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薇」觀察①丨看赫山明油紙傘 傳承與創新的融合

2020-12-14 紅網

編者按:世代相承,與生活息息相關,這是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有特性。而今,更要讓非遺「活」起來,傳承過去,連接未來。在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由赫山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策劃指導,紅網益陽站聯合赫山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非遺「薇」觀察》系列,請和紅網時刻記者雨薇一起走進益陽赫山的非遺故事。

各式手工製成的明油紙傘。

當地製作傘骨的手藝人正在手工鑽孔。

益陽明油紙傘第十二代傳人曹正新製作間擺放的明油紙傘。

紅網時刻記者 劉慧婷 實習記者 鄧雨薇 通訊員 肖萍 李正華 益陽報導

煙雨朦朧時,丁香一樣的妙齡女子撐著一把油紙傘,在雨中小巷裡漫步。這是戴望舒筆下之美。山水人景皆有故事,妙齡女子手握的油紙傘還有另一個故事。

這把傘還握在了益陽人手裡。

益陽明油紙傘,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處洞庭湖西南沿資水尾閭的原益陽縣、現赫山區民間傳統特產。依山面湖而居的益陽先民就地取材,採用山腳、河邊、湖畔遍地而生的楠竹、水竹、松木、桑樹皮等做成傘骨、傘把、傘託與皮紙,又採下油桐樹上的桐籽熬出桐油,經過七十多道工序,製作成擋雨遮風的傳統雨具,稱之為「油紙傘」「桐油傘」「紙花傘」,因桐油油到傘上幹後透明,又稱之為「明油紙傘」。

益陽明油紙傘極具文化張力和人文內涵。如「團團圓圓」「平平安安」「多子多福」「節節高升」的寓意,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同時,用傳統方法純手工製作的益陽明油紙傘,深深地烙上了農耕文明的文化記憶,特色鮮明,古樸而又輕巧,加上桐油底下繪著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圖案花紋,富有藝術價值,給人審美的愉悅。

據《益陽縣誌》記載:唐宋時境內就有制傘作坊,「清代和民國時期,縣內傘業興旺」,縣城對河的三裡橋幾乎家家做傘,一裡多長的麻石小街有上百家傘鋪、傘坊。「家家都有制傘匠,戶戶都會編傘線」,是當時益陽明油紙傘的真實寫照。人們稱讚益陽明油紙傘「收攏來像一支彩色的蠟燭,展開像一輪迷人的圓月」。

歷史的瑰寶,需要傳承。如今,文化的延續已到了益陽明油紙傘第十二代傳人曹正新的手裡。出於對明油紙傘的喜愛,三十餘年時間,曹正新和妻子一心扎在明油紙傘的手工製作。

從傳統的明油紙傘,曹正新在繼承家傳技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蠟染、扎染、烙畫(棲影)、刺繡、字畫……融合多種傳統文化技藝,在明油紙傘上一一映現。在材質上,除了油紙,還更新了綢、絹的用料,便於刺繡。在規格上,提供定製功能,大至5米小至10釐米的手工製作皆有。

選竹筏竹製傘骨、蒸煮曝曬做傘撐,到鑽孔連線上傘把、切紙繪畫粉桐油。製作是手工的,工具是自製發明的,明油紙傘的根根傘骨裡透露著的,都是手工人的智慧。同時,經過傳承人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使傳統技藝與當代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

「為了更好地把明油紙傘發展下去,我的兒子曹軍重回家鄉,作為第十三代繼承人,正在努力學習掌握全套工藝。隨著社會的發展,明油紙傘的工藝也在不斷創新。也希望將明油紙傘與現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能走進每個人的生活裡,受到大家的歡迎。」這是曹正新一直堅持的信念。

