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航運
大昌古鎮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境內小三峽風景區(國家5A風景區)滴翠峽口北上10千米處、巫山縣北的大寧河東岸,地處渝、鄂交通要衝。
大昌古鎮,在巫山縣已經成為一張很有「古味」的名字片了,因為巫山老縣城已經被三峽工程蓄水,淹沒在50米深的水中,但難得是大昌古鎮還保留著原來的風景,成為尋幽探勝的訪古之地,確實讓遊人有另外一種感嘆。
古鎮的前世今生
大昌在商周時期稱泰昌,為巴國屬地。戰國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初設巫縣,治所便在今天的大昌古鎮,直到西晉太康元年(280),縣治才遷到今巫峽鎮。西晉太康元年(280),在此設建昌縣,又稱泰昌縣,屬建平郡。後周時改為大昌,置永昌郡。隋屬巴東郡。唐屬夔州。宋置大寧監,以大昌為屬縣。元因民少,併入大寧州。清康熙九年(1670),廢縣併入巫山縣。
古鎮始建於晉,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三峽地區唯一的保存完整的古城。大昌古鎮所在的大昌盆地位於大寧河中遊,是三峽地區少見的長江支流上的大型山間盆地,地勢開闊,有寧河航運之便,古代又修棧道,便於南北交流。作為寧河沿岸第一大鎮,歷代都是郡縣治地,還曾是寧河的重要碼頭和藥材、山貨集散地。
大昌境內地勢複雜,山巒陡似城垣,峽谷窄如走廊,「上扼巴蜀,下控荊襄」。從春秋時代楚、夔、巴、蜀之爭到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從明末張獻忠起義軍三過大昌,到清初「夔東十三家」義軍抗清,再到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王聰兒、冉天元抗清,大昌均難逃戰亂紛爭。古鎮近代雖經數度戰火,卻奇蹟般的保留了原有的風貌。
由於三峽工程於2003年5月開始蓄水,古鎮原址全部沉寂於滔滔的大寧河水之下。2002年2月21日正式啟動的大昌古鎮整體搬遷工程,全鎮按原貌在距舊址8公裡外的西包嶺下的大昌湖旁復建,這是世界古民居保護史上的奇蹟。現在的大昌,已經沒有曾經戰火紛飛的場景,整座城池被寬闊的河面和巍巍的群山所包圍。古城裡街巷縱橫,綠樹成蔭,青石板的路面、青磚灰瓦的建築,是旅行者的最愛。
樸實的華美
2008年,歷時6年,大昌古鎮整體性搬遷完成,雖然古鎮原址已淹沒,但古鎮的古老城門、古街以及明清民居建築,都被搬遷到新址。這個10公頃(0.1平方千米)大的小鎮,如今現存東、南、西三道城門,東為朝陽門,西為永豐門,南為通濟門,城門都保存完好。
走過城門,進入古鎮,只見兩排臨街老房飛簷翹壁,張揚著昔日的繁華景象,中間是一條狹長的青石古道。小鎮上只有兩條主要街道,南北街長150多米,東西街長240多米。因為古街加起來都不到500米,所以被稱為「袖珍古鎮」。就像本地流傳的一首民謠「一燈照全城,四門可通話;堂上打板子,戶戶聽得見。」說的就是大昌這座袖珍古鎮的小巧可愛。
古鎮裡翹角飛簷的古民居建築,共有三十七幢,均有完整的青磚石牆。據介紹,這些房屋大都是明末清初時建的,而比較奇特的是,這裡是川渝地區,這些古建築卻不似傳統川渝民居的穿鬥白牆,覆小青瓦的樣式,反而有著江南特色的封火山牆,又稱馬頭牆。聽老人講,這其中的緣由之一可能是當年江南工匠建造的,但其實又與江南的馬頭牆並不完全相同。
據溫家大院第十代孫溫光林介紹,當年他的祖先曾是清朝的巡撫,是他活著時開始修建溫家大院。溫家大院是古鎮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築。這座始建於清朝初年的建築,坐西向東,佔地320多平方米。大院由門廳、正廳、後廳三部分組成,均以掾木作為房梁屋頂,共有12柱37架梁。窗欞鏤木雕花,工藝考究。整個建築為穿鬥式結構,從正門進入,可以從後門出。
溫家大院只是大昌這座千年古鎮的一個縮影。早在公元前227年,大昌就是當時巫縣縣城的所在地。後人是在進行不斷地考古發現中,從大量的出土文物中,逐步摸清大昌歷史的。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對古鎮的考古研究,初步推斷出大昌古鎮可能就是過去巴人的都城。
美食薈萃
巫山雪棗外形似棗,其實並不是棗,而是一種甜品,是源自大昌古鎮的名優糕點。據說曾是清朝乾隆時期皇帝欽定的貢品,也曾入選過人民大會堂宴會食品。它表面白粉穿衣,如霜似雪,內瓤恰似透明的雪花絲,故名雪棗。
巫山雪棗是百年老字號,以糯米、蜂蜜等為原料,前前後後需要多道工序,不僅在選材上考究,而且製作周期長,就連普通的糯米都需要浸泡一個多月,然後點漿、切坯、過油、入糖,最後用上白糖、精糯米粉「上霜」。
龍水豆花。豆子的打磨是在石磨下完成的,所以吃起來很天然很細膩。豆花白淨順滑,口感清爽,再加上一些特有的佐料,紅的紅白的白,至美、至妙!
大昌古鎮老艄公大碗茶是長江三峽的縴夫們常年飲用的茶,此茶是長江三峽地區特有的一種茶葉秘制而成。它有著清熱解暑、增強體力、延年益壽之功效,又稱「神茶」,口味甘甜,深受當地民眾之喜愛,是夏秋最佳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