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某養豬場給豬使用的激素及抗生素 羊城晚報記者 林桂炎 攝
單位:千克/平方公裡·年
中國首個抗生素汙染地圖,顏色越深,抗生素排放強度越大。(圖片來源: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應光國團隊發布論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和使用國,但多年來一直缺乏可靠的抗生素排放數據。中國科學院6月11日公布稱,中科院科學家獲取了「中國首份抗生素的全國使用量與排放量清單」。中科院主辦的《中國科學報》6月16日頭版以「我國首份抗生素使用量和排放量清單出爐」為題進行了報導。
該汙染地圖首次詳細披露了各地抗生素使用和排放量:中國2013年使用的16.2萬噸抗生素中,獸用52%,人用48%。一年超過5萬噸抗生素排放進入水土環境中。珠江流域、京津冀海河流域是全國抗生素排放強度最大區域,水中抗生素濃度很高。長三角地區因水流量大,汙染排名第三。廣東、江蘇、浙江等省抗生素汙染嚴重。
珠三角長三角汙染情況嚴重
中國科學院公布的這份抗生素清單,由國務院直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基金重點項目資助。國內首份抗生素汙染清單操刀者為中科院廣州地化所應光國課題組。應光國博士是國內抗生素研究領軍人物,從2006年開始研究抗生素汙染問題,足跡遍布中國58條主要河流,以及廣東、廣西、湖南、河北等省份的主要養殖場。
根據抗生素汙染地圖,2013年中國生產抗生素24.8萬噸,結合進出口數據,2013年我國抗生素準確的使用量約16.2萬噸。
中國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可劃分成明顯的東部和西部兩個部分,東部的抗生素排放量強度是西部的6倍以上。
「總的來說在東部地區使用量和排放強度都大,跟經濟發展水平一致。」應光國博士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說。
排放強度上,珠江流域、海河流域、長江下遊流域為全國前三,珠三角、京津冀部分地區的抗生素年排放強度為79千克/平方公裡—109千克/平方公裡。珠三角地區水系抗生素汙染嚴重。相比下來,西藏、青海部分地區的抗生素年排放強度在2.97千克/平方公裡。
應光國說,以排放強度最大的珠江流域為例,廣東、廣西是養豬養雞大省。
為避免爭議,此次抗生素汙染地圖未給各省的抗生素汙染排名。從汙染地圖顏色可以看到,廣東、江蘇、浙江、河北等經濟相對較好地區顏色較深,即意味著是汙染重災區。
河流抗生素濃度遠超發達國家
抗生素的種類非常多,有好幾代,最早為青黴素。國內市面上有226種抗生素,用量大的有β-內醯胺、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β-內醯胺類抗生素是國人用得最多的,包括青黴素、頭孢類;喹諾酮類的抗生素如氟哌酸、氧氟沙星主要用於拉肚子、嗓子痛;大環內酯類的紅黴素用於口腔感染、百日咳。此次汙染清單的研究選取了36種環境最常見、最易檢出的抗生素進行深入的排放清單與多介質模擬研究。
與國外相比,中國河流總體抗生素濃度較高,測量濃度最高達7560納克/升,平均也有303納克/升,義大利僅為9納克/升,美國為120納克/升,德國是20納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