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近日,南沙蕉門河畔發現疑似鉛綠褶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戴秋菊、盧兆強 攝
鉛綠褶菇
古巴光蓋傘具有神經毒性。
假褐雲斑鵝膏具有急性腎衰竭毒性。
日本紅菇具有胃腸炎毒性。
白毒傘是致命的劇毒蘑菇。
擬灰花紋鵝膏有劇毒,易造成肝臟受損。
異味鵝膏可導致急性腎衰竭。
「夏季防毒指南」
之毒蘑菇篇
夏季雨後,廣州不少草地上出現了一種白色的蘑菇,看起來與食用的蘑菇很像,因而成為一些市民的「美食」。然而腹瀉接踵而來。事實上,這可能是廣東最常見的毒蘑菇——鉛綠褶菇。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00~2017年廣東毒蘑菇中毒人數442人,其中鉛綠褶菇引起中毒事件就多達139起,149人因此中毒。
進入夏季,毒蘑菇也進入生長高峰期,除草地上發現的鉛綠褶菇外,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輝、鄧旺秋團隊近期還在白雲山上發現了擬灰花紋鵝膏、異味鵝膏等毒蘑菇,今年廣州也已出現因誤食蘑菇中毒事件。
鉛綠褶菇:廣東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蘑菇
隨著越來越多公園設立「毒蘑菇」警示牌,廣州誤食毒蘑菇的事件已大大減少,但仍有誤食中毒事件的發生。
「前一段時間,又有市民在白雲山採食野蘑菇中毒,誤食的蘑菇沒有樣品送檢,我們估計是一種毒鵝膏。」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鄧旺秋告訴記者,經醫院救治後,該病人病情已明顯好轉。經李泰輝、鄧旺秋團隊統計,廣州去年發生了11宗蘑菇中毒事件,主要是由鉛綠褶菇和有毒的牛肝菌、近江粉褶蕈引起。
隨著夏季的到來,廣東的毒蘑菇也進入生長季節。鄧旺秋團隊今年多次走訪白雲山,發現目前最常見的兩種毒蘑菇為擬灰花紋鵝膏和異味鵝膏,而市民平時在公園草地上見得最多的則是鉛綠褶菇。
廣東引起中毒事件最多的就是鉛綠褶菇。據團隊的不完全統計,2000年至2017年,廣東毒蘑菇中毒的442人中有139起共149人因食用鉛綠褶菇中毒,所幸無人死亡。
白毒傘菇:廣東致人死亡最多的劇毒蘑菇
相比「臭名昭著」的致命白毒傘,誤食鉛綠褶菇的後果沒有那麼可怕,但發病卻非常快,最短僅需幾分鐘。「誤食鉛綠褶菇後短則數分鐘發病,多數在10分鐘到兩三小時內發病,個別可能延後至6小時發病。發病時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可反覆排水樣便,嘔吐胃內容物,並可出現頭暈、乏力,重者因嚴重脫水出現尿少、皮膚乾燥、精神疲乏,面色蒼白,甚至虛脫,嚴重者血壓下降、意識不清。」鄧旺秋說。而這正是人們印象中大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狀。鉛綠褶菇所含有的毒素主要會引起胃腸型症狀,但也有些具有類似白毒傘的毒性,對肝等臟器和神經系統造成損害,進食量大時也會致命。
如果誤食擬灰花紋鵝膏和異味鵝膏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擬灰花紋鵝膏,劇毒,肝臟損害型,毒性類似致命白毒傘。」鄧旺秋表示,異味鵝膏則會引發急性腎衰竭。毒性類似致命白毒傘意味著什麼?李泰輝、鄧旺秋團隊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7年,廣東僅致命白毒傘就引起中毒98人,死亡42人,其死亡人數佔廣東毒菇中毒總死亡人數的66%,是廣東毒蘑菇種類中致人死亡最多的劇毒蘑菇。
誤食毒蘑菇不僅因為貪吃 還有盲目自信
為何多年宣傳毒蘑菇的危害,仍有人誤食毒蘑菇?省微生物研究所編印的預防毒蘑菇中毒宣傳手冊中分析,主要有三個原因:誤食與食用菌相似的種類、野生食用菌中混雜了有毒的種類以及輕信不科學的毒蘑菇識別方法。
由於許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觀特徵沒有明顯區別,甚至非常相似,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鑑別方法,有時專家要藉助顯微鏡等才能準確辨別,因而一般人很容易誤食。近年來在廣東發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的患者中,大多數都說曾吃過「同樣」的蘑菇沒有中毒,事實上它們是不同的種類。
在廣東,引起嚴重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多為野外採集誤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購買的幹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經營餐館就餐後引起不適的例子。引起後兩種情況的原因有三種:餐館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中混雜了不適宜食用的菌類;食用者一次食用過多,腸胃不適應;野生菌沒有熟透易引發不適,部分野生菌未熟透時會帶有一定的毒性,而在吃火鍋時較容易出現未熟透的情況。
