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 題:「搶」繪設計圖人性化細節多——重啟的北京小湯山醫院「揭秘」
新華社記者 李嘉瑞
3月16日,曾在2003年非典時期發揮重要作用的北京小湯山醫院啟用,主要用於境外來(返)京人員中需篩查人員、疑似病例及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治療。
在海外輸入風險增加的背景下,歷時50多天修繕的「2020版」小湯山醫院備受關注。這座醫院新增了哪些功能?是如何改造設計的?有哪些人性化細節?近日,新華社記者專訪了承擔小湯山醫院改造設計任務的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建院」)設計團隊。
與疫情賽跑:3天「搶」繪出160張首批設計圖紙
「1月23日,是臘月二十九,我們接到小湯山醫院修繕改造設計任務,公司黨委立即召開動員會,抽調具有豐富醫療建築設計經驗的設計師組成工作團隊,全力投入到改造設計中。」北京建院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全勝說。
此次改造,主要針對小湯山醫院的「B區」和「新建病區」。
——「B區」改造是將原有的一座5層康復中心重新設計、改建成傳染病病房,提供約160張床位,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
——「新建病區」是指新建一座3層貨櫃式建築,提供千餘張床位,建築面積約5.3萬平方米,與此同時,還建設了包括食堂、換熱站、汙水處理站、洗消間等附屬設施。
——原有C、D、E三棟建築也進行了改建,作為醫護人員、保潔、保安、行政等工作人員的休息、辦公用房,可滿足所有工作人員的住宿等生活需求,共1.6萬平方米。
疫情緊急,改造任務也十分緊急!作為這次改造項目的技術總負責人,北京建院醫療建築設計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在國說,從1月23日接到任務開始,設計方和建築方同時進場、同時開工。「這在以往的建築設計中,是絕無僅有的。」
按照以往醫療建築的工期,要經過設計、出圖、專家外審等環節,獲批後才可以進入施工階段,整個設計階段耗時至少4個月。此次由於疫情緊急只能邊設計、邊施工,政府部門、外審專家都直接來到施工現場,現場提問,現場修改。
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三,北京建院的建築師們與疫情賽跑,僅用3天時間,「搶」繪出160餘張首批設計圖紙。
改建5層康復中心新設兩部患者專用梯
臘月二十九進場設計、施工,很多建材廠商都已進入春節假期,能夠找到的貨源很有限。
「最大的特點就是『急』,各方面盡最大努力滿足醫院的設計要求。」B區改造負責人周丹說,讓她印象深刻的一個考驗就是新增的室外患者專用梯。
按照傳染病診療的要求,B區的5層建築需要增設患者專用電梯。根據建築現有情況,周丹和同事決定在東西兩側各加裝一部室外電梯。
「電梯行業的特點是不留庫存,臨時採購貨源變得很困難。」周丹說。
最終,建築單位買來的是兩部品牌不同、尺寸不同的電梯,周丹和同事們分別設計了兩個電梯安裝方案。
正月初二,北京建院的設計師們拿出了B區改造的最終施工圖,並向施工總包單位全面交底,保證及時開工。
病房南側的陽臺,最初的設計思路是打算做成封閉式。但後來考慮到患者不會外出,就保留了原有的開放式陽臺,也有利於患者恢復身體。為讓患者感受到溫暖,設計中還增加了色彩。「通道、衛生間使用了彩色。」周丹說。
對於B區來說,由於此前是療養性質的客房,已有「三區兩線」的設計,即清潔區、半清潔區、汙染區和醫護人員通道、患者通道。經過重新改造後,樓內北側通道作為清潔通道,南側作為汙染通道。除了新設的兩部患者專用梯外,原有的兩部電梯和三部樓梯作為醫護人員專用梯,通過豎向交通分區,在設計中充分保護了醫護人員的健康。
新建3層貨櫃建築提供千餘張床位
新建病區負責人張圓介紹,正月初四確定要建設3層貨櫃建築作為「新建病區」,提供千餘張床位。
對於傳染病醫院設計來講,除了流線組織、功能分區外,新風、排風的設計及汙水的控制尤為重要,要結合貨櫃模塊的優缺點,採取有效控制措施,減少感染隱患。
配套建築負責人王佳說:「由於時間緊,『新建病區』建設使用的4000個貨櫃,也就是俗稱的『盒子房』,很難由同一個廠家提供。最終,一共有10個廠家參與供貨,每個廠家生產標準略有不同,設計上因地制宜,定製不同的方案。」
據介紹,這次小湯山醫院的改造設計注重人性化。考慮到醫護人員穿著沉重的防護服,汙染區設計方案增設了醫護人員休息區,醫護人員不出汙染區就能有地方休息。
王佳介紹,「新建病區」的病房設計考慮了通風和採光需求,每一間病房都可開窗自然通風,給了患者更有利的恢復條件。病房設置為2人一間,入口處去掉了門檻,改成坡道。衛生間內,單獨安裝了扶手。
據了解,17年前的非典疫情防控中,北京建院就承擔了北京市的此類設計工作,積累了大量設計經驗。這次小湯山醫院改造設計時間緊,數量大,類型多,要求高,在保質保量完成應急防疫工程的前提下,設計理念和定位上兼顧未來多用途使用的可能性。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建院醫療建築研究中心還承擔了地壇醫院、佑安醫院、天壇醫院等6家醫院10個防疫應急工程項目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