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世代相承,與生活息息相關,這是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特性。而今,更要讓非遺「活」起來,傳承過去,連接未來。在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由赫山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策劃指導,紅網益陽站聯合赫山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非遺「薇」觀察》系列,請和紅網時刻記者雨薇一起走進益陽赫山的非遺故事。
各式手工製成的明油紙傘。
當地製作傘骨的手藝人正在手工鑽孔。
益陽明油紙傘第十二代傳人曹正新製作間擺放的明油紙傘。
紅網時刻記者 劉慧婷 實習記者 鄧雨薇 通訊員 肖萍 李正華 益陽報導
煙雨朦朧時,丁香一樣的妙齡女子撐著一把油紙傘,在雨中小巷裡漫步。這是戴望舒筆下之美。山水人景皆有故事,妙齡女子手握的油紙傘還有另一個故事。
這把傘還握在了益陽人手裡。
益陽明油紙傘,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處洞庭湖西南沿資水尾閭的原益陽縣、現赫山區民間傳統特產。依山面湖而居的益陽先民就地取材,採用山腳、河邊、湖畔遍地而生的楠竹、水竹、松木、桑樹皮等做成傘骨、傘把、傘託與皮紙,又採下油桐樹上的桐籽熬出桐油,經過七十多道工序,製作成擋雨遮風的傳統雨具,稱之為「油紙傘」「桐油傘」「紙花傘」,因桐油油到傘上幹後透明,又稱之為「明油紙傘」。
益陽明油紙傘極具文化張力和人文內涵。如「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多子多福」「節節高升」的寓意,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同時,用傳統方法純手工製作的益陽明油紙傘,深深地烙上了農耕文明的文化記憶,特色鮮明,古樸而又輕巧,加上桐油底下繪著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圖案花紋,富有藝術價值,給人審美的愉悅。
據《益陽縣誌》記載:唐宋時境內就有制傘作坊,「清代和民國時期,縣內傘業興旺」,縣城對河的三裡橋幾乎家家做傘,一裡多長的麻石小街有上百家傘鋪、傘坊。「家家都有制傘匠,戶戶都會編傘線」,是當時益陽明油紙傘的真實寫照。人們稱讚益陽明油紙傘「收攏來像一支彩色的蠟燭,展開像一輪迷人的圓月」。
歷史的瑰寶,需要傳承。如今,文化的延續已到了益陽明油紙傘第十二代傳人曹正新的手裡。出於對明油紙傘的喜愛,三十餘年時間,曹正新和妻子一心扎在明油紙傘的手工製作。
從傳統的明油紙傘,曹正新在繼承家傳技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蠟染、扎染、烙畫(棲影)、刺繡、字畫……融合多種傳統文化技藝,在明油紙傘上一一映現。在材質上,除了油紙,還更新了綢、絹的用料,便於刺繡。在規格上,提供定製功能,大至5米小至10釐米的手工製作皆有。
選竹筏竹製傘骨、蒸煮曝曬做傘撐,到鑽孔連線上傘把、切紙繪畫粉桐油。製作是手工的,工具是自製發明的,明油紙傘的根根傘骨裡透露著的,都是手工人的智慧。同時,經過傳承人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使傳統技藝與當代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為了更好地把明油紙傘發展下去,我的兒子曹軍重回家鄉,作為第十三代繼承人,正在努力學習掌握全套工藝。隨著社會的發展,明油紙傘的工藝也在不斷創新。也希望將明油紙傘與現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能走進每個人的生活裡,受到大家的歡迎。」這是曹正新一直堅持的信念。
小巷裡丁香一樣的姑娘還在撐著油紙傘獨自搖晃,巷外的傳承人正手指翻飛,動作麻利,讓各式油紙傘逐步成型。配合各類傳統文化技藝,詩情畫意現於傘面,落人心裡。這把傘的故事,還是非遺傳承人的人生,是明油紙傘百年來不斷傳承創新的故事,是曹正新家族不懼艱辛努力傳承油紙傘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