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了「廡殿」與「歇山」之等級,只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順文末提到的參考資料,進一步了解中國古建築中有關屋頂的知識。
乍一看標題,不少人一頭霧水,肯定要問何為「廡殿」?何為「歇山」?
筆者在為大家普及這兩個基本概念以前,先來介紹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座寺院。
它是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的獨樂寺。
獨樂寺的始建年代不詳,考古學者據史料推斷寺院歷史最早可追至唐貞觀十年。寺內現存的建築當中,除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重建,其餘皆為明清時修建。山門與觀音閣因年代久遠,文物價值最高,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古建形制有很大的幫助。
其中,最具話題性的要屬它們的屋頂。山門為廡殿頂,觀音閣則是歇山頂。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具體形制為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因此在清代又被稱為「五脊殿」,又因為屋頂形成四面斜坡,故在宋代的叫法是「四阿頂」。
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具體形制為兩坡頂加周圍廊形成的式樣,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叫九脊頂。「歇山」中的「歇」字怎麼理解呢?原來是說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了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所以得名「歇山頂」。
在建築學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屋頂樣式在古代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並且廡殿頂的等級高於歇山頂。中國建築史學界的權威人士我國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先生,在其著述中就曾寫道:「屋頂等第制度,明清仍沿前朝之制,以四阿(廡殿)為最尊,九脊(歇山)次之,挑山又次之,硬山為下。」
中國建築史教材當中,更對屋頂形式做了尊卑排序,廡殿、歇山、懸山、硬山,等級次序依次遞減。
如果照此邏輯推斷,採用廡殿頂的獨樂寺山門,難道與紫禁城內同為廡殿頂的太和殿乃同一等級嗎?就山門與觀音閣的主次關係來說,觀音閣也應當比山門享有更高一級的屋頂,或者採用一樣的屋頂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存在明確的等級制度不假,但是屋頂有沒有納入這個等級制度當中,則是存疑的。
首先,現存中國古代建築方面的專業書籍,從宋代《營造法式》,到明代《魯班經》和清代的《工程做法》以及各類談及古建的文獻中,都沒有出現過有關廡殿和歇山之等級排序的描述。
既然沒有古人的權威著述,有人因此提出一個大膽的疑問:以廡殿與歇山為代表的中國古建築屋頂存在等級嗎?
提出異議者從兩種屋頂形式出現的時間、產生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結合壁畫中的建築形象,還有國內現存的一些建築孤例,來佐證自己的猜測。
他們認為廡殿和歇山,一北一南,只不過分別是來自北方與南方的兩種常見的屋頂形式,且廡殿的出現時間較之歇山要早。所以,歇山被視為「後起之秀」,自出現便不斷地向北進軍,衝擊了「廡殿」的正統地位。儘管在明清時期,歇山的使用漸成壓倒性優勢,但廡殿並未因此「失勢」,它仍然佔有重要的席位。可以說,古人在建造房屋時,各取其長,靈活運用。
其實,目前發現的很多古建實例中,有不少輔助類建築,如門坊、牌樓等,用的卻是廡殿頂,但這並不能說明它們的等級更高。再舉一例,清代各帝後的陵寢,其陵寢門基本上都是歇山式,而唯獨道光皇帝位於西陵的慕陵別出心裁,以四柱三樓牌坊作陵寢門,屋頂為廡殿式。如果古人規定廡殿頂比歇山頂的等級更高,那麼,為何獨有道光帝的陵寢使用廡殿頂?顯然前提是不成立的。
為何獨樂寺的山門採用的是廡殿頂,對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資料:趙向東的《行雲卻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別有天——中國古代建築中廡殿與歇山之「等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