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餘杭有3個「90後」,傳承了爺爺的老手藝,窩在山坳的祖屋裡做紙傘,還鬧出了很大的動靜——今年巴黎MaisonObjet家居裝飾博覽會上,這把油紙傘被各種膚色的人,說了一遍又一遍,參展的10把傘被全部訂走,後續的訂單更是鋪天蓋地飛來。
這其中的故事要從26歲的劉偉學和他73歲的爺爺劉有泉講起。
爺爺劉有泉,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西塢村人,是當地餘杭油紙傘傳承人。1983年,劉有泉動了念想:想把餘杭紙傘這種傳統手藝留下來,不聲不響地買回了100把竹傘架,藏在家裡。
餘杭紙傘已有230餘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遠九房開設杭州最早的油紙傘店。當時有漁船傘、文明傘、大紅傘等多個品種,算是當年的時髦貨,大家買來作為珍貴的禮物送給親友。
戴著老花鏡,劉有泉說起油紙傘則滔滔不絕。他一直堅持按照傳統做法:手工製作餘杭紙傘很講究,需要歷經70多道工序。出門尋覓優質毛竹,鋸成大小合規的竹筒,用定製的刮刀「刮青」,直至滑溜光淨,劈開做傘骨,而這只是準備工作。一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傘骨,老師傅再在傘骨上鋸槽、打眼、穿傘和倒骨等工序。經歷這麼一番折騰,傘骨才算完成。
接下來,輪到糊傘師傅忙活了。餘杭紙傘選用上好桃花紙作為傘面,通過浸入柿子漆,一張張黏貼在傘骨上,而剛黏好的紙傘不能直接在太陽底下曬,要在室內吊起來陰乾。等傘幹透了,就輪到上桐油漆的工序了,桐油和清油一層層均勻地刷在上面。這麼費時費力,自然產量低,成本又高,3米直徑的戶外傘需要2個禮拜才能製作完成。
堅持下去不容易,所有傳統手工藝師傅們都面臨工藝傳承的問題,村裡的年輕人進城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窩在老屋裡做紙傘。
但劉有泉很幸運,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設計系的孫子劉偉學辭去工作,和高中同學湯薇一起,做起了傳承的事——設計紙傘系列產品及衍生品。沒多久,劉偉學的一個大學同學禁不住「誘惑」,也辭去工作加入進來。
就這樣,塘埠村餘杭紙傘有了第三代傳承人。三人小組憑著一股純粹的勁兒,以及開闊活躍的思路,為餘杭油紙傘帶來新的活力,讓老行當變得潮起來。
不久前,在塘埠村見到劉偉學時,他們正籌劃著成立「紙傘之家」設計工作室。工作室的一樓,以餘杭紙傘的製作工坊為主,呈現餘杭油紙傘和油紙傘的製作工藝進行。二樓則改造成3間包含紙傘元素的民宿房,延續餘杭紙傘的展示,將傳統紙傘文化融合在房間之中,睡覺的時候就能看到天花板上的油紙傘,像做夢一樣,煞是好看。「經常有外地設計師們趕來交流,可以在樓上留宿,和老師傅學技藝。」劉偉學想得很周全。
在「紙傘之家」的院子裡,矗立著一把直徑達3米的大型戶外紙傘。就是這把傘在歐洲三大著名博覽會之一的巴黎MaisonObjet家居裝飾博覽會引起強烈反響——剛一亮相的10把傘當即就被巴黎的一家設計店鋪全部預訂。
其實,讓「餘杭紙傘」重新煥發光彩的是在2011年的義大利米蘭設計展上。餘杭的文創企業「品物流形」的創始人張雷以餘杭紙傘為靈感,創作了「餘杭紙傘的未來」的作品,12件作品中包含3件紙傘設計,9件紙傘衍生品設計,獲得了「紅點至尊獎」。
而參展的紙傘作品中,正是劉有泉和夥伴們一起做的。看著孫輩們把老行當重新煥發出生機,劉有泉由衷地感到欣慰:3個年輕人,不鑽進高樓大廈,不做前沿高科技的事,卻在靜靜的手工中體會到最純粹的快樂。
如今,紙傘展示館有了,訂單也多了。3個小夥伴又在為找到、留住好的制傘工匠發愁。雖說劉有泉和4個老師傅一直在默默耕耘,也帶了六七個徒弟,可純手工製作耗時耗力,沒法批量生產,在規定工期內交貨也成了難題。
「只要每個月可以拿到和外面打工一樣的收入,我相信一定能留住人,也會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劉偉學想得很實際,對於餘杭油紙傘的未來,劉偉學和他的小夥伴希望餘杭紙傘製作技藝繼被列為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後,也能成功申請國家級非遺名錄。
他們早已打定了主意,這條路一定要走下去。在他們篤定的目光裡,傳承不只是傳承,老東西也並非暮氣沉沉。一代代技藝流轉,是手與心的相連,散發著情懷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