小巷裡丁香一樣的姑娘還在撐著油紙傘獨自搖晃,巷外的傳承人正手指翻飛,動作麻利,讓各式油紙傘逐步成型。配合各類傳統文化技藝,詩情畫意現於傘面,落人心裡。這把傘的故事,還是非遺傳承人的人生,是明油紙傘百年來不斷傳承創新的故事,是曹正新家族不懼艱辛努力傳承油紙傘的印記。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新機遇 油紙傘在抖音銷量翻番
    抖音總裁張楠表示,未來一年希望至少幫助10位非遺傳承人,實現百萬粉絲或百萬收入。「我個人認為想要傳承好,首先得讓傳承人生存得足夠好。」定居杭州的餘萬倫是瀘州油紙傘的傳承人,他師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餘萬倫稱,和很多傳統非遺項目一樣,油紙傘面臨傳承難的問題。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縣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
    保護非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活化石」都活起來。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一把小小的油紙傘,飽含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深深的中國情結。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是我國三大流派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鎮湖廣」導致大批江西移民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隨之帶來了紙傘製作工藝,此後油紙傘成了湘潭人謀生養家的好手段之一。以前的油紙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尋常可見,石鼓鎮上很多人家世代以製作油紙傘為業,距今約有600年的歷史。
  • 打造絕美非遺油紙傘 《夢幻西遊》電腦版X畢六福X密扇聯動
    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溼清眸。近期,《夢幻西遊》電腦版「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計劃再次為大家帶來了優秀的非遺文化。此次,《夢幻西遊》電腦版聯手瀘州油紙傘傳承人畢六福以及國潮設計品牌密扇,與他們共同展現了瀘州油紙傘在新時代下的獨特魅力。
  • 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活化石,非遺中國傳承400年
    愛看古裝劇,很多浪漫悽美的場景總會出現傘,古時遮雨遮陽都用得是油紙傘,油紙傘最早起源於我們國家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起油紙傘那就不得不提瀘州的油紙傘,這門幾百年歷史的老手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
  • 化繁為簡「玩轉」非遺 湖南油紙傘手藝人的「脫貧經」
    今年55歲的李忠國來自湖南瀏陽市達滸鎮,是瀏陽油紙傘工藝長沙市級非遺傳承人,15歲開始學習祖傳制傘技藝。  2015年,因油紙傘製作複雜,價格偏高,市場接受程度低,李忠國的收入不太理想,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傳統油紙傘有70多道工藝,成本高、耗時長,不適宜批量生產。
  • 「非遺」油紙傘製作技藝進校園: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2月21日電 (陳丹妮 葉秋雲)21日下午,在福州第四中學日升樓的「非遺傳承講堂」裡,17名該校的高一女生正認真製作著油紙傘。她們或低頭貼著傘面,將繪製好的傘面紙與傘骨粘合;或進行貼邊,將傘面延伸出來的紙張用膠水包進內層。  這是福州「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的一堂課。
  • 記錄白娘子千年愛情的油紙傘!他在抖音隨手拍,讓這項非遺從杭州火...
    煙雨朦朧的西湖上,白娘子與許仙遊湖借傘,展開一段流傳千年的姻緣;戴望舒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裡,一位姑娘撐著油紙傘,哀怨地獨自彷徨……關於油紙傘,總是有很多美好的傳說。在影視劇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美輪美奐的油紙傘,和因油紙傘產生的美好故事。
  • 好一把詩意的油紙傘
    本報記者 張曉欣 劉斐一把小小的油紙傘,一個生動含蓄的傳統文化符號。「白牆黑瓦青石板,小巷細雨油紙傘」,油紙傘從來不只是遮陽擋雨的工具,它還能給平淡的生活增添朦朧的詩意。江西婺源縣甲路村,世代制傘,名氣不小。有民謠唱:「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
  • 江南悠韻油紙傘
    解放前,在當地龍口村,家家戶戶都會經營製作油紙傘,產品供不應求。解放後,黃坑鄉還辦了專門生產油紙傘的鄉鎮企業,除縣域周邊及國內大城市,還遠銷東南亞。後受到能批量生產、攜帶方便、價格低廉的鋼架傘衝擊,油紙傘被迫退出歷史舞臺。雖說費時、耗功夫,今年53歲,已過知天命年紀的油紙傘非遺文化傳承人胡海華卻說,這是家族傳承,十多歲開始就學做油紙傘,突然說要放下,還真捨不得!
  • 油紙傘手工藝人拍抖音獲贊百萬,非遺傳承煥發新生機
