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到底誰是原創作者?

2020-12-12 老街味道

前言

網友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主席這首《七絕-呈父親》如何評價理解?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

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一、報答國家那肯還,

和主席大約同時期有一位詩人,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黃治峰 (1891-1934) 先生,他曾有一首《無題》詩云:

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這首詩的第二句是:報答國家那肯還,主席的第二句是: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詩經·小雅·小弁》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家鄉的桑樹和梓樹皆為父母所種,因此對它們要表示敬意。桑梓,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辛亥烈士徐錫麟曾經有詩云: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最後兩句與「埋骨豈須桑梓地」是一個意思。為大家,舍小家,男兒要有為國捐軀的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未必一定要落葉歸根。

但是黃治峰的這首詩,也不是原創,而是借鑑了一個日本人的詩作。

清末民初的時期,有大量國人去日本留學,因此兩國文化上的交流也比較多。這首詩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傳回來的。

二、西鄉隆盛的詩

上面說的日本人,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1828年 -1877年)。

據說西鄉隆盛胸懷大志,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和主席的詩很相似,只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幾個字不同,後兩句完全一樣。

但是, 這首詩的原創其實也不是西鄉隆盛,而是日本的一個和尚。

三、將東遊題壁二首

在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末期,出現了一種政治派別,叫做:尊皇攘夷派。顧名思義,這個派別的思想是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同時要排斥外夷,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日本和尚釋月性(1817-1856)寫下兩首七絕《 東遊題壁二首》: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問到處有青山。

可以看出,這時的日本人漢學功底還是很深的,這兩首七絕水準頗高。

第一首說自己已經27歲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又一次離開家鄉。男兒有志做出一番事業,但又覺得有愧於雙親,因此說自己盡孝的義務大約不能實現了: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第二首言志,假如沒有一番作為,就不再回來了,照應第一首的「兒烏反哺應無日」。

看來這個和尚對於未來事業抱有犧牲的精神。所以後面兩句寫道: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蘇軾有詩云:誓將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清人徐錫麟反用此意說: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與釋月性的詩意異曲同工。

結束語

月性這首詩流傳開來後,被西鄉隆盛所欣賞,並改寫激勵自己。因此這首詩常被人誤解為西鄉隆盛所作。

當時的國人,雖然還沒有忘記甲午戰爭之痛,但是也深知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奔赴東洋、西方去吸收先進的知識,學成歸來好建設我們的國家。

因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首詩傳到國內,被國人所改寫。

主席的這首詩,好像還有一個題目叫做《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可見也是對於原作者的一種誤解。

@老街味道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德綱這兩句詩出自於哪裡?

相關焦點

  • 蔣介石和毛主席早年都寫了一首勵志詩,一個是殺星,一個是救星
    蔣介石給人的印象毫無詩情畫意,但他也寫過首詩。比如這首,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那是蔣介石早年東渡日本時寫下的一首抒發志氣的詩。他的志氣真的很大,可是志氣大難道就一定要殺人嗎?「騰騰殺氣滿全球」!難道殺的人多才能證明志氣大嗎?
  •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靈寶一小學舉辦經典背誦活動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12月15日,在靈寶市朱陽鎮第二小學「紅色詩詞是香的」經典背誦活動現場,四(4)班學生董海春自信地背誦著。冬月的革命老區——朱陽山,晴空萬裡,暖陽高照。
  • 詩詞—致5.4青年節,歲月不老,青春永在
    毛澤東《七絕·改詩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不是嗎?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並不是你成功之時,人們都想錯了!人的一生好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都有要做的事情,什麼季節做什麼事情。不能亂了,這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逃脫這個規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夢想,都在為夢想而努力,總是憧憬著夢想實現的那一天,殊不知,人生最好的狀態確是「花未全開,月未園」之時。為什麼這麼說呢?你想,當花全開之後就會走向枯萎,當月圓之後就會走向殘缺缺。
  • 推薦6首現代名人詩詞書法作品欣賞
    01《七絕·改詩贈父親》1、書法創作內容:[ 現代 ] 毛澤東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2、詩詞注釋: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發誓不還來 死後埋葬屍體何必在故鄉的土地,人生到處都是可以埋葬屍體的青山。3、書法創作者:馮彬藏墨
  • 這首詩悽絕千古,落魄者讀之心有戚戚,誰的人生不艱辛!
    02這首詩的詞句釋義與意境理解,存在很多歧義。詩的標題就有些莫名其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宿芙蓉山已足,加主人二字,卻成了一個病句,到底是遇到下雪便住在芙蓉山呢?還是遇到了芙蓉山住所的主人?前面的解釋「主人」二字無著落,後面的解釋「雪宿」二字無著落。
  • 《倒影》映現《無題》句,人生無處不《矛盾》——詩三首
    《倒影》映現《無題》句,人生無處不《矛盾》——詩三首文/椒鄉文化《倒影》倒影不要以為那是虛幻的泡影那是實實在在的美麗風景看似平靜地湖面可圈可點1人生無常生命有限 因此可圈可點3我的思想自由自在變成一塊兒塊兒方磚似的文字這一塊兒塊兒的方磚終將自已埋葬
  • 埋骨豈須桑梓地 人間何處不青山
    在最危急的時刻,張仁槐臨危不懼,帶領戰士們英勇奮戰、幾度衝殺。但寡不敵眾。被敵人發現了他的藏身地,敵人紛紛吼叫著:「抓那個戴眼鏡的,他是大官!」看著虎視眈眈漸漸逼近的敵人,張仁槐冷靜地把最後一顆子彈推上膛,對準自己的頭顱,扣響了扳機。這一年,張仁槐年僅30歲。
  • 死了258名車手的曼島TT,到底是個什麼鬼?
    徵戰曼島T T的摩託勇士曼島與超級機車賽的姻緣也許是上天註定的。街道、懸崖、山路,這就是全世界騎士們朝思夜夢的賽道,非常複雜多元化的路況。每位賽手完成6圈的賽道全程,用時最短的就是冠軍。最新紀錄是這樣的:60公裡,16分鐘58秒。由北愛爾蘭車手麥可鄧洛普保持。
  • 蘇東坡最令人斷腸的4首詩,寫盡了人生的3種悲痛
    但是你想啊,東坡一生多坎坷,仕途有多不順利,縱使他再樂觀,也不可能只有這一首悲涼的詞把。我分別說幾首不同情況下蘇東坡的悲涼:悼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 清朝詩人徐錫麟的這首詩氣勢磅礴,何須馬革裹屍還,充滿英雄氣概
    尤其是晚清時期的徐錫麟更是其中的代表,而他也是清朝詩壇的另類,並且還去日本留過學,所以也是極為見識,這也使得他深知想要改變當時的國民,那就是要從思想上徹底地改變,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喚醒當時的民眾。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 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
    天邊看淥水,海上見青山。 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 賞析: 這首詩開篇未寫送別先說沽酒:精美的玉瓶裡盛著新買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數裡,終於到達分別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