另外,根據傳統的個別簡單方法和特定經驗來識別毒菌和食用菌也是造成誤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廣東發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於相信了一些不科學的「毒蘑菇識別方法」。據調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說他們認為「毒蘑菇與生薑、大蒜或大米相遇會變色」,他們所食用的是試過沒有變色的蘑菇,結果還是中毒了。
究竟如何辨識毒蘑菇?「不吃鵝膏菌就能減少10~30%的蘑菇中毒事件和90%以上的致死事件。要做到不吃不認識的、不確定的、混雜的、『像我老家那種的』、不吃當地人不吃的蘑菇,基本上就能達到零風險。此外,最好不要食用混雜的野生菌。」李泰輝稱。
毒蘑菇一定是花花綠綠的?有誤解
1.「顏色鮮豔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
真相:這「鮮豔」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豔、長相併不好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毒蠅傘很漂亮,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作的,它的確有毒;但同樣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著名的食用菌。廣東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傘是純白色的,許多人卻誤認它無毒。
2.「不生蛆、蟲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真相: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卻常常被蛞蝓攝食,不少有毒種類可以生蛆。
3.「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後變黑色的有毒」
真相:這種錯誤流傳甚廣,實際上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發生反應,這實為臆測的謬傳。
4.「受傷變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真相:其實這並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5.「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和具菌託的有毒」
真相:雖然這類菌有毒種類的比例較大,但也並非絕對如此。許多毒菌並無獨有的特徵,如,外觀很平常的粉褶蕈就很毒。
鉛綠褶菇擔子果大,白色。菌蓋直徑5~25 cm,半球形、扁半球形,中部稍凸起,幼時表皮暗褐色或淺褐色,逐漸裂為鱗片,頂部鱗片大而厚呈褐紫色,邊緣漸少或脫落,後期近平展。它於夏秋季群生或散生,喜於雨後在草坪、蕉林地上生長,在廣州及廣東其他較高溫多草的地方出現。
中毒怎麼辦?配合醫生治療提防「假愈期」
誤食了毒蘑菇怎麼辦?李泰輝團隊建議:當誤食了毒蘑菇後,應及早治療,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無論哪一類型的毒蘑菇中毒,都應及早處理,同時儘快與有關醫院與衛生防疫部門(如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十二人民醫院、事發當地醫院等)有關人員取得聯繫,以便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進一步治療。如有可能,最好能保留或重新採集毒菌的樣本,送有關部門 (如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 鑑定,這有助於確定毒素的種類及制訂合適治療方案。
蘑菇中毒的機理十分複雜,對於不同的蘑菇毒性及患者不同的體質,醫生常常要採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患者應耐心聽從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意見積極配合治療,不能大意,特別不要把「假愈期」誤認為痊癒而中斷治療。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