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三元和新希望把持的低溫奶賽道,伊利蒙牛就是擠不進去?

2020-12-17 雲掌財經

文/Kinki

來源/熔財經

談及中國牛奶,兩家乳業品牌的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那就是伊利和蒙牛。兩家企業均從90年代開始起家,兩者「相愛相殺」20餘年,如今都已是千億市值的企業了。

目前,中國常溫奶市場當中,「蒙伊」兩企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達45%之多,其餘46%是各區域的地產奶品牌,剩下的10%,由光明、君樂寶和新希望三家乳業集團瓜分。

想要在常溫奶市場彎道超車,乳企們一時也難以超越蒙牛和伊利,它們兩者的銷售渠道幾乎已完全下沉,經銷商關係穩定,而且對消費者來說,有著龐大的消費慣性。

正面迎戰似乎很難,但近些年來,乳業的風口也變了,異軍突出的「低溫奶」市場,或許會造就了一批新企業,帶來不一樣的新機遇。

低溫奶VS常溫奶,乳業格局將會改變嗎

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牛奶大致分兩種,一種是超高溫殺菌的常溫奶,這種處理方式可以讓牛奶在常溫下遠距離運輸,並延長保質期,但高溫殺菌也會讓牛奶中的活性營養物質流失。

而另一種巴氏鮮奶則是採用低溫殺菌工藝處理,也就是低溫奶,這種工藝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牛奶中的活性物質和營養物質,但保質期短,且需要冷鏈運輸。

目前,我們國家的低溫奶消費,大概只佔液態奶市場的25%左右,但在日本、歐美等國家,這個數字可是高達98%的。

為什麼在我國,常溫奶才是常態,而營養更高、口感更鮮美的低溫奶,卻乏人問津。

「熔財經」以為,其中一個原因,跟低溫奶製品的特殊性有關,低溫奶保質期短,需要大量的冷鏈基礎設施,銷售半徑有限,因此大多低溫奶只能依附在乳源附近區域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很難有一個低溫奶品牌,能打造成類似伊利、蒙牛那樣的全國性品牌。

另一個原因,跟目前行業巨頭的壟斷地位有關,兩大乳業霸主蒙牛和伊利,都在內蒙古起家,企業牧場也多在內蒙古附近,考慮低溫奶的特殊性,註定「蒙伊」只能選擇方便運輸的常溫奶作為主打產品。

畢竟中國80%以上的奶源都在北方,但80% 的牛奶消費者都在南方,「北奶」要「南運」,常溫奶是最好的選擇。

行業霸主既然選擇了常溫奶,在市場沒有更大的消費需求之前,它們自然也不願意推廣低溫奶,畢竟低溫奶更好,打臉的可能就是常溫奶了。

而且,對消費者來說,低溫奶雖好,可一旦考慮購買的便捷性、性價比等因素,更多消費者還是願意選擇常溫奶。

不過,隨著近年來的消費升級,還有大家對「新鮮」這個概念的關注,消費者已經越來越重視營養和健康這一塊,有數據預測,未來四年,低溫奶的複合增速將達7.4%,高於常溫奶的1.9%。

低溫奶有望成常態,乳企紛紛瓜分市場

低溫奶將逐漸成為餐桌上的首選,這很有可能是中國乳業的未來。在那天來臨之前,乳業市場將重新洗牌,蒙牛和伊利或將無法維持現在的霸主地位了。

前文也提過,受冷鏈和運輸距離限制,低溫奶品牌的區域性非常強,因為一般冷鏈的配送半徑,也就在乳源周邊的300-500公裡左右 ,再多的話,配送成本將會大幅提高。

所以,乳企在哪個區域的市場份額最高,跟其乳源的位置,其目前的供應鏈能否攤分成本,冷鏈的鋪設程度,以及進入該市場的時間等都有關係。

目前,低溫奶品牌中的前三分別是:光明、三元和新希望,蒙牛和伊利兩巨頭也在發力追趕。不過,有別於常溫奶市場,低溫奶市場的品牌集中度還較低,簡單來說,一眾乳企仍處於「軍閥割據,各自為王」的階段。

