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2020-12-14 爺是社會人

雲南騰衝縣固東鎮滎陽村,全村只有100多戶人家,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從中原傳入至今,已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歷史。目前,村裡做傘的只剩下五六個老藝人,當地人把這門手藝叫做「老人活路」。

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製作油紙傘需要經過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10多餘道工序。一把紙傘有短骨和長骨,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開削好,還要再一枝枝鑽洞,相當耗工。這是鄭映海在自己簡陋的「作坊」裡製作油紙傘的傘骨。

「從前做傘是為了生計,現在已經成為了習慣」,鄭映海說,當年也是由於自己的「手藝」老伴才嫁給了自己。圖中這是鄭映海老人遇到有事,將一把正在製作的油紙傘交給一旁曬太陽的老伴。

從山茶花、荷花到梅花、樹枝,儘管已經上了年紀,鄭映海卻能夠穩穩地在油紙傘上設計出獨特的圖案。油紙傘製作到一半時,需要在太陽下晾曬。

在滎陽村當地方言中,「紙」與「子」同音,舊時女子結婚嫁妝中必有兩把油紙傘,寓意「早生貴子」。 在結婚典禮中,新娘下轎時避邪所用的器物,也少不了油紙傘。此外,油紙傘的「油」諧音「有」,所以當地人在女兒出嫁後一個月內,娘家還會帶油紙傘、竹凳、雞籠到女婿家拜訪,祝福小兩口有子有孫。

油紙傘的製作技藝現在已經是騰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手工藝的水準的維持和香火傳承,依舊脆弱艱難。生產規模小,願意做的人少。機械化生產的油紙傘也就是二三十元一把,老人花一整天甚至更長時間才做出來的才賣80元。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三、四把,平均算來一個月收入三、四千元。

對於傳統的手工油紙傘,鄭映海說:「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我不能動了。」 油紙傘作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隱退,但它的藝術欣賞價值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看完小編的這篇文章,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評論區下方評論留言喔,您的每一次評論點讚就是對小編的肯定與鼓勵,明天小編將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好的內容,希望大家不要錯過喔,小編給你們比心了喔!

