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戰爭——馬島之戰
作者:轅固小生
說起馬島之戰,軍迷們都知道。這是英國和阿根廷爭奪馬島的戰爭。
馬島,全名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這是阿根廷稱呼的島名,而英國人稱之為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它位於南美大陸東南的南大西洋水域,距阿根廷海岸500多公裡,扼大西洋通往太平洋航道的要衝,但巴拿馬運河開通後,其戰略價值有所降低。群島由東西福克蘭兩個多山的主島(隔一條海峽)和約200個小島組成,總面積12137平方公裡,居民不到5000人,大多為蘇格蘭人後裔,半數集中在首府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方稱阿根廷港)。
馬島地處南緯52度。一年有250天左右都是陰冷的雨雪天氣,多為毛毛細雨,僅九十月雨量較少。島民以牧業為主,人均百隻羊,吃羊肉,賣羊毛。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田園生活。由於地近南極,鯨魚、企鵝、海豹較多。斯坦利港建有英國南極觀測站。也有一些南極科學考察以此作為後方物資補給站。
這樣偏僻的小群島為什麼會引發阿根廷與英國的戰爭呢?說來話長。兩國爭端已久。
1592年,英國人首先發現馬島,命名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島上建立了居民點,後來這裡成為西班牙領地。阿根廷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獨立後,繼承了對馬島的主權。1833年英國以該島最早為英國人發現為由,佔領了馬島。二戰後雙方把爭端提到聯合國,但未達成協議。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艦艇出其不意向馬島出擊,4000軍隊登陸,閃電般地佔領了這個群島。阿根廷舉國歡騰。而英國認為是奇恥大辱,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25-2013)立即宣布與阿根廷斷交,並著手備戰。
4月6日,一支由30多艘艦艇,包括2艘小型航母,還有核潛艇,組成特混艦隊,加上70艘後勤支援船,從軍港樸茨茅斯起錨,南下大西洋。阿根廷也向馬島增兵防衛。一場即將來臨的大戰引起全球關注。
英國戰艦途經阿森松島(英國屬地,有英美空軍基地),遠航12800公裡,4月下旬到達馬島海域。25日先奪回馬島以東1000多公裡的南喬治亞島,解除阿軍側面威脅。
5月1日,英機狂轟馬島機場,雙方實施封鎖和反封鎖。隨後的日子裡,阿軍用價值20萬美元的飛魚飛彈擊沉英國先進的飛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4000噸級),其造價為1.5億美元。而英軍核動力潛艇用魚雷報銷了阿根廷萬噸級的巡洋艦。雙方軍艦和戰機都損失慘重。由於英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強於阿方,掌握了制海制空權,阿軍逐漸出現劣勢。
5月21日,英軍選擇阿軍防守薄弱的聖卡洛斯港登陸。經過多日激戰。6月14日,駐守斯坦利港的阿軍籤字投降。1萬多守軍成為俘虜。英軍重新奪佔馬島。但是阿根廷並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訴求。
馬島之戰是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海空和登陸戰。英軍損失艦船6艘,包括驅逐艦、護衛艦和運輸艦等,被擊傷12艘,損失飛機34架,英軍傷上千人。戰爭耗費27億美元。阿軍的損失艦船5艘,被擊傷6艘,損失飛機132架,阿軍傷亡1800人。當時阿根廷國內通貨膨脹,政局不穩,總統加爾鐵裡(Leopoldo Castelli,1926-2003)為轉移國民視線,冒險發動了這場戰爭,結果戰爭耗費了幾十億美元,馬島還是得而復失。加爾鐵裡被迫辭職,後來遭受逮捕。
從這場現代海陸空大戰中可以吸取很多經驗教訓。戰爭表明,在現代條件下,精確制導武器具有較大的戰鬥威力,對海戰樣式的變革已產生深遠影響,但傳統武器仍具有生命力。對海上艦艇編隊的主要威脅來自空中,編隊防空必須要有預警機、遠程截擊機和高效防空武器。電子戰系統發揮重大作用。後勤保障規模大,組織複雜。馬島之戰進入世界軍事史冊,而馬島這個地名也深深印入了人們的腦海。
有人說,英國打的這場戰爭是明天的戰爭,已經超越了現代戰爭的範疇,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然而,我們永遠祈求世界和平,希望戰爭的硝煙遠去,讓人類能夠安靜地繁衍生息,創造更多的發展成果與輝煌文明,放下沉重的歷史包袱,掀開將來美好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