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騰衝縣固東鎮滎陽村,全村只有100多戶人家,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從中原傳入至今,已延續了近三百年的歷史。目前,村裡做傘的只剩下五六個老藝人,當地人把這門手藝叫做「老人活路」。
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製作油紙傘需要經過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10多餘道工序。一把紙傘有短骨和長骨,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開削好,還要再一枝枝鑽洞,相當耗工。這是鄭映海在自己簡陋的「作坊」裡製作油紙傘的傘骨。
「從前做傘是為了生計,現在已經成為了習慣」,鄭映海說,當年也是由於自己的「手藝」老伴才嫁給了自己。圖中這是鄭映海老人遇到有事,將一把正在製作的油紙傘交給一旁曬太陽的老伴。
從山茶花、荷花到梅花、樹枝,儘管已經上了年紀,鄭映海卻能夠穩穩地在油紙傘上設計出獨特的圖案。油紙傘製作到一半時,需要在太陽下晾曬。
在滎陽村當地方言中,「紙」與「子」同音,舊時女子結婚嫁妝中必有兩把油紙傘,寓意「早生貴子」。 在結婚典禮中,新娘下轎時避邪所用的器物,也少不了油紙傘。此外,油紙傘的「油」諧音「有」,所以當地人在女兒出嫁後一個月內,娘家還會帶油紙傘、竹凳、雞籠到女婿家拜訪,祝福小兩口有子有孫。
油紙傘的製作技藝現在已經是騰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手工藝的水準的維持和香火傳承,依舊脆弱艱難。生產規模小,願意做的人少。機械化生產的油紙傘也就是二三十元一把,老人花一整天甚至更長時間才做出來的才賣80元。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三、四把,平均算來一個月收入三、四千元。
對於傳統的手工油紙傘,鄭映海說:「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我不能動了。」 油紙傘作為生活用具的角色已悄然隱退,但它的藝術欣賞價值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看完小編的這篇文章,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評論區下方評論留言喔,您的每一次評論點讚就是對小編的肯定與鼓勵,明天小編將會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好的內容,希望大家不要錯過喔,小編給你們比心了喔!
本號文章均為原創,轉載標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