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為墨,可以書寫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以陶為曲,可以聆聽藝術長河的鶯歌燕舞。
——題記
久居紫陽,記憶裡更多的是山是水,直到我發現紫陽富硒茶陶博物館,這個別有洞天的所在。當我第一次置身其中,就被收藏在櫥窗裡的各種文物深深地吸引了。它所傳達的歷史價值和綻放的文化魅力,讓我不忍走馬觀花。於是靜靜地看了很久。
除了文物區,讀書吧、文創產品展售區、茶馬古道、茶吧等區域,他們組成的博物館就像一個應有盡有的「遊樂園」。今天要寫的,就是讓我「又愛又恨」的陶藝體驗區了。
我決定親手製作一件屬於自己的陶器。戴上圍裙,挽起衣袖,儼然一個手藝人的模樣啊!
帥氣的陶藝師小哥哥「龔總」親手教學,我得感謝他的耐心。(龔總是大家給他起的暱稱)因為對於一個新手而言,成型是看起來簡單,操作卻很難的一步。所謂成型,就是利用旋轉的機器做離心運動,雙手扶泥,拇指下按,凹出大概的形狀,完成後就可以進入制陶的最難步驟——拉胚。
傳說中的「龔總」
拉胚講究的是厚薄均勻,杯底厚,杯口薄,稍有不慎就要重來。而且必須左手扶胚,右手拇指與中指配合,自下往上拉泥。龔總嫻熟的手法,與我形成鮮明的對比,開始嚷嚷著做陶簡單的我便成了典型的「一看就會,上手就廢」。
一次次的失敗幾乎要磨光了我的耐心,我準備放棄了。當我停下,面前的陶土仍然旋轉著,凹凸不平的杯口似乎在向我炫耀,又好似在無情的嘲笑,想到這兒,我就心有不甘。於是,我將手打溼,繼續成就我的「大業」,好一會兒,一個厚薄不均,杯口不平的陶杯被我拿了起來,我完成了一件名叫「四不像」的陶藝作品,心中滿滿的自豪。
每一位陶藝師都是一位「藝術家」。他們能把「悻悻然」的泥塊,經過一雙巧手,讓它熠熠生輝、青石而立,是多麼的不易!看這些成型的陶藝作品,外表光滑、厚薄均勻、軟硬適中,可愛至極!但當自己親手參與才會明白,做陶真是一件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在制陶的過程中,我屢次想過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手中的陶器也開始變得「聽話」起來。
看著自己親手製作的陶器,想到它經過燒製成為真正的器皿,心裡滿是激動。我也切身體會到,它並非只是熟能生巧,也並非只是一道工序,更需要匠心和虔誠。就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缺乏的不是豐富的經驗,也不是適宜的機遇,而是持之以恆的態度和不忘初心的堅持。做陶如此,生活亦如此。
作者:陳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