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浙江省醫療衛生參訪團訪問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萬芳醫院、臺灣義守大學醫學院、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等5家醫院。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楊敬訪臺期間,用心捕捉了許多展示醫院文化內涵的管理細節。希望他為我們描述的這些人文理念和實踐,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悟
醫院不是病人「求」醫的場所,而是醫生有幸為病人服務的地方
踏進我們要訪問的醫院,舉目四望,處處可見為病人著想的人性化細節。
為方便病人在如廁時發生意外後呼救,醫院在便槽和洗手臺邊都安裝了緊急呼叫按鈕。甚至有的醫院在一個位置安裝了高、低兩個按鈕,病人站立時可按到,摔倒時也能按到。
有的醫院掛號、取藥的櫃檯設計得特別低,不僅上面是通透式的,沒有玻璃阻隔,臺面下的空間也很大。這是為坐輪椅的病人特別考慮的。病人不必站起來,只要坐在輪椅上就可和掛號或司藥人員面對面地溝通。
在一家日均門診量4000人次的醫院,我親眼看見一位坐輪椅的患者來配藥時,藥劑員不僅笑容滿面地把藥送到患者手中,而且還自然地推起輪椅,把患者送到下一個他想去的地方。
為方便病人識藥、用藥,醫院配給病人的藥袋上不僅有我們習以為常的項目(姓名、服法),還有病人的性別、年齡、處方醫師、就診科別、配藥日期、藥袋數(本次共配幾袋藥,本袋是其中第幾袋)、藥品名稱、藥品數量、藥品形狀、藥品顏色、藥品直徑、主要適應證、常見副作用、特殊用藥指示(是否該嚼碎,該喝多少水)。若是慢性病用藥,還會在藥袋上註明何時該停藥或複查。
為改變醫院「冰冷、無情」的形象,讓病人有一個輕鬆、愉快的接受服務的環境,許多醫院引入了購物中心和星級賓館的理念,商場、書店、麵包房隨處可見。有的醫院將病人較集中的公共區域闢為藝術展區,醫院花錢投保,邀請藝術家來舉辦免費展覽。還有的醫院和專業博物館合作,在院區內開設了永久性的免費醫學博物館。在有的醫院,這種藝術展檔期已排到兩年後。
還有一家醫院開設了一座小小的「屋頂農場」。醫院鼓勵晚期癌症病人通過親手種植蔬菜,看著蔬菜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所表現出的旺盛生命力,喚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治療的信心。
真可謂細微處見真情。醫院的這些做法讓我感到,醫院不是病人「求」醫的場所,而是醫生有幸為病人服務的地方。
把先進技術用在誰身上和怎麼用先進技術,反映的是醫院管理者的理念
在臺灣地區,各醫院的信息化水平是相當高的。這些信息化手段,更多的是在為病人提供方便。
即便你早上來到一家日均門診量4000人次的醫院,也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流。原來,這裡70%的門診病人都是預約就診的。病人不僅在門診預約,還可通過網絡或手機預約。預約時,他們會被告知建議就診時間。就診當天,病人還可通過網絡或手機上網查詢,自己預約的醫生現在已看到第幾號了,自己前面還有幾位病人。有了這些信息,他們自然不必過早上醫院等候。
有的醫院在設置分層、多點掛號和收費的同時,還專門配置了無線移動掛號收費車。一旦哪裡出現了3人以上的排隊,立即就有調度派出該車到那裡進行服務。
一般來說,醫院都在掛鈎的社區內設立了遠距照護中心,定期派出醫務人員下基層為有需要的社區居民量血壓、測血糖,並通過網絡將測量值傳送回醫院,納入居民個人的電子健康檔案,並有專人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有異時及時進行幹預。
其實,把先進技術用在誰身上和怎麼用先進技術,反映的是醫院管理者的理念。其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也會有鮮明的差異。
如果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志願奉獻,醫患關係必然融洽
我們訪問的時間很短暫,來不及細細考量醫患糾紛和矛盾。但從幾個小事例,可以窺見醫患關係是融洽的。
一走進醫院,我們就能看到導醫臺內站著的是我們稱為志願者的「志工」。據院方介紹,醫院的很多地方都有「志工」活躍著。他們來自院外,都是自願來進行無償服務的。醫院內的醫生和護士也是「志工」中的一員。他們數年如一日,堅持為周邊社區內的孤寡老人免費送午餐。午餐所需經費都是通過募集籌措的。送餐時,他們會順帶了解老人的健康狀況,並幫忙做一些家務。
出於對病人的尊重和保護病人隱私的需要,現在很多醫學院校和醫院都在逐步採用「標準化病人」來訓練和考核醫學生或醫生。所謂標準化病人,是指那些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後,能準確模擬病人進行「標準」陳述病情、配合體檢和反饋感受的正常人或病人。我們在臺灣地區一家醫院訪問時,恰遇該院對「標準化病人」進行某一項目的集中培訓。幾十位年齡參差的男女「標準化病人」,都是院外的普通群眾。在經過系統培訓後,根據教學需要,他們接到通知後就會來醫院配合教學和考核。每次來醫院,基本都是無償的,醫院只給70元的路費補貼(在臺北市,公交車每人次是18元,計程車起步價是20元)。
如果人人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志願奉獻,不求回報,醫患關係必然融洽。
每周五的定期約會:醫生走進社區是對社區民眾最好的關懷
臺灣地區鄉(鎮)以下設村(裡),村(裡)以下設鄰。醫院在掛鈎的村(裡)社區設立遠距照護中心,定期派出醫護人員上門服務,並利用網絡技術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我在忠順裡訪問時,看到了《裡長,李護士來了沒?來自裡長的一封信》:
和萬芳醫院合作遠距照護方案已經有一年之久。記得剛開始不甚清楚「遠距照護」的意思,只知道每星期五有專業護理人員來到社區替長輩們量測血壓、血糖等。長久下來大家彼此形成了默契,互相關懷、談天聊地,變成周五的定期約會。
來自醫院的護理人員通過傳輸儀器,把測量的資料上傳至萬芳醫院的資訊平臺,將接受的血壓、血糖數值儲存在醫院的個人電子病歷上。接著,資訊人員在裡辦公室架設遠距教學模式,通過網絡連線專業醫師、營養師及藥師,在醫院端為民眾上衛教課程。居民還能透過麥克風,和他們對談、提問題。
醫生走進社區是對社區民眾最好的關懷。「裡長,李護士來了沒?」每到遠距照護的護理師淑喻要來的星期五,陳媽媽總是在裡辦公處剛開門時就來問。雙周五,大家相約裡辦公室是長輩們最快樂的事。陳媽媽說:「李護士人很好,只要測量的數據不一樣,就會問我飲食正不正常、睡眠充不充足。」方大哥說:「每次有事忘了來或晚點到,李護士就會打電話來提醒我。」卜老爹說:「李護士很細心,知道我平時飲食比較沒有節制,每次都主動提醒我注意飲食。」長輩們都把李護士當做自家的女兒看待,感覺很有家庭的溫暖。
醫院不僅僅致力於治病救人,還非常重視承擔和履行社會責任。我們獲得的兩份材料足以說明這一點。一份材料是某醫院的介紹,其中有一章叫做《社會責任與關懷》,內容涉及深耕社區、社區防疫網、社區醫療群、遠距醫療、海內外醫療服務、奉獻與人道救援。另一份是某醫院的《年度社會責任報告》,其中內容包括道德規範與利害關係人參與、和諧的職場、社會參與、環境安全管理、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等。
醫者不僅要治病,更要與社會連心,此乃「醫者仁心」之本意。如果忽視社會責任,就是忽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