其中,所佔的市場份額雖然不是最大,但新希望近來的發展和表現卻很亮眼,儘管體量不是最大,但其發展增速卻最快。

(2019年1月,新希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股票名稱為「新乳業」,下文簡稱為新希望乳業)

以2019年的營收為例,光明的同比增速是7.52%,三元的乳製品行業的增速是10.88%,而乳業巨頭伊利股份的同比增速是13.97%,相比較之下,新希望乳業能實現14.1% 的增速,由此可以推測,在低溫奶市場上,其渠道鋪設及動銷能力,已經有成熟的運行方式了。

另一方面,新希望乳業投入到低溫奶的資源更多,其專注程度也更大。近年來公司低溫奶的佔比持續提升,到今年上半年,公司低溫奶的銷售佔比已經超過60%。

相比較之下,光明和伊利旗下的產品多元化程度更高,而三元除了乳製品外,還涉及冷食冷飲、飲料、食品等。

以光明乳業為例,從公開數據獲悉,截止2016年為止,其常溫奶和低溫奶的銷售佔比分別是49%和43%。

16年後的年報沒有再分開公布常溫奶和低溫奶的數據,但此前莫斯利安作為光明的拳頭產品,佔了光明1/3以上的營收來源,這個情況在新任董事長濮韶華上任後才有所改善,因此光明在低溫奶上的關注度,可能比不上新希望乳業。

主攻低溫奶,能帶來什麼好處?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低溫奶的毛利率更為可觀,因為低溫奶一般都是近距離運輸,一旦牧場和冷鏈布局完成後,運輸物流等成本就可以被攤分。

一般來說,低溫奶的毛利率要比常溫奶高10~20%,像新希望乳業的毛利率,就能去到35.1%。

(各品牌常溫奶的毛利率數據)

新希望乳業是在14-17年間,逐漸調整常溫奶和低溫奶的比例的,到17年為止,低溫奶的銷售佔比從47.13%增長至58.18%,而常溫奶則從49.65%下降至40.34%。

回看這幾年的營收數據,也是17年之後明顯有較大的提升。新希望乳業15-19年間的營收分別是39.15億元、40.53億元、44.22億元、49.27億元和56.75億元,18和19年的營收同比增長達12.44%和14.14%,比過去三年都高。

雖然,新希望乳業的營收增速顯示了這是一家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企業,但其營收,特別是淨利潤的數據,卻有點拉後腿。

2019年,光明乳業淨利潤4.98億元,同比增長45.84%;三元的淨利潤雖然不多,但營收增長了近10%,為81.5億元,而新希望乳業的營收僅為56.75億元,淨利潤2.44億元。

新希望乳業的營收和利潤數據不如理想,直接導致了公司在投入上受到制約,比如研發費用的投入。

2019年新希望乳業投入研發費用2763萬元,同比減少10.61%,相比之下,光明投入6814萬元,巨頭伊利更是投入了5.4億元。

乳企的研發費用除了用於產品開發,對低溫奶產品來說,研究如何提升產品的保鮮期,比如從7日到14日,就已經能為企業獲取很大的增利空間,同理還有冷鏈配送設備的研發等。

梳理之下,新希望乳業的財務數據確實不夠漂亮,甚至還有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在幾次公開採訪中,董事長席剛也談到了這一點,但他也透露出企業的另一個野心——爭搶乳源。

和蒙牛、伊利一起爭搶牧場,為的就是佔領市場

在低溫奶領域,地域品牌壁壘、運輸距離,包括冷鏈設備等,都有很高的準入門檻,行業巨頭想像常溫奶一樣,通過成本和規模的優勢實現贏家通吃,不容易。

所以,無論是像蒙牛、伊利這樣的巨頭企業,還是地方性的小企業,為了能快速佔領低溫奶市場,選擇收購牧場,再藉此覆蓋附近的區域市場,是最快速的做法。

(過去一年乳企發起的牧場收購計劃)