本號文章均為原創,轉載標明出處,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即將消失的江南雨巷風情,油紙傘
    油紙傘是我國的傳統工藝品,在我國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尤其在江南地區最為常見,起初油紙傘是為了遮陽擋雨的,用塗刷過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竹子做傘骨;油紙傘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雨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直到現在我們所用的雨傘也都是由油紙傘得到的靈感發展而來的。
  • 傳承|煙雨朦朧,油紙傘下的旖旎時光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白牆黑瓦青石板細雨小巷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描繪出多少人夢中江南的美好江南的姑娘撐著油紙傘吳儂軟語的談話聲如江南煙雨一般纏綿朝鮮、越南、泰國、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前段時間有一部紀錄片在B站的總播放量已達85.1萬網友評論它「粗糙但富有生命力」它就是《尋找手藝》其中也記錄了一個做了一輩子傘的坎溫老人80歲的坎溫老人靠牆坐著
  • 好作文|油紙傘
    當我正留戀著遠遠飛去的鳥兒,身旁緩緩走過一位老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傘上印著淡紫色的丁香,質樸又精緻。被她吸引了,我默默跟上她。她走得很輕,很慢,似乎融進這細雨中。我隨她走進了一個窄小幽靜的巷子。白牆黑瓦,青石板路,慵懶的貓躺在門口,有細膩清新的烏龍茶香從屋中飄出。青石板上的小凹凼裡積滿了水,瓦簷上滴下晶瑩的水珠,打在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 古代的雨傘:油紙傘
    古時用的雨傘被稱為油紙傘,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使用紙或者布製作成的傘,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最早的傘是由魯班妹妹發明的,古時的油紙傘曾出口到亞洲的各個國家,經過改良,成為各個地方特色的油紙傘。油紙傘是傳統手工業代表之一,純手工製作,過程繁瑣,油紙傘的傘面用的是傳統棉紙,傘骨用的是蘭竹,刷上純天然桐油,傘柄和傘骨均保留原本的顏色,古樸的韻味,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革,在傘的製作工藝上和傘面的構圖上都有了創新,增加了樣式。
  • 非遺「薇」觀察①丨看赫山明油紙傘 傳承與創新的融合
    而今,更要讓非遺「活」起來,傳承過去,連接未來。在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由赫山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策劃指導,紅網益陽站聯合赫山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非遺「薇」觀察》系列,請和紅網時刻記者雨薇一起走進益陽赫山的非遺故事。各式手工製成的明油紙傘。當地製作傘骨的手藝人正在手工鑽孔。
  • 難忘油紙傘
    而黃坑油紙傘,曾以其圖案豐富、色彩繁多,兼具實用功能和文化象徵意義,聲名遠揚。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坑辦了個專門生產油紙傘的鄉鎮企業,近供革命聖地井岡山,遠銷東南亞。胡氏家族擁有數百餘年制傘歷史,傳承25代,積累了相當成熟而精妙的精湛工藝。但後來,因現代工業批量生產的尼龍鋼架傘攜帶方便、價格低廉,油紙傘受到衝擊,逐漸淡出。
  • 煙雨江南念油紙傘
    隨著盛唐的到來,油紙和工藝的技術發展,已經能製造出防雨的油紙傘了。經久耐用的油紙傘盛行長安,並且出現了一大批專門為油紙傘提詩繪畫的工匠。然而,目前最好的制傘工藝也將面臨失傳,在全國範圍內,幾乎沒有幾家老工藝的匠人繼續著歷史的傳承,因為必須手工細作,又得把握力度技巧,一個嫻熟的匠人必須從小就接觸深耕才能做出完美的成品。
  • 潛心手工製作油紙傘40多年 分水油紙傘省級非遺傳承人許學明獲全省...
    「從我記事起,我爺爺就將祖輩傳下來的製作油紙傘製作作為營生的唯一來源,一直傳承到現在,我是第六代傳人。繼承這門祖上的手藝,讓我深深地感知著,這六代人中的悲歡離合的深厚情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祖上傳下來的如此唯美的工匠文化能繼續流傳下。」許學明說。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縣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飽含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深深的中國情結。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是我國三大流派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鎮湖廣」導致大批江西移民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隨之帶來了紙傘製作工藝,此後油紙傘成了湘潭人謀生養家的好手段之一。
