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油紙傘製作技藝進校園: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2月21日電 (陳丹妮 葉秋雲)21日下午,在福州第四中學日升樓的「非遺傳承講堂」裡,17名該校的高一女生正認真製作著油紙傘。她們或低頭貼著傘面,將繪製好的傘面紙與傘骨粘合;或進行貼邊,將傘面延伸出來的紙張用膠水包進內層。

  這是福州「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的一堂課。從去年起,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嚴磊與福州四中合作,將油紙傘製作以選修課的形式帶入課堂,成為該校的「校本」課程。

  如今,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這個班上的學生們已從理論晉級到實踐階段,開始製作屬於自己的油紙傘。

嚴磊在課堂上講授如何進行油紙傘包頂,17名學生紛紛抬起頭聽講。 呂明 攝

  油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從前在福州人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當地有句俗語叫「包袱傘」,意思是出門人所帶包袱中都有一把油紙傘。

  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油紙傘已漸漸消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如今把油紙傘製作當職業的嚴磊,曾經也不知道油紙傘在福州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以前說到油紙傘,大家都會說在日本、杭州見過,但是很少人知道油紙傘是『福州三寶』的其中一種。」嚴磊告訴記者,直到數年前,他一位做民宿的朋友找他幫忙購買福州的油紙傘做裝飾,他才開始了對油紙傘的研究。然而,當時的他四處尋覓,卻發現福州的傳統紙傘廠已經倒閉,唯一尋到的一間油紙傘工作室,卻長期接著日本的訂單,設計的都是日式風格。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福州的油紙傘其實特別火熱,因為有大量日本的訂單。」嚴磊思考,為什麼油紙傘在本土卻得不到重視。於是,他有了自己製作本土特色油紙傘的念頭。

  「如今從事油紙傘製作的人員越來越少,手工藝人已經出現斷層。」嚴磊告訴記者,為了「恢復性地保護」油紙傘製作技藝,他開始走進一些學校,開展實踐課,讓更多的孩子們了解油紙傘。

課堂上,嚴磊手把手地教導學生如何製作油紙傘。 呂明 攝

  油紙傘製作加入學校課程,也讓孩子們倍感興奮。

  「我很喜歡漢服,所以對油紙傘也有了解,聽說有這個課程選修,我就報名了。」當天的課堂上,正在貼邊的學生許詩穎告訴記者,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聽老師介紹油紙傘的來歷,才知道油紙傘是「福州三寶」之一。現在,越來越了解油紙傘,也愛上了這項製作。

  另一名學生洪新月告訴記者,她之前是通過媒體了解到油紙傘,在學習油紙傘製作工藝的過程中,才知道油紙傘的製作工藝這麼難,才了解手工藝人的不容易。「我覺得油紙傘製作工藝需要傳承下去,應該被發揚光大。」

  「我也希望這些孩子們,日後若是到外地上大學,可以通過現在所學的知識,讓福州的油紙傘得到更好的傳播。」嚴磊說。

  嚴磊表示,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學習油紙傘製作藝術,弘揚本土文化,讓油紙傘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完)

