山下的支教老師:奮鬥的青春最美麗
    支教是一種經歷,是一種磨鍊,更是一種人生財富,這群95後支教老師用青春、用激情為大山裡的孩子播撒知識的種子。因為青春,她們來了。去年7月,她們懷揣夢想,背上行囊,匆匆走進大涼山,來到了涼山東南部的螺髻山腳下普格縣,她們接過四川師範大學傳遞了17年的支教接力棒,用青春、用激情為大山裡的孩子播撒知識的種子。
  • 「支教日記」原來奼紫嫣紅開遍:戲曲教育在山區
    每年,湖南省各地市都有一批優秀的老師遠行支教,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才學、激情點亮鄉村孩子的眼睛。湖南日報小記者校園示範基地、嶽陽市嶽陽樓區白楊坡小學的丁怡老師,就是其中一位忠誠教育、珍愛孩子的支教者。她在一年支教期間,做了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創新——把戲曲教育和音樂的美好種進孩子的心田。我們來看她的支教日記。
  • 男支教老師為女同學買「衛生巾」,本意是保護孩子,卻被網友狂噴
    尤其是有一些地方,位置處在偏遠的山區,住在大山裡的孩子很難見識到外面的世界,也很難學習到知識。都說「知識改變命運」,當一個人擁有了知識,就相當於有了立足的資本,將來也可以去更大的城市闖蕩。不過,幸好我們出生在中國,這麼強大的國家,為了能夠讓山區裡面的孩子有學上,有書讀,國家派遣了很多支教老師去大山裡面傳授孩子們知識。在支教老師的教導下,很多大山裡的孩子也開始讀書認字,知道大山外面還有更好,更廣袤的天地,對於這種來之不易的教育,孩子們也非常的珍惜。
  • 「支教日記」原來奼紫嫣紅開遍——戲曲教育在山區
    每年,湖南省各地市都有一批優秀的老師遠行支教,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才學、激情點亮鄉村孩子的眼睛。湖南日報小記者校園示範基地、嶽陽市嶽陽樓區白楊坡小學的丁怡老師,就是其中一位忠誠教育、珍愛孩子的支教者。她在一年支教期間,有一個創新之舉非常有價值——把戲曲教育和音樂的美好種進孩子的心田,這是她的支教日記。
  • 文華學院學子「雲支教」 幫助山區裡的孩子築夢未來!
    11月30日,文華學院科藝聯創工作室開始進行「一起學習,希望同行」為主題的在線支教活動,該活動將持續一個半月。  支教團隊共選拔出12位文華學子,均是科藝聯創工作室成員。據了解,豐富的支教經歷以及充滿誠意的報表申請書是他們獲選的主要原因。本次支教主要圍繞文學、科學、美術、模型四個主題,以ppt和視頻講解的方式,為天津南埋珠小學及黃岡馬曹廟小學授課。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揚州「夫妻檔」老師 帶著女兒支教陝北
    徐婷為孩子們上語文課  李立峰和他的妻子徐婷,在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教育圈裡是一對出了名的「夫妻檔」。他們放棄安逸的生活,不遠千裡從儀徵前往吳堡支教,為那裡的孩子教育注入了一份來自揚州的新活力。  2020年1月,李立峰夫婦的支教任務到期。昨天上午,李立峰忙著打包行李、快遞包裹,再看一眼黃土高坡,心中滿是不舍。一年半的支教生活,他已經愛上了這片土地,並用行動書寫著奉獻、堅守、付出……  首批援陝教師選拔  新黨員積極報名去支教  選擇去支教,李立峰說,沒那麼多想法,就是一個黨員的初心。
  • 「大山留不住人」?老外紮根廣西山區免費支教10年,為何遺憾離開
    盧克安在中國深山無償支教那10年,在很多人眼中,他便成為了「戀童癖」,他所作的一切,都被質疑是意圖不純,最後,在輿論的衝擊下 ,那些孩子們失去了這個可愛的老師。盧克安是個德國小夥子,1968年出生的,盧克安有個雙胞胎哥哥,一直在「綠色和平組織」服務,盧克安的妹妹,也一直在非洲的納米比亞無償支教。
  • 30年過去了,在中國山區支教15年,不收學費的德國小夥,現狀如何
    30年過去了,曾在中國山區支教15年,不收學費的德國小夥,現狀如何理想擁抱現實,才能走得更遠!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但是如果理想不擁抱現實,不考慮現實條件而去做改變和創造,理想就變得很孤獨,不被別人理解,甚至會破滅。
  • 支教老師帶山裡娃遊蘭州 夢想,不應只在山谷裡迴蕩
    8位山裡娃快樂遊蘭州蘭州市第五中學的高中政治老師顧九殷來到宕昌縣官亭鎮九年制學校支教,發現大山深處的孩子渴盼去外面看看世界。可是,由於經濟原因,他們的夢想很難實現。於是,顧九殷老師自掏腰包,帶著8名山裡的孩子去放飛夢想。春節前夕,顧老師帶著8名孩子來到省城蘭州,去博物館、去科技館、去極地海洋世界、去蘭州大學……精彩的世界讓孩子們大呼過癮!看過外面的世界才會有所憧憬顧老師是蘭州市第五中學的高中政治老師。
  • 關注|這個女孩上榜了,21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龍勝山區的支教路上
    她是一個來自大山深處的孩子,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她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孩子,滿腔熱血投身教育脫貧。她用生命書寫了人生華章,給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了看世界的一扇窗。
  • 「支教奶奶」周秀芳:籌建29所希望小學 把愛心搬運到大山深處
    「支教奶奶」周秀芳:籌建29所希望小學 把愛心搬運到大山深處 央視網消息:72歲,對於大多數老人來說,正是頤養天年、盡享天倫之樂的年齡。寧波市退休教師周秀芳卻選擇了遠離家鄉,一頭扎進湖南和貴州最貧困的大山裡支教,一教就是六年,而且還要繼續。
  • 畢業季 四川大涼山深處的最美支教老師(圖)
    四川涼山美姑縣火窩愛慕小學一名支教老師在宿舍小憩。  四川涼山美姑縣火窩愛慕小學一名支教老師在組織學生。  四川涼山美姑縣火窩愛慕小學支教老師給學生們講故事。  四川涼山美姑縣火窩愛慕小學支教老師在宿舍備課。
  • 山城牽手 支教築夢
    在此期間,來自信宜市的支教老師們紮根忻城縣有關學校。不讓大石山區的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是他們的共識;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是他們的目標;兩地結下的深厚情誼由孩子們傳承,是他們的祝福。藍迪斯:重回母校種希望在忻城支教的信宜一中藍迪斯老師總覺得中了500萬彩票一樣。10多年前,她從忻城縣高級中學畢業,考上大學走出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