  • 一把傘的起落與傳承 他想把油紙傘製作工藝傳下去
    決心   見過6位古稀老人,決定辦油紙傘廠   「爺爺把手藝傳給我時,情緒很複雜。因為,歷史似乎走到了不需要油紙傘的年代。他看不到手藝的未來,也看不到孫子的未來。」   趙文超也沒有留在村裡做油紙傘。和很多同齡人一樣,他搭上了南下的列車。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飽含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深深的中國情結。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是我國三大流派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鎮湖廣」導致大批江西移民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隨之帶來了紙傘製作工藝,此後油紙傘成了湘潭人謀生養家的好手段之一。以前的油紙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尋常可見,石鼓鎮上很多人家世代以製作油紙傘為業,距今約有600年的歷史。
  • 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分水鎮的浪漫風景
    由於一直沿用桐油、石印等傳統工藝生產製作,油紙傘製作的所有工序全靠手工。本文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瀘州油紙傘的起源及藝術價值。20世紀四五十年代,是瀘州分水油紙傘廠的「黃金時期」,瀘州分水傘廠在瀘州境內共有大小分廠100多家,從業人員過萬,遍布瀘州整個地區,年產紙傘2000萬把。傘廠老人驕傲地說,當年可以說全國紅傘三把中就有兩把是分水紙傘。20世紀70年代,現代的尼龍傘、鋼架傘由於方便便宜逐漸佔據市場,瀘州油紙傘開始衰敗,傘廠也開始解散,從事油紙傘生產的匠人越來越少。
  • 江南悠韻油紙傘
    但受現代制傘業猛烈衝擊,加之製作全部為手工,繁瑣、低效,工藝已瀕臨失傳。在筆者家鄉遂川縣,在現代傘出現之前,油紙傘除遮陽擋雨外,還成為傳統婚禮不可或缺的物品。古時,出嫁當天,新娘剛出家門,就需要有個少女手持紅油傘遮擋,上轎可收起雨傘,下轎又及時打開,直到男方家室內才收起雨傘,撐傘以作闢邪。
  • 傳承鹿港手工紙傘技藝 成美文化園推手繪紙傘
    華夏經緯網10月3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許多人提到「油紙傘」就會聯想到客家文化。在臺灣彰化縣鹿港鎮有一位李健成師傅,製作小紙傘經驗超過半世紀,小到放在飲料杯上裝飾觀賞用的小紙傘、大到課程彩繪用的紙傘都難不倒他。
  • 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活化石,非遺中國傳承400年
    愛看古裝劇,很多浪漫悽美的場景總會出現傘,古時遮雨遮陽都用得是油紙傘,油紙傘最早起源於我們國家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起油紙傘那就不得不提瀘州的油紙傘,這門幾百年歷史的老手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
  • 南北湖油紙傘漢服文化節即將開啟 還有這些精彩項目
    如果想,那麼機會來了,南北湖景區即將舉行油紙傘漢服文化節!熱愛傳統文化的你可不要錯過啦!4月26日,記者從南北湖風景區獲悉,南北湖油紙傘漢服文化節即將在景區弈仙城舉行,活動時間為4月29日至5月5日,每天的具體時間為上午9點至晚上9點。屆時,活動現場將齊聚幾十種油紙傘工藝,同時還有各類非遺文化融入其中,為遊客奉上一場色彩斑斕的視覺盛宴。
  • 雨巷丁香|瀘州分水油紙傘
    油紙傘 / 羋友康 攝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你撐的那把油紙傘 每年成都的非遺節上會看到一把碩大的油紙傘被稱作中國傘王▼中國傘王 / 冉玉傑 攝每年成都的非遺節上會看到一把碩大的油紙傘被稱作中國傘王
  • 青石板,油紙傘,訴說著煙雨風情
    可是油紙傘在開始慢慢「消失」,我們傳統的老手藝正在一天天地被遺忘,油紙傘也許會成為歷史中的那把傘,而我們只能去回憶了,油紙傘經過千百年走到我們身邊,我們應該讓它更好地走下去。最早的油紙傘,它的由來。油紙傘(圖片來源於網絡)當然了,油紙傘的製作,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做到的,傳統的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的繁瑣,全部都是依賴手工完成的,這也是為什麼油紙傘比普通雨傘有韻味的原因。
  • 這位走紅全網的油紙傘手藝人,憑什麼拒絕央視拍攝、韓國邀請?
    油紙傘起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傳承歷史,取材天然,技藝獨特。就單單製作傘骨這項工藝而言,其手法之複雜,造型之精妙,足以令世界驚嘆不已。聞士善先生手下的油紙傘,美輪美奐,經久耐用,堪稱絕技。 製作油紙傘的工藝雖繁冗複雜,其精緻細膩的外表乃是我國傳統手藝的經典之作。
  • 好一把詩意的油紙傘
    本報記者 張曉欣 劉斐一把小小的油紙傘,一個生動含蓄的傳統文化符號。「白牆黑瓦青石板,小巷細雨油紙傘」,油紙傘從來不只是遮陽擋雨的工具,它還能給平淡的生活增添朦朧的詩意。江西婺源縣甲路村,世代制傘,名氣不小。有民謠唱:「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