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把「非遺」油紙傘綻放瀘州 傘王將申請吉尼斯

2021-02-22 瀘州一點通

國慶長假的第一天,瀘州市民期待已久的油紙傘文化節終於在瀘州酒城樂園盛大開幕。萬把國家"非遺"油紙傘綻放滿園,全球最大「傘王」屹立其間,引來近萬遊人流連忘返。

傘王-劉學懿攝

  一進酒城樂園大門,在音樂噴泉位置處矗立著一把直徑14.6米,高9.6米的「傘王」,格外引人注目。

  這把「傘王」的製造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畢六福介紹說:「這把傘按照傳統工藝製作,有70多道工序,由10來人歷時45天製作完成,我可以肯定地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把油紙傘。」

  順著傘王往裡走,在樂園長廊中上萬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或橫掛空中,或躺在草上,造型及色彩搭配頗有韻味,現場裝扮美感十足,為節日增添喜慶祥和氣氛。

  油紙傘文化節現場除了可以欣賞極具美感的油紙傘外,還有吹糖人、剪紙、臉譜繪畫、紙扇、棕編、繡花鞋等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現場體驗,讓市民充分感受到了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悠久歷史和非遺魅力。

  據了解,整個油紙傘文化節將一直持續到10月31號,「傘王」還將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

樂園票價信息:

10月1日-10月7日

遊樂套票 120元/人(9:30-17:30);夜場60元/人(18:00-22:00)

