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廡殿」等級高於「歇山」?這座寺院的實例告訴你,事實並非如此

2020-12-11 中華人看古建

本文討論了「廡殿」與「歇山」之等級,只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順文末提到的參考資料,進一步了解中國古建築中有關屋頂的知識。

乍一看標題,不少人一頭霧水,肯定要問何為「廡殿」?何為「歇山」?

筆者在為大家普及這兩個基本概念以前,先來介紹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座寺院。

它是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的獨樂寺。

獨樂寺的始建年代不詳,考古學者據史料推斷寺院歷史最早可追至唐貞觀十年。寺內現存的建築當中,除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重建,其餘皆為明清時修建。山門與觀音閣因年代久遠,文物價值最高,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古建形制有很大的幫助。

其中,最具話題性的要屬它們的屋頂。山門為廡殿頂,觀音閣則是歇山頂。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具體形制為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因此在清代又被稱為「五脊殿」,又因為屋頂形成四面斜坡,故在宋代的叫法是「四阿頂」。

獨樂寺山門及其平面圖

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具體形制為兩坡頂加周圍廊形成的式樣,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叫九脊頂。「歇山」中的「歇」字怎麼理解呢?原來是說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了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所以得名「歇山頂」。

獨樂寺觀音閣及其平面圖

在建築學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屋頂樣式在古代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並且廡殿頂的等級高於歇山頂。中國建築史學界的權威人士我國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先生,在其著述中就曾寫道:「屋頂等第制度,明清仍沿前朝之制,以四阿(廡殿)為最尊,九脊(歇山)次之,挑山又次之,硬山為下。」

廡殿頂與歇山頂各部位名稱

中國建築史教材當中,更對屋頂形式做了尊卑排序,廡殿、歇山、懸山、硬山,等級次序依次遞減。

如果照此邏輯推斷,採用廡殿頂的獨樂寺山門,難道與紫禁城內同為廡殿頂的太和殿乃同一等級嗎?就山門與觀音閣的主次關係來說,觀音閣也應當比山門享有更高一級的屋頂,或者採用一樣的屋頂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存在明確的等級制度不假,但是屋頂有沒有納入這個等級制度當中,則是存疑的。

首先,現存中國古代建築方面的專業書籍,從宋代《營造法式》,到明代《魯班經》和清代的《工程做法》以及各類談及古建的文獻中,都沒有出現過有關廡殿和歇山之等級排序的描述。

一些採用廡殿頂的單體建築

既然沒有古人的權威著述,有人因此提出一個大膽的疑問:以廡殿與歇山為代表的中國古建築屋頂存在等級嗎?

提出異議者從兩種屋頂形式出現的時間、產生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結合壁畫中的建築形象,還有國內現存的一些建築孤例,來佐證自己的猜測。

他們認為廡殿和歇山,一北一南,只不過分別是來自北方與南方的兩種常見的屋頂形式,且廡殿的出現時間較之歇山要早。所以,歇山被視為「後起之秀」,自出現便不斷地向北進軍,衝擊了「廡殿」的正統地位。儘管在明清時期,歇山的使用漸成壓倒性優勢,但廡殿並未因此「失勢」,它仍然佔有重要的席位。可以說,古人在建造房屋時,各取其長,靈活運用。

其實,目前發現的很多古建實例中,有不少輔助類建築,如門坊、牌樓等,用的卻是廡殿頂,但這並不能說明它們的等級更高。再舉一例,清代各帝後的陵寢,其陵寢門基本上都是歇山式,而唯獨道光皇帝位於西陵的慕陵別出心裁,以四柱三樓牌坊作陵寢門,屋頂為廡殿式。如果古人規定廡殿頂比歇山頂的等級更高,那麼,為何獨有道光帝的陵寢使用廡殿頂?顯然前提是不成立的。

為何獨樂寺的山門採用的是廡殿頂,對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

(參考資料:趙向東的《行雲卻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別有天——中國古代建築中廡殿與歇山之「等級」辨析》)

