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身邊的事情,筆者父親有個朋友,早些年一起跟父親養豬,因為之前豬價並沒有現在這麼高,好的時候一頭豬能有三五百的收益,一般的時候也就兩三百,甚至還有的時候要虧錢,這位朋友自認為有商業頭腦,走在養殖業發展的前列,就放棄了養殖普通家豬,而搞起了包山頭養殖野豬的模式。找了一片山以一年10萬的租金談攏了合作之後,就又花了大幾十萬圍了一個很大的圍欄,並抓了野豬和野雞搞起了「包山頭」養殖。
可這個事情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因為是在野外養殖,總有一些野生動物偷吃雞,沒養幾天小雞苗就損失了不少,更大的問題是雞和豬都是放養的模式,生病了很難發現,很多時候都是等到豬和雞死了才能發現。再加上野外養殖,豬和雞的活動量大,雖然採食量比較高,但是生長速度要慢很多,如果是圈養肉雞不用兩個月就可以出欄,生豬半年就可以出欄,而放養野雞一個季度看起來還是一丁點小,野豬半年了也就100多斤,遠沒有達到可以出欄的體重。
當然長得慢就多養養,並不是什麼無法克服的問題,無法克服的問題是銷路,圈養的豬毛豬6、7塊錢就能保本,而這散養的野豬需要十六七塊錢才能保本,因為成本比較高所以賣價也很高,雖然說現在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明顯提高,但是還沒搞到吃高端野豬肉的程度,即使在一個攤位前,一個是15塊錢一斤,一個是30塊錢一斤,90%以上的人還是會選擇15塊錢那個經濟實惠的。
後來,在普通市場上實在賣不動,這位朋友就想到了自己開店,在一些高檔小區周邊租了幾個門面開起了專賣店,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圖個新鮮買的人還不少,可時間一長還是行不通,買的人是越來越少,最後的營業額支撐不下去店面的開支也是不了了之。自然他的「包山頭」養殖也是以失敗而告終。
總結下這位朋友失敗的幾個地方:
1、當前多數家庭的收入還無法支撐長時間的高端肉類消費,包山頭這種高養殖成本的做法行不通;
2、沒有好的銷路就貿然開始,最後的結果是高成本養的豬和雞,只能按普通的去賣,虧損嚴重;
3、不論是什麼養殖,都要有配套的疾病預防措施和治療措施,圈養和散養的疾病防控完全是兩回事,尤其是散養接觸的野生動物多,很多野生動物都是天生攜帶有各種病毒和細菌,就很容易引起疾病的傳播,防控疾病難度也要高很多。
當然不可否認,包山頭養殖也是一種養殖模式,如果能把養殖的技術問題和銷路問題解決了,也完全是可以成功的,目前國內在土豬方面比較有名的就是「壹號土豬」,雖然豬肉價格比普通豬肉價格更高,但是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也並不愁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