    為了保護油紙傘背後的傳統工藝和文化,在2008年,瀘州油紙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抖音平臺上最近就有一位年輕的油紙傘藝術家「火了」。這個ID為「油紙傘大師」的抖音號認證是「非遺油紙傘傳承人」,在抖音上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展示傳統油紙傘的製作過程,至今已經收穫超過一百萬贊。通過短視頻這種新興的傳播方式,「油紙傘大師」讓油紙傘工藝這一「非遺」文化得以走進更多年輕人的視野。
  • 傳承|煙雨朦朧,油紙傘下的旖旎時光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白牆黑瓦青石板細雨小巷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描繪出多少人夢中江南的美好江南的姑娘撐著油紙傘吳儂軟語的談話聲如江南煙雨一般纏綿她們分花拂柳而來多情地在這青石板路上徘徊成為多少文人墨客心中的白月光這溫柔鄉的油紙傘曾生出多少纏綿悱惻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當白娘子初化人形撐著油紙傘站在烏蓬船頭是否覺得千年寂寞修行「西湖第一勝境」三潭印月也比不上那文弱書生許仙
  • 瀘州這個百年老宅,傳承「最正宗」的非遺油紙傘,每年銷售上千萬
    在我國油紙傘的歷史少說也有上千年,生產油紙傘的地方雖然不多,但是在安徽涇縣、婺源甲路還有浙江杭州等地都還有生產油紙傘的地方,不過它們大多都借鑑了現代工藝技術,而至今仍保持著用桐油、石印等最傳統工藝紙傘生產油紙傘的地方僅有一處,就是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的分水油紙傘,因此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 非遺油紙傘DIY 撐起傳統文化古風古韻
    油紙傘手工製作活動現場。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及動手能力,認真地進行著傘面上的繪畫、創作、填色。紅網時刻長沙1月10日訊(通訊員 羅詩涵)為豐富轄區青少年的寒假文化生活,讓孩子們在社會實踐中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1月9日下午,長沙市天心區黑石鋪街道創谷社區聯合天心文化廣告產業園,組織轄區青少年共同開展了一場油紙傘手工製作設計活動,旨在讓青少年們在動手實踐中不斷提高設計鑑賞能力,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懷和創新意識。
  • 如今古風文化盛行,你可喜歡油紙傘?傳承油傘古代文化,與時共進
    哪怕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能陪在她們身邊,至少還有傘,一隻小小的油紙傘去陪伴著她們。我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中的幾句「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下雨天,有些人愁苦不堪,認為這是發生不好事情的開端。而喜歡下雨的人,則是一臉的喜悅,有人認同「鯨落萬物生」,我更認同雨落潤萬物的現實,當然我也是屬於後者——喜歡下雨,也喜歡下雨的季節。雨中漫步,撐著油紙傘,仿佛又回到古代,嫋嫋炊煙,煙雨朦朧。
  • 瓶窯鎮內尋古技,油紙傘下話江南
    中國江蘇網8月14日訊(通訊員吳奕 禹月祺 記者袁濤)「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近日,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繪夢」實踐團隊來到浙江省杭州市瓶窯鎮塘埠村,參觀紙傘之家,採訪餘杭紙傘傳承人,探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技藝背後的故事。
  • 「一把傘,一生情」,從國漫中的油紙傘,看中國的「傘文化」
    不過現在通過網絡視頻的新方式,傳統手藝和現代文化的結合,倒是一個不錯的傳承方式。很開心現在還有人去做,去傳承這一手藝和工藝,已經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油紙傘,除了有著裝飾、遮陽避雨等用處之外,還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一個重要的中國文化符號。中國「油紙傘」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使用歷史。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
  • 四川瀘州油紙傘 古法制傘骨 新意呈傘面
    「滿穿、半穿指的是傘鬥內的穿線,一把滿穿傘每一層的花型都不一樣,傘匠需要對穿花工藝特別熟悉,穿錯一針全部重穿,製作一把完整的滿穿油紙傘,至少需要穿3000多針,7天的時間……」在抖音短視頻平臺,打開油紙傘大師(奇人匠心)的視頻,置頂幾條就是非遺油紙傘傳承人餘萬倫的答網友問。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萬把「非遺」油紙傘綻放瀘州 傘王將申請吉尼斯
    傘王-劉學懿攝  一進酒城樂園大門,在音樂噴泉位置處矗立著一把直徑14.6米,高9.6米的「傘王」,格外引人注目。  這把「傘王」的製造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畢六福介紹說:「這把傘按照傳統工藝製作,有70多道工序,由10來人歷時45天製作完成,我可以肯定地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把油紙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