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sy
上一期在講新年文化年糕的時候,提到了鄰國日本的年糕,頗有特色,緊接著就再來日本還有哪些舌尖上的新年美食吧。
歷史上,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十分密切,例如兩國都以農曆的正月為新年。明治維新前後,日本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連「新年」的日子也隨之改變,由原本的農曆正月,改為公曆的1月。如今日本民眾所歡慶的新年,也就是中國人口中的「元旦」。
日本新年雖然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卻保留下來許多獨具特色的新年文化。「民以食為天」,日本新年文化裡最不可錯過的便是「吃」,而御節料理一定是日本年夜飯裡最有「分量」的一道。
| 日本的御節料理
最初的御節料理並不是專供新年的美食,而是日本宮廷供給給神靈的祭品,一般出現在一年中的人日(1月7日)、上巳節(3月3日)、端午節(5月5日)、七夕(7月7日)、重陽節(9月9日)等五個節日裡,意指五穀豐收,幸福安康。
隨著時代的變遷,御節料理走下神壇,在日本民間普及開來,成為日本最隆重的「年夜飯」。到底有多隆重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它豪華的包裝以及「內容」。
漆器是日本最負盛名的工藝品,從「日本」的英文名稱「Japan」(漆器的意思)就能看出它的重要地位,「好馬配好鞍」——盛放御節料理的食盒正是方形的漆木盒,又稱為「重箱」。黑色底色上繪製這金色的圖案,從外觀上就給人一種奢華感;這種包裝方法既易於保存食物,也有福氣疊加的寓意。
| 盛放日本御節料理的漆盒
傳統的御節料理一般有五層,不過現在逐漸簡化為三層,據說各層放的菜餚數量要以5種、7種、9種最為吉利。
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組成御節料理的食物品種和擺放位置會有細微的差異,但在同一時空,每一層的食物品種和烹製方法是固定的。
一之重:第一層為茶前點心
主要是一些正月的美食。其中(幹)青魚子、黑豆和沙丁魚乾是必不可少的,叫做「三種餚(さんしゅこう)」或「三つ餚」,在關西則用醃牛蒡代替沙丁魚乾。
青魚子是鯡魚的卵,有著天然的數量優勢,因此象徵著兒孫滿堂、子孫繁榮。
黑豆的日語發音與「勤勉」相似,象徵著勤奮工作、健康生活;此外,在日本文化裡,黑豆還有除魔的功能。
沙丁魚原本是上等的肥料,象徵著來年的豐收。
二之重:第二層為燒烤食品
主要是一些海產品。例如鰣魚、鯛魚、蝦等等,也都有十分喜慶的寓意。蝦身捲曲就像老人的駝背,因此煮蝦有長壽之意,而且煮熟的蝦呈紅色,也寓意著吉祥。在日語中,鯛魚(めでたい)有「喜慶」的意思,因此鯛魚也成為日本經典的吉祥物。
三之重:第三層為煮菜
主要是一些土中生長的食材。如蓮藕、芋頭、糖煮蠶豆等等。藕片上有空洞,是人們希望能由此預見未來。糖煮蠶豆,在日本被稱為多福豆,表示招福。
與之重:第四層為醋醃菜、拌菜
主要是用新鮮的蔬菜製作成的易於保存的醃菜。由於日語中「四」與「死」的讀音相同,本來應該是「四之重」的這一層又被稱為「與之重」。
五之重:第五層為預備層
這一層一般是空著的,作為接受年神賜予福氣的地方,意思是明年要將第五層也裝滿,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雖然御節料理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內容上,都十分的華麗,但是日本人在新年吃到的御節料理卻是冷的。
這是因為日本自平安時代就開始,就有在春節的前三天儘量不用火的習俗,表面上說是為了避免惹怒火神,更實際的是讓辛苦了一整年的家庭主婦,不會因為這個隆重的節日而更加操勞,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因此御節料理都是在除夕提前做好的,從新年的第一天開始,要連著吃三天。其實我國傳統的春節也有「春節不生火」的禁忌,但是近年來大家已經不怎麼注重了。
大部分的日本人並不喜歡吃御節料理中的食物,但也許節日歡快的氣氛能夠中和御節料理冰冷的口感,也許那些寓意美好的食材迷惑了日本人的味覺,所以日本才一直保留著這樣一項傳統。
時代變了,我們經常覺得一些傳統的形式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正是那些「無用的形式」才使新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年,那便是「年味」。
Points
最初的御節料理並不是專供新年的美食,而是日本宮廷供給給神靈的祭品。
盛放御節料理的食盒正是方形的漆木盒,又稱為「重箱」,這種包裝方法既易於保存食物,也有福氣疊加的寓意。
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組成御節料理的食物品種和擺放位置會有細微的差異,但在同一時空,每一層的食物品種和烹製方法是固定的。
日本自平安時代就開始,就有在春節的前三天儘量不用火的習俗,表面上說是為了避免惹怒火神,實際上是為了讓家庭主婦更好地休息。
御節料理都是在除夕提前做好的,從新年的第一天開始,要連著吃三天。
相關閱讀
舌尖上的新年文化——撈魚生
舌尖上的新年文化——七樣菜
舌尖上的新年文化——年糕
更多即時精彩的內容
關注官方微博 @尤力說 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