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悽絕千古,落魄者讀之心有戚戚,誰的人生不艱辛!

2020-12-21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33: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文 | 謝小樓

0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逢:遇上。宿:投宿;借宿。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裡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

日暮:傍晚的時候。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暮色降臨,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遙遠。天氣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犬吠:狗叫。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柴門外忽傳來陣陣狗叫聲,應該是主人的家人在黑夜中冒著風雪回來了。

02

這首詩的詞句釋義與意境理解,存在很多歧義。

詩的標題就有些莫名其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宿芙蓉山已足,加主人二字,卻成了一個病句,到底是遇到下雪便住在芙蓉山呢?還是遇到了芙蓉山住所的主人?前面的解釋「主人」二字無著落,後面的解釋「雪宿」二字無著落。所以有人認為「主人」二字是衍文。

該詩釋義上的分歧,主要有三點:第一句「日暮蒼山遠」,「蒼山」是特指還是泛指,「遠」是尚遠還是似乎更遠;第二句「天寒白屋貧」,「白屋」是簡陋之屋還是覆雪之屋,「貧」是稀少還是感覺貧寒;第三句「柴門聞犬吠」之「聞」是詩人聞還是歸人聞。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種意見認為該詩表達了「作者對貧寒人家的同情」,且詩句「風雪夜歸人」應解釋為「主人為謀求生活,在外勞碌奔波,夜裡才回家。」;而另一種意見認為「風雪夜歸人」應解釋為:「行人在風雪之夜終於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並受到主人熱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03

對於上面存在的這些問題,難以理解的,不必在上面糾結,存在歧義的,則可以體味詩境而不必落實。

詩的標題,就不必去糾結了,因為唐人寫詩,並不注重標題,起個標題,只是為了給詩一個編號,讀不清楚也不影響對詩意的理解。

日暮蒼山遠,上訴分歧,在落實這句詩的意思時出現了兩種意思,一是,天晚了,詩人要去的「蒼山」還很遠,一是,暮色蒼茫,群山在暮色中變得遙遠。

事實上,根本沒有必要落實詩意,日暮蒼山遠,可以確定的是,天都要黑了,而詩人還在山中行走,有過在外行旅經驗的人就會知道,此時內心最容易產生悽苦之情,因為有可能找不到住處,在外漂泊的各種心酸不斷湧上心來,不斷衝擊你的眼淚的防線。

而最後一個「遠」字,不僅僅指現實中的距離,而是給了詩人一個心裡暗示,「遠」與「暮」對,更強調詩人行旅之悽苦。

全詩只此一句寫詩人自己,所以別看這五個字簡單,卻蘊含了詩人所有的情緒。此詩寫於在遭貶之後,聯想當時情景,這「暮」的不止是日,還是詩人的年華,詩人的人生,這「遠」的不止是山,還是詩人內心的理想抱負。人生辛苦奔忙,而理想抱負渺茫,正如行於暮色蒼山之中,不得歸路。

此一句,以詩的情境牽引出詩人的情緒,從詩人的情緒延伸到詩人的人生體悟,又將詩人體悟的含而不露地表現在詩句中,這就是這句詩的高妙之處。

天寒白屋貧,這一句,如果詩人尚在屋外,那麼「白屋」就是白雪覆蓋的屋子,「貧」也應該理解為少,如果詩人已在屋內,那麼「白屋」應該理解為簡陋之屋,「貧」也應該理解為貧寒。

個人覺得,詩的第一句中,山是蒼山,證明那時尚未下雪,到第二句,房屋就已經被白雪覆蓋,未免有些突兀。

而此句若是理解為已經到了主人家裡,家中簡陋,而此時天氣寒冷,更增加了一種貧寒的感覺。這樣的理解,由日暮蒼山到天寒白屋再到夜裡風雪,有空間的轉移,時間的推進,更有詩意上的順承,全詩讀起來層次更分明,詩意更通暢。

既然已經確定詩人已經來了主人家中,後面兩句就容易理解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詩人在借宿的主人家裡,聽到外面柴門處有狗叫,當然也聽到了風聲雪聲,猜想此時是有人在黑夜中冒著風雪歸家。

這個歸家的人是主人的家人嗎?未必,也不需要落實,只需要體味到風雪夜歸的詩境就夠了。

04

風雪夜歸人這一句,即使沒有讀過這首詩的人,也耳熟能詳,而且心有戚戚,那麼這首詩到底是什麼打動了我們呢?

