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句你聽過無數次的話:「多喝熱水」。
你來大姨媽了,你男朋友和你說:多喝熱水。
你感冒了,你女朋友和你說:多喝熱水。
你考試考砸了,你同學在旁邊給你準備熱水。
熱水在中國,就像仙丹一樣神奇,萬病皆可多喝熱水。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愛喝熱水呢?
全世界看起來好像只有中國人愛喝熱水。去國外旅遊的中國人,最常抱怨的不是語言不通找不到路,而是酒店房間內沒有燒水壺。
如果你去日本這樣的國家,你會發現所有餐館提供的幾乎都是冰水。而對於美國人來說,快樂源泉是冰塊機。熱水只在衝咖啡或泡茶的時候才會用到。
熱水怎么喝?用吸管喝嗎?
中國人對熱水的依賴程度,完美反映在旅遊業上。阿聯航空的一位空姐根本不會說中文,但是她卻可以完美地說出「熱水」兩個字。
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爾機場,還專門為中國遊客配備了熱水器。
但許多外國人依然不能理解中國人對熱水的狂熱,就好像許多中國人無法接受冰水一樣。也許在外國人眼裡,中國人喝熱水的習慣是自古而來,已經根深蒂固了。
但在中國古代,熱水還是奢侈品,只有達官顯貴才能經常喝到。一方面,可以用來盛熱水的器具多數是貴重的陶器;另一方面,燒水用的燃料也需要銀子。
總之,大多數普通人並不能時時刻刻喝上熱水。城市居民想喝口熱的,得花錢去水鋪買。
水鋪,就是一種專門提供飲用水和熱水的商店,就像你每天上班路上去奶茶店買一杯續命快樂水,清末老天津人每天清晨也會在水鋪前買開水洗漱、沏茶。
水鋪也像奶茶店一樣,還提供外賣服務,你要是有錢,挑水小哥會把熱水送到你家。
靠近河水、井水的居民,往往就習慣就地取水,但水質都十分惡劣。下遊的人還在淘米洗衣喝水,上遊的人可能在河裡倒垃圾洗馬桶。
這樣不衛生的習慣,加重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霍亂在中國的流行。
日本醫生鈴木在天津做細菌學研究發現,引起1902年天津霍亂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海河的水。
不久之後,天津的「都統衙門」告誡居民:「凡飲水、飲茶須用開水」。如果水鋪賣沒有燒開的水,要罰款500銀元,還要罰做6個月苦工 。
到了民國,每到春夏時疫流行時期,衛生管理機構的防疫規定裡,很多和「水」有關。
1920年3月,北洋防疫處提醒市民,必須喝開水,而且汽水、荷蘭水等清涼飲料也必須用沸水製作,至於冰水、紅果酪、杏幹水摻雜整冰的冷飲,一律禁止銷售。
當然,「多喝熱水」絕不是一朝就能養成的習慣。1950年,全國發起了「愛國衛生運動」,再次強調了喝熱水的重要性。
新華社主辦的《時事手冊》中明確寫道,「喝水要喝開水,不要喝生水,吃菜要吃煮過炒過的菜,不要吃什麼涼拌菜。」
城市裡的很多工廠、機關單位都開始設立集中的開水供應區,憑票或免費向人們提供開水。一些單位每周還會選兩天為愛國衛生日,向大家普及基礎衛生知識。
今天你看到的很多復古風懷舊海報,也來自那個時期。
那個年代,姑娘們珍貴的嫁妝除了有家用電器手電筒,還有保溫瓶。因為保溫瓶也是寶貝,剛開始只有山東、安徽、廣東等省份的工廠製作,而且生產率不高。
愛國衛生運動中表現好的模範個人,也會被獎勵水桶和水瓶,堪比現在你在年會上抽到的平板電腦和吸塵器。
熱水教育無孔不入,就連小學生都會在自己的課本中,收到這樣的恐嚇:「小孩子連喝幾天生水病倒了」。
當時很多學校要求學生帶搪瓷杯,接開水喝。如果你偷偷接自來水喝,還會被打小報告。
就這樣,不管男女老少,中國人都有了一顆喝熱水的心。
難怪21歲的王俊凱,30歲的鹿晗,53歲的黑豹樂隊鼓手趙明義,都有保溫杯。
那多喝熱水究竟有沒有用?
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70度左右的熱飲只能在短期內緩解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如果把熱飲換成熱雞湯,效果更好。
總之,熱水不能治感冒,只是可以讓你舒服一點點。不止如此,吃了生冷的食物拉肚子、不舒服,喝熱水可以讓你舒服兩點點。大姨媽來了痛得要死,喝熱水可以讓你舒服三點點,當然喝熱水的效果不如熱敷。
難怪留學生來了中國,也愛上了喝熱水,並直呼:「喝熱水以後,仿佛都會舒服很多。」
但要注意,65度以上的熱飲,是世界衛生組織欽定的2A級致癌物,長期飲用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