截止目前,新希望乳業擁有不同品牌的13家乳品企業和11個奶源基地。主營業務由30多家家參控股子公司承擔,主要包括乳製品生產及銷售公司和牧場。

但是,成也牧場,敗也牧場。成的是,目前新希望乳業旗下牧場遍布四川、寧夏、安徽、浙江等地,從分布數量上看,僅次於伊利蒙牛;從分布範圍來看,比「蒙牛伊」更廣。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牧場,都能為公司帶來盈利,更甚者會拖累整個公司的財務數據。根據招股書,新希望乳業的自有牧場,除了在雲南的牧場外,其餘均為虧損,其中,四川新希望奶農養殖有限公司虧損最多。

(數據來源:新希望乳業IPO招股書)

除此以外,新希望乳業旗下子公司的業績也堪憂。眾多子公司中,只有兩家企業能為母公司貢獻超過10%的利潤,分別是四川乳業和昆明雪蘭,其它子公司或微利,或虧損。

而且,對比四川乳業和昆明雪蘭在2019年的利潤數據,分別為1.05億和6515萬元,對比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下半年兩企如無突破性增長,估計今年兩者的利潤都會微跌。

這些收購回來的子公司,組成了一個「龐然大物」,不好管理之餘,還可能成為企業沉重的負擔。但儘管如此,新希望乳業的收購之路並未停下來,今年5月,新希望乳業用17.11億元全資收購寰美乳業。

17億是什麼概念?要知道新希望乳業在2015-2019期間,同期淨利潤分別只有3.02億元、1.50億元、2.22億元、2.43億元和2.44億元,加起來都還沒有17億元。

加上企業目前已經處於高負債區間,2019年的資產負債率更高達61.66%,此次交易更是全現金支付,接下來,公司帳面的現金將會更加緊張了。

不過,撇除財政數字的考量,這波操作也很符合新希望乳業一貫的作風,年輕管理團隊的進取和冒險風格。

同時,也蘊含著新希望乳業下一階段的目標,在以四川為核心的西南區域潛伏已久,新希望乳業需要尋求二次擴張了。

(數據來源:新希望乳業IPO招股書)

衝出西南,發力西北,新希望乳業能如願以償嗎?

先來看看目前低溫奶的區域版圖:華東和華中地區,光明、伊利和蒙牛佔據品牌前三名。其中,光明是這兩個區域的老大哥,光明近50%的低溫銷售集中在華東地區,約40%的份額集中在湖北市場。

華南地區則以地方性品牌為主,主要為燕塘和晨光。北京可以單拎出來,三元在這裡佔著強勢地位。剩下的華北和東北,除了伊利和蒙牛以外,還有君樂寶、輝山乳業等品牌環伺。

而新希望乳業,則主要以西南市場為主,同時和蒙牛一起,瓜分著西北地區的市場。即使已經高負債,新希望乳業還是一定要拿到寰美乳業,正是基於商業版圖的考量。

(寰美乳業是夏進乳業的母公司)

寰美乳業在寧夏區域有非常大的區域優勢,拿下寰美,就是拿下了寧夏市超過50% 的低溫奶市場佔有率,還能趁機開拓陝西、甘肅兩省,將整片大西部地區串聯起來,攻佔這裡的低溫奶市場。

屆時,在西南這片區域,新希望乳業與蒙牛或還會有一戰,併購雖然為它帶來了直接的市場優勢,但如何修復財政上的劣勢:不併購,沒有新市場;過度併購,數據堪憂,還會進一步影響自己的研發投入。