相關焦點

  • 萬把「非遺」油紙傘綻放瀘州 傘王將申請吉尼斯
    國慶長假的第一天,瀘州市民期待已久的油紙傘文化節終於在瀘州酒城樂園盛大開幕。萬把國家"非遺"油紙傘綻放滿園,全球最大「傘王」屹立其間,引來近萬遊人流連忘返。傘王-劉學懿攝  一進酒城樂園大門,在音樂噴泉位置處矗立著一把直徑14.6米,高9.6米的「傘王」,格外引人注目。
  • 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紅色文化——油紙傘進校園
    ##校園資訊# #社會實踐#【南通大學杏林學院7月10日訊】(通訊員:陶玉寒)7月10號上午,南通大學杏林學院的油墨重彩團隊來到了江陰市祝塘鎮親親幼兒園舉辦了一次宣傳非遺文化油紙傘活動。團隊今年參加了省「網際網路+」紅色文化築夢之旅的比賽。本次活動主題為:傳承傳統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參加的主要成員為集成192陶滋洋、計科192陶玉寒。本次活動選在了大(2)班,小朋友們剛做完課外活動,教室裡熱熱鬧鬧的。在調試完教室裡的設備後,我們開始了這一次的活動。首先,我們向小朋友們介紹了一下什麼是油紙傘。
  • 非遺油紙傘DIY 撐起傳統文化古風古韻
    油紙傘手工製作活動現場。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及動手能力,認真地進行著傘面上的繪畫、創作、填色。紅網時刻長沙1月10日訊(通訊員 羅詩涵)為豐富轄區青少年的寒假文化生活,讓孩子們在社會實踐中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1月9日下午,長沙市天心區黑石鋪街道創谷社區聯合天心文化廣告產業園,組織轄區青少年共同開展了一場油紙傘手工製作設計活動,旨在讓青少年們在動手實踐中不斷提高設計鑑賞能力,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懷和創新意識。
  • 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成了新網紅
    當傳統文化遇上網際網路 油紙傘打開國內市場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成了新網紅□ 本報記者 王 洋在2018年前,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製作的高端油紙傘一直處於牆內開花牆外紅的尷尬境地——外貿訂單不斷,國內消費者卻鮮有問津。
  • 兩岸大學生體驗福州油紙傘製作技藝
    兩岸大學生體驗福州油紙傘製作技藝 2019-01-29 16: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一把小小油紙傘
  •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文化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2020-12-18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造絕美非遺油紙傘 《夢幻西遊》電腦版X畢六福X密扇聯動
    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溼清眸。近期,《夢幻西遊》電腦版「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計劃再次為大家帶來了優秀的非遺文化。此次,《夢幻西遊》電腦版聯手瀘州油紙傘傳承人畢六福以及國潮設計品牌密扇,與他們共同展現了瀘州油紙傘在新時代下的獨特魅力。
  • 非遺「薇」觀察①丨看赫山明油紙傘 傳承與創新的融合
    在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由赫山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策劃指導,紅網益陽站聯合赫山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非遺「薇」觀察》系列,請和紅網時刻記者雨薇一起走進益陽赫山的非遺故事。各式手工製成的明油紙傘。當地製作傘骨的手藝人正在手工鑽孔。
  • 科學網—瓶窯鎮內尋古技,油紙傘下話江南
    ■本報通訊員 吳奕 禹月祺 記者 溫才妃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日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繪夢」實踐團隊來到浙江省杭州市瓶窯鎮塘埠村,參觀紙傘之家,採訪餘杭紙傘傳承人劉偉學,探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技藝背後的故事。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  獨角戲 獅扎進校園 全國獨一家  鐵軍小學於2012年引入獅頭扎作,張麗琴介紹,鐵軍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對中華傳統文化一直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所以2012年的時候,學校與黎偉大師的大弟子歐琦輝老師不謀而合,把獅扎這個傳統文化項目引進校園。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近年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從形式多樣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逐漸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少年兒童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福建漳州傳統文化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喚起孩子們對漳州「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 米林縣舉辦首屆非遺進校園文化藝術節
    近日,米林縣中學舉辦第二屆學校共建日暨首屆非遺進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共計2000餘人參加。上午10時,由各年級學生組成的方陣隊,身穿民族服飾,整齊一致地依次走過主席臺。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全體師生、家長肅然起立,齊聲高唱國歌,注目國旗緩緩升起。
  • 潛心手工製作油紙傘40多年 分水油紙傘省級非遺傳承人許學明獲全省...
    「延續了2000年傳統手工技藝的油紙傘,寄託著人們對它的厚重情懷,用它來遮風擋雨是不少中國人的浪漫追求。但因其製作成本偏高,攜帶不便,如今正慢慢退出人們生活。」許學明告訴筆者。「真正專注手工製作油紙傘,那還是因家貧輟學後。」許學明說,現在分水嶺的油紙傘製作,承襲了很古老的手工工藝,選材極為嚴格。傘胚用料是產於瀘州納溪海拔800米的大旺山區的楠竹,傘託則須選用大山裡多年生的巖桐木,而表貼傘面的紙張則一直都是從貴州進的土法皮紙,這一點,《天工開物》就有記載了:「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
  • 南寧米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掛牌成立 非遺文化接地氣
    全市將圍繞「非遺傳承健康生活」「見人見物見生活」等主題,開展傳承人面對面、非遺進校園、優秀傳統製作技藝展示和體驗等線下活動,以及非遺知識講座等線上活動,搭建傳統文化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在中國,米粉製作技藝有2000多年的歷史,米粉更是廣西傳統的、最受歡迎的風味美食之一。廣西各地的米粉各有特色和風格,並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廣西米粉文化。
  • 中堂鎮龍舟製作非遺課程走進校園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非遺知識普及、增進青少年對東莞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2020年東莞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東莞市中小學體育藝術聯合會開展了「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 市劉開渠紀念館舉辦「七彩紙傘 蕙質蘭心」非遺油紙傘手繪社教活動
    油紙傘因其歷史悠久,古典懷舊,內涵豐富,寓意吉祥,深受人們喜愛。江南古典油紙傘製作工藝也是油紙傘中代表,其中分水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河南孟津:「非遺」進校園 「剪」出傳統文化美
    該節目的成功,是孟津剪紙2015年被列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在幼兒課程資源開發上的傳承和滲透,也是該縣持續推進本土優秀文化進校園的成果體現。孟津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民間剪紙技藝更是有著悠久的傳承歷史。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縣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
    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文化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活化石」都活起來。以前的油紙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尋常可見,石鼓鎮上很多人家世代以製作油紙傘為業,距今約有600年的歷史。近日,百年非遺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來到湘潭縣石鼓鎮,走進湖南非遺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周漢宇,聽他講述一根楠竹是如何通過手藝和匠心變成一把精緻的油紙傘的。
  • 瓶窯鎮內尋古技,油紙傘下話江南
    中國江蘇網8月14日訊(通訊員吳奕 禹月祺 記者袁濤)「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近日,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繪夢」實踐團隊來到浙江省杭州市瓶窯鎮塘埠村,參觀紙傘之家,採訪餘杭紙傘傳承人,探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技藝背後的故事。
  • 非遺走進校園,培養小小傳承人 弘揚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
    當天,「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紫茶小學,粵劇大師們給孩子們帶來了精彩的戲曲盛宴。「別看古代的燈長得像個燈籠,做起來還挺複雜的呢。」在蓬江區棠下鎮沙富小學,五年級學生周博文上了一節特殊的手工課。10月28日,蓬江區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棠下鎮沙富小學,上百名小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體驗非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