那就是,這首詩寫出了所有人都會面臨的一種悽苦心境。

風雪,是世事艱難。

夜歸,是人生辛苦。

人生就像在風雪中行走,在黑夜中尋找途。

日暮蒼山遠,是詩人的悽苦。

天寒白屋貧,是主人的悽苦。

風雪夜歸人,是他人的悽苦。

這世上,誰的人生不艱辛,誰的生活不艱難,誰不是那個風雪夜裡的歸人?詩人由己及人,他不僅是同情主人,同情歸人,同情他人的同時也是同情自己,同情自己的同時,也是同情所有落魄之人。

這,才是這首詩讓所有人心有戚戚的地方。

故,《唐詩解》評:此詩直賦實事,然令落魄者讀之,真足悽絕千古。

05

最後,要給關注我的朋友們道個歉,本來是打算一天一首,一一讀完《唐詩三百首》的,可惜我更文的頻率一直沒有做到一天一首,從五月開始,更文的頻率越來越慢,中間有一兩個月甚至只寫了一兩篇文章,原因是生活中受到了各種煩心事的幹擾,實在沒有心力來寫文章。

現在回歸了,但我依然做不到一天一更,只有儘量提高更文的頻率,希望朋友們多多擔待。

現在,我精讀《唐詩三百首》的寫作計劃也有所調整。《唐詩三百首》的選詩,整體來說是合理的,但有些地方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劉長卿的五言絕句,選了《送靈澈》和《送上人》,卻沒有選我今天讀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才是劉長卿最有名也是最好的五言絕句,未能入選,未免有遺珠之的憾。

所以,我在精讀《唐詩三百首》的序列文章中,也會寫到一些自己覺得很好,但沒有進入選本的詩。

還有,《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有一些,我沒有讀出什麼感覺,如果強行逼自己去寫一篇文章出來,寫出來的東西也沒有什麼可讀性,所以,我現在也會跳過一些自己無感的詩。

謝謝關注!

(完)