這些,都是新希望乳業想進一步成為全國品牌,而必須考慮的問題。接下來,新希望乳業或許要將旗下的子公司做一個全面的梳理,該砍的砍掉,績優的加以扶持,負債率下去了,投資人的信心自然也更足了。

況且帳上的現金流充足,在宣傳投放上也能更給力,畢竟現在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的信心,也離不開品牌效應。

中國用了20年時間,打造出現在的乳行業格局,雖有行業巨頭,可中國乳業也一直沒能完全取得消費者的信任,特別是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產奶劣於進口奶」這個結論,不管是否被證明,卻已經被消費者蓋棺定論了。

近年來,德運、安佳等進口奶品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消費升級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更多是對進口奶源的信任,和對進口奶營養成分的認可

中國乳業如何在口碑上打一場翻身仗,低溫奶正是突破口之一。

國產常溫奶可以被進口奶取代,但低溫奶卻不能,一眾乳企只有實打實做好乳源管理、冷鏈物流管理,最大程度為消費者送上優質口感和健康的好奶,這一代的消費者,才會為國產奶買帳。

「熔財經」相信,低溫奶這條賽道,不僅擁有無限商機,也是中國乳業的未來。

熔財經:城市商業新媒體,區域經濟連結者,產業趨勢發現地。

相關焦點

  • 蒙牛欲與伊利爭一哥,與可口可樂合作低溫奶,最大受益者或是中糧
    乳業股午後持續走高,新乳業漲停、光明乳業觸板,莊園牧場、三元股份等紛紛跟漲。港股蒙牛乳業漲超3%,最新總市值近1200億港元;中國飛鶴漲5.3%,澳優漲3%。消息面上,市場監管總局官網日前通報,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在4月29日審結。據悉,新的合資公司將在國內生產並銷售低溫奶產品,且是一個全新的品牌。近年來,低溫奶成各大乳企爭相布局的香餑餑,競爭愈發激烈。
  • 光明牛奶為什麼會輸給蒙牛、伊利?
    就是這些特性讓常溫奶順利的走進三四城市和五六線城鎮,甚至大部分村莊的零售貨架上也有伊利蒙牛的產品,適渠道者生存而已。 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廣告,蒙牛伊利投得起全國性的廣告。最近五年的電視節目,一大半都是蒙牛伊利冠名的,兩家公司堪稱廣告王。
  • 三元收購八喜冰淇淋母公司 聚焦低溫奶市場反圍剿
    與此同時,三元還對組織架構進行改革。  在蒙牛、伊利等大舉圍剿下,三元壓力倍增,液態奶以及常溫奶等領域市場份額被嚴重擠壓。目前三元能夠突圍的出路只能是走差異化競爭路線,憑藉在低溫產品領域的領先布局進行突圍。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元併購八喜屬於內部結構調整,把優勢資源整合,統一管理和投資。
  • 光明牛奶武漢提價 伊利蒙牛三元暫沒動靜
    今年下半年陷入多重質量門的光明乳業近日在武漢提價,涉及多款鮮奶和酸奶製品。對此,昨天伊利、蒙牛、三元均表示暫時沒有提價動作。  部分產品武漢提價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武漢當地多款光明乳業生產的鮮奶和酸奶產品紛紛提價,其中460ml的優倍牛奶從6.6元漲至7.8元,460ml的光明鮮奶屋牛奶從5.8元漲至6.6元。以此推算,光明此次零售價提價幅度高達18%。
  • 常溫奶失寵,蒙牛伊利光明血拼鮮奶,一升5塊錢,水比奶都貴了?
    華商韜略 | 文 Bonnie當一盒950ml的鮮奶從日常的12.8元/ 盒,驟降到5.5元時,我想注重健康和養生的你,沒有不買的理由。在京東上下單,6瓶到手12瓶,實際支付55.52元,平均每瓶僅4.63元,相當於一升鮮奶約5塊錢。5元錢可以在超市買到兩瓶500毫升裝的純淨水,可謂是水比奶貴。