10月8日-10月31日

遊樂套票 100元/人;油紙傘參觀票20元/人

營業時間:9:30-18:00

相關焦點

  • 四川瀘州油紙傘 古法制傘骨 新意呈傘面
    「滿穿、半穿指的是傘鬥內的穿線,一把滿穿傘每一層的花型都不一樣,傘匠需要對穿花工藝特別熟悉,穿錯一針全部重穿,製作一把完整的滿穿油紙傘,至少需要穿3000多針,7天的時間……」在抖音短視頻平臺,打開油紙傘大師(奇人匠心)的視頻,置頂幾條就是非遺油紙傘傳承人餘萬倫的答網友問。
  • 瀘州這個百年老宅,傳承「最正宗」的非遺油紙傘,每年銷售上千萬
    分水油紙傘的歷史少說也有400多年,僅比瀘州最出名的國窖1573年輕一點點,在06、07、08年連續獲得了瀘州市、四川省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成為了目前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遺」,近幾年隨著國潮熱的掀起,分水油紙傘更廣泛地出現在大眾的眼中並遠銷海內外,每年的銷售額可達上千萬。
  • 非遺丨指尖上「綻放」的花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瀘州油紙傘
    位於天府之國四川省南部的瀘州市分水嶺鄉,油紙傘成為了分水鄉街頭巷尾最靚麗的風景,瀘州油紙傘製造技藝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 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分水鎮的浪漫風景
    其製作工藝包括號竹、削傘架、裱傘面、上油、穿線等70多道工序,先選取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的竹子,進行曬晾,通過鋸筒、劃線、刨節、刮青、鑽孔、拼架、穿線、串聯等工序製成傘胚,將石板印刷的傳統圖案裱上傘面,塗抹上天然桐油,用五色絲線穿插在傘骨之間,上手柄後即完成一把油紙傘。由於一直沿用桐油、石印等傳統工藝生產製作,油紙傘製作的所有工序全靠手工。本文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瀘州油紙傘的起源及藝術價值。
  • 雨巷丁香|瀘州分水油紙傘
    會看到一把碩大的油紙傘被稱作中國傘王▼中國傘王 / 冉玉傑 攝每年成都的非遺節上會看到一把碩大的油紙傘被稱作中國傘王>這便是瀘州分水油紙傘廠的品牌形象——全手工製作的巨型油紙傘直徑12米、高8米、重達半噸打開「傘王」需18人齊心協力方能撐起▼撐開的傘王 / 冉玉傑 攝
  • 打造絕美非遺油紙傘 《夢幻西遊》電腦版X畢六福X密扇聯動
    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溼清眸。近期,《夢幻西遊》電腦版「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計劃再次為大家帶來了優秀的非遺文化。此次,《夢幻西遊》電腦版聯手瀘州油紙傘傳承人畢六福以及國潮設計品牌密扇,與他們共同展現了瀘州油紙傘在新時代下的獨特魅力。
  • 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活化石,非遺中國傳承400年
    愛看古裝劇,很多浪漫悽美的場景總會出現傘,古時遮雨遮陽都用得是油紙傘,油紙傘最早起源於我們國家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起油紙傘那就不得不提瀘州的油紙傘,這門幾百年歷史的老手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
  • 油紙傘那麼多,為何只有瀘州分水「最正宗」,這條油紙傘街告訴你
    傘裡的「傘」自然就是指的油紙傘,「裡」在中文中一般代指故鄉或是故裡,因此傘裡合起來就是說這裡是」油紙傘的故鄉「,這還不是吹牛,瀘州分水的油紙傘是目前油紙傘行業之中唯一獲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證的油紙傘,而分水油紙傘第六代傳人畢六福也就隨之成為了唯一的國家級非遺手工油紙傘代表性傳人,光這兩個「唯一」,就註定了瀘州的油紙傘「天下無雙
  • 「一把傘,一生情」,從國漫中的油紙傘,看中國的「傘文化」
    中國油紙傘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明朝時期,宋應星《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油紙傘在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日本早期將油紙傘稱為「唐傘」。
  • 記錄白娘子千年愛情的油紙傘!他在抖音隨手拍,讓這項非遺從杭州火...
    煙雨朦朧的西湖上,白娘子與許仙遊湖借傘,展開一段流傳千年的姻緣;戴望舒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裡,一位姑娘撐著油紙傘,哀怨地獨自彷徨……關於油紙傘,總是有很多美好的傳說。在影視劇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美輪美奐的油紙傘,和因油紙傘產生的美好故事。
  • 非遺傳承新機遇 油紙傘在抖音銷量翻番
    抖音總裁張楠表示,未來一年希望至少幫助10位非遺傳承人,實現百萬粉絲或百萬收入。「我個人認為想要傳承好,首先得讓傳承人生存得足夠好。」定居杭州的餘萬倫是瀘州油紙傘的傳承人,他師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餘萬倫稱,和很多傳統非遺項目一樣,油紙傘面臨傳承難的問題。
  • 「品非遺 遊瀘州」路線推薦:先市醬油+周姚黃粑+油紙傘+瀘州老窖
    第三站來到了董允壩.傘裡,參觀國家級非遺油紙傘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製成,全部取材大自然,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起源幹明末清初據清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瀘縣誌~卷第三》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崇義分水嶺亦多此者,而已分水嶺所致最佳。近有美美,工作益精巧。」由此可至少在清代,分水油紙傘已在瀘州城鄉廣泛運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是瀘州油紙傘的「黃金時期」。
  • 潛心手工製作油紙傘40多年 分水油紙傘省級非遺傳承人許學明獲全省...
    「從我記事起,我爺爺就將祖輩傳下來的製作油紙傘製作作為營生的唯一來源,一直傳承到現在,我是第六代傳人。繼承這門祖上的手藝,讓我深深地感知著,這六代人中的悲歡離合的深厚情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祖上傳下來的如此唯美的工匠文化能繼續流傳下。」許學明說。
  • 一把遮風擋雨的油紙傘,製作需一百多道工序,最快也得耗時一周
    一把可以遮風擋雨的油紙傘國家級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餘萬倫餘萬倫,男,1984年出生於油紙傘之鄉四川瀘州分水嶺鎮,從小耳習目染油紙傘製作工藝,7歲就開始幫母親作力所能及的制傘工藝。許仙和白娘子的神話愛情故事,也讓油紙傘這個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成為了杭州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印象符號。今天,讓我們聽聽這位80後的非遺傳人和他油紙傘的故事。這條街早就已經沒有了,但這是我一個永遠的記憶,因為25年前這是我每天要走的必經之路。是一條從我家到我母親上班地方的必經之路。
  • 如今古風文化盛行,你可喜歡油紙傘?傳承油傘古代文化,與時共進
    傘在她們眼裡是一個支撐,能夠遮風擋雨,能夠給予她們一處陰涼之地,少一份烈日的灼曬。哪怕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能陪在她們身邊,至少還有傘,一隻小小的油紙傘去陪伴著她們。我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中的幾句「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下雨天,有些人愁苦不堪,認為這是發生不好事情的開端。而喜歡下雨的人,則是一臉的喜悅,有人認同「鯨落萬物生」,我更認同雨落潤萬物的現實,當然我也是屬於後者——喜歡下雨,也喜歡下雨的季節。雨中漫步,撐著油紙傘,仿佛又回到古代,嫋嫋炊煙,煙雨朦朧。
  • 400年的浪漫,看傘王如何為你撐起一片天
    除了江南小鎮最負盛名的是瀘州分水嶺鎮上的油紙傘古老的街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制傘史了有著「家家都有制傘匠,戶戶都會編傘線」的佳話被冠以「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 / 仲文 哲原  走過略顯破舊的青石板路我們見到了傘廠廠長畢六福讓小編有些意外的是這個被稱為「油紙傘最後的守望者」「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唯一法定傳承人」「中國唯一的手工油紙傘代表性傳人」中國「傘王」竟是如此低調的人
  • 煙雨入江南,手拾油紙傘,如臨仙境,婉約恣意
    東漢蔡倫發明紙以後,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均有改進,有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後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油紙傘在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日本早期將油紙傘稱為「唐傘」。
  • 一個叫做「分水嶺」的小鎮,藏著關於油紙傘的故事
    那個面積巨大的百年老宅,就是全世界矚目的瀘州油紙傘的製作工廠。瀘州分水嶺鎮,以生產油紙傘聞名。 視覺中國相傳傘是魯班的妻子發明的。木匠魯班每天都要出門工作,常被雨淋。魯班妻子從門外的亭子造型得到啟示,就用竹條做成了一個像亭子一樣的東西,用獸皮搭在竹條上面,下面用一根棍子撐住。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傘。
  • 好一把詩意的油紙傘
    本報記者 張曉欣 劉斐一把小小的油紙傘,一個生動含蓄的傳統文化符號。「白牆黑瓦青石板,小巷細雨油紙傘」,油紙傘從來不只是遮陽擋雨的工具,它還能給平淡的生活增添朦朧的詩意。江西婺源縣甲路村,世代制傘,名氣不小。有民謠唱:「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
  • 「非遺」油紙傘製作技藝進校園: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2月21日電 (陳丹妮 葉秋雲)21日下午,在福州第四中學日升樓的「非遺傳承講堂」裡,17名該校的高一女生正認真製作著油紙傘。她們或低頭貼著傘面,將繪製好的傘面紙與傘骨粘合;或進行貼邊,將傘面延伸出來的紙張用膠水包進內層。  這是福州「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