相關焦點

  • 他自稱「五言長城」,僅用20字,寫出了悽絕千古的絕唱
    這首詩的題目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小詩描寫暮色下寄居芙蓉山主人家的場景,題材很普通,卻寫的意境悠遠,值得反覆閱讀。日暮蒼山遠。天就要下起大雪,暮色蒼茫,前路更加灰暗邈遠。詩的第一句交代了時間,已經是傍晚時分,而詩人孑然獨行,更顯得寂寥與孤寂。「遠」不僅僅指的是地理上的距離,也有詩人主觀的感覺,天要降雪,自己無處投奔,更加顯得內心焦慮。天寒白屋貧。天氣如此寒冷,顯得白屋更加蕭瑟悽涼。第二句交代了接待詩人的主人是一個貧寒的百姓,或者是一介寒士。
  •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歷來被傳誦,前人贊其「悽絕千古」
    唐肅宗、代宗年間以詩名。與錢起齊名,為大曆詩風的主要代表。多寫住跡失意之感,並及時代之離亂。狀寫自然之作,能情景交融,興在象外。尤長五言律詩,自許為「五言長城」。著有《劉隨州集》。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 秦觀詩詞五首,首首絕美,驚豔千古
    秦觀一生,確算坎坷,早年喪父,青年時代參加科考,前後三次,到中進士,已經是36歲的中年,接下來的9年時間,是他比較順風順水的時候,因為蘇東坡受到重用,他也一路高升,但同樣因為蘇軾的關係,人生最後的6年不斷被貶,不斷南遷,可謂嘗盡艱辛,而他又不像老師蘇軾那般放得下看得開,一路下來自然飽受煎熬
  • 韓愈的這首詩,以文入詩,連蘇軾都讚嘆不已,趕緊讀一讀!
    韓愈和蘇軾是兩位不同時期的文壇泰鬥,但他們對文學都有著一顆赤誠之心。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其是「文起八代之衰」。提及韓愈,我們可能更熟悉其文章,《祭十二郎文》、《師說》、《進學解》等千古名篇立即浮現在腦海中,但是韓愈的詩也寫得極好,很有特色,在他所處的時代也是屈指可數的。今日與大家分享韓愈的這首《山石》,或許你未曾聽過,但是此詩對後世影響甚大,是以文入詩的典範, 連蘇軾都讚嘆不已。
  • 宋代默默無聞之人留下千古奇詩,男子要順著讀,女子卻必須倒著讀
    迴文詩,也稱是「愛情詩」,《詩經》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迴文詩讀起來迴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盪氣迴腸,意興盎然的美感。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的兩個特點,宋代默默無聞之人留下千古奇詩,男子要順著讀,女子卻必須倒著讀。
  • 範仲淹的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卻是發人深思的千古名作
    說到範仲淹,你或許會想到他在散文《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或者是詞作《漁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事實上,除了散文和詞之外,範仲淹的詩也有很高的成就。範仲淹的詩,不僅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也繼承了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白居易最豁達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看破貧富值得一讀再讀
    這是詩魔白居易最豁達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短短28個字,看破世間貧富執念,值得一讀再讀。《對酒五首其二》-(唐-白居易)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痴人。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人生在世,就好像被侷促在蝸牛角那般狹小的空間之中,所以何必為了那些無謂的事情而爭執呢?光陰如梭,人之一生就像石頭碰撞發出的丁點兒光亮,轉眼間就逝去了。所以說,人生沒有必要因為一時的貧富而煩惱,且放寬心活的開心一點,不常開口笑的那都是痴人!這首詩前兩句就給人一種超然的豁達之感。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這首描寫梅花的五言律詩,最後一句千古傳誦,道盡人間冷暖
    梅花開在冬日裡,凌寒獨自開的時候總有文人墨客去觀賞,賞雪景和梅花美景的人有許多,但別有一番滋味的是賞雪和賞花的心情。今天我們要來品讀的是唐代詩人崔道融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用詞簡單卻表達出內心的孤獨,其中最後一句更是被化用成其他句子,千古傳誦至今,表達出內心的失落和孤獨。
  • 蘇軾一生最智慧的5首詩詞,不讀不足以談人生,精闢(建議收藏)
    無人不愛蘇軾。愛蘇軾的豁達開朗,愛蘇軾的不急不躁,愛他直面坎坷人生時的風輕雲淡。一如林語堂所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僅僅一個回憶,可是他留下我們的,是他那心靈深處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千古不朽的。想變成蘇軾這樣的人,心若止水,不困於情,把他人眼裡的苟且,活成自己的瀟灑人生。
  • 詩「山雨欲來風滿樓」千古流行於晚唐,你知道整首詩的意境嗎
    有很多詩觸動我們的心,往往一兩句話,讓我們感同身受。詩歌文化在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波瀾壯闊、波瀾壯闊,我們對一首詩總有一種特別的熱愛,印在腦海中,經常吟誦。有時我們隨口背誦一首詩,卻不知道這首詩的作者,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 唐詩中最絕妙的六首送別詩,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
    送別是古代詩歌中最多的內容題材之一,送別詩也是古詩詞一大類。僅僅唐代將近三百年,四萬餘首唐詩中的送別詩就多逾數千。在最為經典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入選的送別詩不下於三十首。其中有很多流傳千古的佳作,也不乏膾炙人口的名句。
  • 讀過無數的金庸武俠小說,不如這首俠客詩來得痛快,通篇氣勢磅礴
    除了金庸的武俠小說之外,古代的詩歌中對於俠客的描寫,那也是比比皆是,李白的《俠客行》中就塑造了一個敢愛敢恨的俠客「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是對於俠客最好的詮釋,不僅功夫了得,同時豪情萬丈,讀這樣的作品,最是讓人感動,也讓人會有一種熱血沸騰之感,真就把自己當成了俠客。
  • 張九齡這首詩為什麼能排在《唐詩三百首》第一位?讀一遍就明白了
    其實只要讀一讀這首詩就知道它的魅力,通篇寫得很是有趣,不僅很抒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哲理並不是唐詩所要突出的重點,畢竟大部分的唐詩它主要還是偏向抒情,只有宋詩還側重於哲理;不過張九齡這首詩卻是與眾不同,它很抒情,同時哲理性也很強,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儘管看似很普通的一首詩,只要細細品來,還是能夠從中感受到那種深刻的哲理。
  • 楊萬裡這首詩生動有趣,把路途的艱辛困難,描寫的充滿詩情畫意!
    南宋時期的中興四大家,絕對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個組合,很多的詩人,他們都寫下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而且這些作品大部分都很接氣,描寫的也都只是我們身邊極為平常的事物,但即使是這樣這些作品也依舊是充滿了詩意,往往可能只是那麼短短的幾句,讀來卻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也正是那中興四大家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
  • 賈島自命不凡,名落孫山還滿腹牢騷,寫下首詩只有20字卻流傳千古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這首詩非常簡單,只有20個字,但是卻是賈島生平最豪放的一首作品。著名的龍泉寶劍也要鍛造數年之久,而賈島筆下的劍則打磨了十年,可見這柄利劍非同一般。而賈島自認為自己的才華也和這柄利劍一樣,歷經多年苦讀已經數一數二了。
  • 宋朝有一首千古奇詩,男人順著讀,女人卻必須倒著讀
    唐詩、宋詞,號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在唐朝,著名的詩人有杜甫、李白、王勃、王維、白居易、孟浩然等,而在宋朝,著名的詞人有蘇軾、柳永、辛棄疾、李清照等。這些人的名聲都很大,他們的作品也是家喻戶曉,誰都能背出幾首來。
  • 初讀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文|簡樂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是詩經裡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一句也是千古以來人們耳熟能詳的佳句。那這句詩有什麼特別之處,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首詩是一首戀人之間的情詩。詩人是一名女子,她所愛慕的男子是,一位身穿青色外衣領的男青年。這句詩又處在這首詩的第一句前半句。為什麼一首愛情詩,開頭寫的卻是所愛慕人的青色的領口?林棲品讀詩經時卻又說,這句千古佳句寫得實在太好了。
  • 心煩意亂時讀一讀常建這首詩,比讀任何的佛經都有用,讓人更寧靜
    雖然我個人沒有這樣的信仰,但是從那些人的身上,我發現更多的是虛偽,這著實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佛明明是勸慰世人,可是現在卻變成了財神爺。其實一個真正有修養之人,根本不用去理會什麼佛,也無需去讀佛經,只需要讀一讀那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以此來提升自己的修養即可。
  • 99%的人都知道的詩,其中兩句都是千古名句!
    今日為各位詩友精選了九首詩,首首都有兩句及兩句以上的千古名句,不朽佳作,常讀常新。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