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年一度的婦女節又一次來臨,全世界各國的女性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歡度自己的節日。最早的婦女節開始於1911年3月8日,由美國,德國,奧地利等國率先開始慶祝婦女節,於是婦女節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迅速的推廣開來,至今已經有108年的歷史。
其實婦女節並不是國外首創的,早在近兩千年前的漢朝,我國就已經有了專門的婦女節了,而且在我國古代婦女節還不僅僅只有一個,據文獻記載,在古代被我國廣泛認可且具有「婦女節」性質的節日分別是:上巳節與乞巧節。
上巳節在夏曆三月初三,節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在當時每逢三月初三上巳時,女性會去河邊祭祀,用蘭草沐浴,希望以沐浴洗濯而祈禱消災去病,在古時這被稱之為:「禊」。《論語》中對這一節日曾記載道:「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隨著不斷演進,在春秋時上巳節已經不再局限於修禊,春遊踏青、臨水宴飲,賞花遊玩都成為了其中一部分,甚至在《詩 鄭風 溱洧》中還描寫了上巳節少年少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遊春的情景,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在上巳節一年中難得相見的少男少女也會互贈香草,來表達互相的思慕之情,可以說上巳節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情人節,到了唐代上巳節成為了全國三大節日之一,在當時上巳節又被稱之為「女兒節」,各家會在這一天為成年的女兒及笄,預示著女兒已然到了適婚年紀了。
在唐代女兒們可以穿上彩衣,臨水採蘭,踏歌起舞。而即將婚配的男子也可以在這一天約會自己的心儀女孩。杜甫在《麗人行》中就寫道: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而白居易的《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也描寫了當時上巳節的盛況,但至宋朝以後,由於程朱理學的興起,禮教逐漸森嚴,上巳節也漸漸式微,及至今日我們也只有在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中在看見上巳節的蹤跡了。
乞巧節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七夕節,如今關於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男女定情,祈求姻緣只不過是七夕節的副產品,而且很大程度是受到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影響產生,最早的文字記錄在漢代應劭的《風俗通》: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直到南朝梁殷芸《小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才有了關於牛郎織女故事的最早版本。
而要知道七夕乞巧的風俗最早見於《尚書》,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就記載了七夕乞巧之事,「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卻並無涉及到男女定情的說法,由此可見當時牛郎織女的故事也並不普及。
與現在的中國情人節不同,在古代它是真正意義上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在這一天女性會舉行各種各樣的乞巧儀式祭拜織女,祈禱織女賜予她們靈巧的雙手。
在魏晉時期,當天女性會開展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等各種活動,辛苦了一年的婦女也總算可以得以清閒,她們可以走訪閨中密友,交流織藝,就連平日禁錮在繡樓裡的大家閨秀,也可以涉足田園,遊覽市井,肆意嬉戲。
而在明代婦女在七夕這天的地位更好, 女性可以佩戴花飾,家中男人也要備好美食鮮果,感謝女性在過往一年中的付出,甚至在明代的《帝京物略》還記載道:
"七夕,父母家必迎女食花糕,亦曰女兒節」
在七夕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可以回到娘家,即使是遠嫁的女子也可以擁有幾天假期回家探親,與父母共享天倫之樂。可以說明代的乞巧節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與現在的婦女節極為相似了。在最後也祝願所有的女性節日快樂,永遠只過女神節,不過三八節!
參考資料:《論語》《詩 鄭風 溱洧》《西京雜記》《帝京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