  • 貝因美,君樂寶,雀巢,恆天然,伊利,蒙牛,新希望,達能,光明,三元...
    (公司新聞) 蒙牛總裁盧敏放提出「奶業強國」五大倡議 10月12日,蒙牛總裁盧敏放就建設「乳業強國」提出五點倡議,一是繼承發揮「抗疫精神」,奮力奪取奶業抗疫鬥爭的全面勝利;二是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穩定性和產業鏈競爭力,將「奶瓶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三是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 短保鮮奶,「撕扯」伊利、蒙牛兩巨頭
    而短保的低溫奶,給出的消費暗示就是越新鮮、越不需要添加防腐劑,口感和健康性越好。 縮短保質期,其實是縮短了工業化產品到原生態產品之間的口感、營養還原度差異,符合當下消費者需求口感更佳、更天然健康的趨勢。
  • 聚焦五大乳企半年報,伊利、蒙牛、光明、貝因美、三元五家深度分析
    原標題:聚焦五大乳企半年報,貝因美漸落下風EFW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立足飼料,服務畜牧  隨著最後一家乳企光明乳業半年報的亮相,伊利、蒙牛、光明、貝因美、三元五家上市乳企的上半年成績單出齊。EFW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立足飼料,服務畜牧  蒙牛總收入的87.2%都是由液態奶所貢獻,其中,收入增幅貢獻較大的產品為特侖蘇、純甄及蒙牛純牛奶;特侖蘇繼續引領高端市場,蒙牛液態奶和低溫乳品市場份額排名蟬聯第一。
  • 蒙牛伊利三元終端漲價
    正當國家相關部委大張旗鼓整合國內乳業、大力扶植國產奶粉行業之際,國內乳業再次迎來新一輪「奶荒」,由此助推國內乳品價格上漲。宋亮認為,年內原奶價格將會突破3.8-4元/公斤。  作為應對,國內多數乳品企業均紛紛提價應對。蒙牛部分產品提價幅度在4.9%,光明、伊利等中低產品也做了提價。  奶荒再來襲  這次奶荒主要原因是由於夏季高溫、奶牛淘汰率增高、乳牛存欄量不足  在國內正在大力整合乳業和奶粉行業之際,「奶荒」加重行業整合的難度。
  • 非常花錢的牛奶公司——伊利股份
    ,因為低溫奶營養比常溫奶高但由於低溫奶低溫奶區域龍頭比全國龍頭有優勢,並且競爭強,我不知道誰最後能活下去目前低溫奶蒙牛做的比伊利好整體兩個巨頭液態奶市佔率是55%常識看,新的牛奶公司成立,需要鋪天蓋地的宣傳,而且我們也不敢買沒聽過牌子的牛奶
  • 伊利、蒙牛先後收購大牧場,究竟為何?
    短期來看,蒙牛投資併購的現代牧業、雅士利等公司,在短期內都成為了蒙牛財報上的「拖油瓶」。 這意味著,推動乳製品公司直接收購上遊牧場的動力是毛利更高的產品:低溫鮮奶、或者是奶酪等製品。例如新希望乳業在2017年招股書中公布的數據,低溫鮮牛奶的毛利率為48.74%,相比之下,常溫純牛奶僅為23.59%。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11月12日,伊利旗下專業乳品業務發布新Logo,同時推出兩個新的產品系列:東方靈感,選用伊利國內牧場奶源,也就是國產產品;環球甄選,前身是伊利收購的紐西蘭乳企威士蘭(Westland Milk Products)旗下的牧恩品牌(Westgold),也就是進口產品。
  • 中國乳業20年:蒙牛伊利成「雙寡頭」,新品牌的機會在哪兒?-虎嗅網
    然後草原雙雄伊利和蒙牛推出了常溫奶,開始把牛奶賣向全國市場,帶動了整個牛奶行業的發展,迅速擴大了整個乳業市場的體量。伊利從2006年開始不斷推進織網計劃,蒙牛在大經銷商制+營銷配合以火箭速度增長,而堅守低溫層級的乳業巨頭光明,逐漸被伊利和蒙牛拉開差距,從而奠定了現在常溫奶統治天下局面的基礎。 在這個時間歷史裡面,有幾個不得不提的時間節點和故事。