相關焦點

  • 「旅遊漲知識」為什麼說廡殿頂的等級高於歇山頂 - 慢吞吞的小魚
    圖示廡殿頂和歇山頂的區別不做對比,估計大家不會特別關注二者的差別,他們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廡殿頂五條脊,歇山頂九條脊,所以廡殿頂也叫「五脊頂」,歇山頂也叫「九脊頂」。一般對於屋頂等級的說法是: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我們看一組故宮三大殿的圖片,這裡房頂等級一目了然。
  • 結構更複雜的歇山頂,為何等級不如廡殿頂?答案要從漢唐文化說起
    按照慣例,往往結構越複雜、造價越昂貴的建築式樣,對應的社會等級也越高,房子主人的身份也越尊貴。(下圖為山西大同善化寺建築中的廡殿頂)但有時也有例外,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廡殿頂與歇山頂,明明後者歇山頂結構更加複雜,造價也更昂貴,但對應的社會地位卻不如廡殿頂,這是為何呢?下面船夫和大家就一起來分析一下。
  • 歇山頂 給人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山西青年報2019年08月07日12...
    歇山頂 給人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歇山頂樣式最早可見於漢闕石刻,在漢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可看到。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築是五臺山的唐代南禪寺大殿。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
  • 歇山頂漫談
    小編按:漫談之一所述的廡殿頂是最高級別的屋頂,而歇山頂則次之,可以用於等級稍低的建築,比如王府的大殿,或者皇宮的稍次要一些的宮殿,或者城門等處。也有個別案例是例外,比如薊縣獨樂寺大殿為歇山頂,山門為廡殿頂。預知歇山頂,且看本文。  引子   古建築常見的屋頂有四種: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和硬山頂。
  • 古代建築:象徵等級的建築現象——建築式樣和裝修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建築:象徵等級的建築現象——建築式樣和裝修,建築式樣和裝修與建築的規模、體量、顏色一樣,建築式樣和裝修能較直觀地反映建築等級,屋頂如大鵬展翅,黃色琉璃瓦頂在陽光下發出燦燦金光,建築周身雕梁畫棟,飛閣流丹,這便是建築極品
  • 「旅遊漲知識」號稱最高等級的廡殿頂你在哪見過呢? - 慢吞吞的小魚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有嚴格等級劃分的:重簷廡殿頂>重簷歇山頂>單簷廡殿頂>單簷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其中重簷廡殿頂最為尊貴廡殿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分單簷和重簷兩種,重簷等級最為尊貴。
  • 最高規格廡殿頂,只有皇室才可建造
    可見,對於古建築這一塊,許多人知之甚少。中國古建築的學問很多,想要搞明白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不過,如果能看懂中國古建築的"大屋頂",便能讓你的談資指數增長。 古建築的大屋頂等級森嚴 中國古建築的大屋頂和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一樣,森嚴分明。
  • 重簷廡殿頂——如何給建築物加冕最高等級
    一故宮種屋頂的式樣以五殿頂和歇山頂為主,其中等級最高的當然是天子,舉行大朝的太和殿所採用的武殿頂了!如果我們遠遠圍著太和殿轉360度,會發覺太和殿有兩層房簷,其中第一層房簷是屋頂,前後左右四面都形成一個斜坡,其中左右兩坡和前後兩坡相交成四條垂脊,假如沒有第二重房簷,這就是單簷廡殿頂,又被俗稱為五脊殿寺,大坡也叫四五頂,其中四額只有四個大斜坡,據戰國時期技術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周禮考工記曾記載商人四寵物由此可見,早在商場已經有了四五頂,只不過那時候的人們只能蓋起茅草房
  • 遇見中國古建築,只需看這三處就能判斷其珍貴與否
    如果按照等級劃分,排列順序大體應該是:重簷廡殿﹥重簷歇山﹥單簷廡殿﹥單簷尖山式歇山﹥單簷卷棚式歇山﹥尖山式懸山﹥卷棚式懸山﹥尖山式硬山﹥卷棚式硬山。不要被這些複雜的名詞嚇壞了。其實,判斷古代屋頂的等級高低,有兩個比較重要的衡量標準,一個是古代屋頂的式樣,另一個就是古代建築的屋簷的數量,這個比較好理解,同樣的式樣,重簷(也就是有不只一重屋簷)當然要比單簷的等級高。
  • 建築篇|中國古建築連屋頂都分等級?這裡面學問可多著呢
    大家好,在元旦的年度回顧裡,筆者曾提到近期正在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知識,因此可能新年伊始會跟大家比較多地講到這方面的內容,這不今天就迫不及待來和大家分享啦。古建築可以大概分為臺基、屋身和屋頂三大部分,而屋頂,可謂是中國建築文化的精髓所在。今天就先來跟大家聊一聊屋頂的學問。
  • 中國古代屋頂的最高級別故宮太和殿重簷廡殿頂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源遠流長,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從房屋的建造、用料到裝飾各個方面都非常的考究,無論是象徵中國最高等級建築的故宮還是普通民居的代表四合院。今天我們來說說建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屋頂。中國古代的屋頂分為很多種類,屋頂一般由脊和坡面組成,根據脊和坡面的多少,比較常見的分為五種,即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
  • 歇山建築 組成 構造
    下部四坡相交處所做的四條脊叫戧脊(俗稱「岔脊」),與上面的垂脊在平面上成45度角相交,做法與虎殿垂脊大致相同,獸前、獸後的分配也同廡殿垂脊一樣,只是獸後的距離要短得多,類似房殿垂獸地位的獸件叫做戧獸。歇山結構中,關鍵是如何使這兩部分結構相交。其具體構造如下:在盡間底層柱間,置抱頭或挑尖順梁,梁頭放在側面簷柱頭上,裡端與正面抱頭梁或挑尖梁垂直正交於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