  • 奶酪只佔乳製品市場的1.5%,為何伊利、蒙牛也要擠進來?
    11月12日,伊利旗下專業乳品業務發布新Logo,同時推出兩個新的產品系列:東方靈感,選用伊利國內牧場奶源,也就是國產產品;環球甄選,前身是伊利收購的紐西蘭乳企威士蘭(Westland Milk Products)旗下的牧恩品牌(Westgold),也就是進口產品。
  • 「奶荒」之下三元蒙牛伊利年內都漲價
    「奶荒」之下三元蒙牛伊利年內都漲價 繼三元食品宣布下月將上調部分產品價格之後,蒙牛、伊利昨天均表示將在年內對部分產品價格進行調整。  三元前天發布公告稱,自12月1日起上調牛奶產品價格,平均上漲8%,此次漲價幾乎涉及包括入戶奶在內的全線產品。而蒙牛、伊利昨天並未透露具體漲價時間和幅度。  乳企給出的漲價理由無一例外,都表示是由於成本上升。
  • 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鮮奶市場,蒙牛、光明、三元、君樂寶兇猛搶市場
    隨著人民對健康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低溫奶受到的關注度就越來越高,其中低溫鮮奶才是真正的牛奶,常溫奶經過超高溫滅菌,把牛奶的風味以及營養成分損耗殆盡,巴氏奶又存在保質期過短的情況,現在中間形態或者巴氏升級奶滅菌乳,高溫滅菌乳已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眼界。
  • 鮮奶自由來了:蒙牛光明價格戰,1升奶不到6塊錢,比水還便宜
    8月27日,蒙牛在發布的半年報中強調,旗下鮮奶品牌「每日鮮語」上半年強勢聚焦華東地區,市場份額不斷提升。要知道華東地區可是另一巨頭光明的根據地和大本營。君樂寶也向AI財經社透露,旗下鮮奶品牌「悅鮮活」在華東的增長態勢良好。光明當然不會袖手旁觀。數月前,一款鮮奶新品類「新鮮牧場」出現在三元大本營——北京的超市貨架上。
  • 牛奶醞釀新一輪集體漲價 三元蒙牛發布漲價通告
    牛奶醞釀新一輪集體漲價 三元蒙牛發布漲價通告 pt.fjsen.com 2013-11-22 09:14   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11月22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文 吳曉平/圖)牛奶市場近來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恆天然」事件餘溫未消,臺灣牛奶又頻頻「涉毒」,就連廈門的超市裡,牛奶也不是斷貨就是漲價。
  • 伊利、飛鶴、君樂寶、蒙牛、三元、新乳業等在行動
    伊利方面,2月3日,伊利調動全球供應鏈資源,緊急採購的百萬口罩中的首批物資到達青島港貨運倉。同日,伊利捐贈的1000個護目鏡和8噸酒精也交付給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這是繼消毒液、醫用膠靴和此前已送達的8噸酒精後,伊利捐贈的第三批疫情防控物品。
  • 伊利、蒙牛闖入羊奶賽道,誰是下一個「莫斯利安」?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乳業僅用了2年就實現了60億營收。在這一良好形勢下,2015年,光明乳業便提出常溫酸奶-莫斯利安「百億單品」的目標。  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光明乳業2016年、2017年財報中根本沒有莫斯利安的「隻字片語」。而光明乳業提出的常溫酸奶「百億單品」的願景,也確實實現了。  確切地說,是被伊利、蒙牛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