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古風文化盛行,你可喜歡油紙傘?傳承油傘古代文化,與時共進

2020-12-14 飄落紅塵只為你

古代曾出現過許多這樣的場景,佳人獨自撐傘在江邊盼望、等待,心中那一個託付終身的如意郎君。傘在她們眼裡是一個支撐,能夠遮風擋雨,能夠給予她們一處陰涼之地,少一份烈日的灼曬。哪怕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能陪在她們身邊,至少還有傘,一隻小小的油紙傘去陪伴著她們。

遮風擋雨的一把小傘,守護兩個人的世界

古風文化再度興起,你可喜歡?

如今社會上,古風文化盛行,昔日輝煌、落寞的油紙傘文化再度得到盛行,那麼,你喜歡古風文化中的油紙傘嗎?我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中的幾句「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下雨天,有些人愁苦不堪,認為這是發生不好事情的開端。而喜歡下雨的人,則是一臉的喜悅,有人認同「鯨落萬物生」,我更認同雨落潤萬物的現實,當然我也是屬於後者——喜歡下雨,也喜歡下雨的季節。

雨中漫步,撐著油紙傘,仿佛又回到古代,嫋嫋炊煙,煙雨朦朧。此刻一幅「煙雨時節、佳人撐傘等知己」的場景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她是在等待如意郎君?還是油紙傘在陪著她度過一天又一天?古代男人們通常會以酒寄思、卻也是愁上加愁,古代婦道人家卻在身邊時刻準備著一把油紙傘,是寄思,亦是一種支撐。

正因為如此,油紙傘文化才有進一步的發展

相傳紙傘是魯班發明的,但資料並不是這樣的顯示的,是他的妻子云氏認為丈夫出門在外艱辛工作苦受環境影響、觀涼亭而有感觸而做,家有一個勤勞的丈夫、一個賢妻,又是多少人想要追尋的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正因為如此,傘開始出道,得到許多人的認可。居家必備,享受一下古風文化的氣息。

起初受到人們喜愛的油紙傘,淡淡少了幾分原來的那幾分滿足感。為何?顏色過於單一,質量並非實用,或許這些才是主要的問題原因。凡事不能遇到問題就選擇沉默和退縮,勇往直前,克服困難才是人們應有的選擇。

工匠祖師——魯班

當人們的生活多了幾分色彩,或許生活就不會這麼孤單

當人們還在為油紙傘單一的顏色苦惱時,或許古代畫師的點睛之筆給油紙傘仿佛賦予了生命,一切變得更加有點別處的韻味,然而這種韻味也是人們生活中需要的,人的一生路漫漫,見過的傘也是紛紛,那有幾把傘能夠激起你的想要買下的欲望?太陽傘、普通傘,摺疊傘,還是油紙傘?你更喜歡使用哪一種?

在古風時代盛行中,傘中的代表——油紙傘,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視野,撐一把油紙傘,走過江南的水鄉,你可有過這樣的一個想法?我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杜牧的江南》,沒有杜牧的江南是孤獨的,也是寂寞、冷清的,正因為杜牧到過江南,留下的詩篇膾炙人口,江南有了杜牧,從此不在孤獨。杜牧的布傘陪伴他走過江南,留下過的足跡,一直是人們嚮往。

手中有傘的你,會想到油紙傘嗎?

傘不在多,實用即可。這是一個事實,有傘為你遮風擋雨,擋住春天的細雨,遮住夏日的炎熱,減少秋季的微冷,接住冬天的雪花,傘是無處不在、顯現著它存在的價值,它雖是人們生活中的工具,但有幾人又會把它當做工具看待?它是一個不會講話的朋友,一直傾聽著你的默默訴說...

當一種文化被另一種文化所替代時,但油紙傘文化卻一直沒有被取代,為何?人們生活在離不開,在我看來,油紙傘更是一種精神寄託,承載無數奔赴在外遊子們、憶是獨守江岸佳人們的一種支撐。

你相信「傘緣」嗎?人生只若初見

宋朝曾有許仙和白娘子故事,西湖遇雨、借傘留情、情定終身...一個浪漫的故事,或許在現實生活中也難免也會存在,一把普普通通的傘吸引到無數人的關注,那麼你會喜歡油紙傘嗎?傘亦有情,人終不老,有人的陪伴,孤獨和寂寞也會變得有滋有味。

說實話,我很喜歡古風的文化,也想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力宣傳,傳承千百年的古風文化不能在我們這個時代沒落下去,做個積極宣傳古風文化的使者,我想我們都可以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過去的輝煌在我們的幫助下,能夠再度登上往日的輝煌,或是超越往日也未必不可能。

油紙傘從千年前走來,也將走向千年以後

傘亦有情時不老,風雨無懼任我行。黃梅時節家家雨,有人心煩雨季到了,也有人笑著喊到:終於下雨了!有雨的季節,油紙傘才能綻放出她那種獨有的魅力,勾起人們對古代生活的嚮往之情。

當油紙傘被我們國家列為非遺文化時,你可有一種激動的心情?非遺文化不在多,在於是我們古代辛勤人們智慧的結晶,一把小小的油紙傘,追溯到是過去千百年前的回憶。我想要一把油紙傘,不僅僅是去記住古風文化的盛行,更是對過去文化發展的感慨,屹立不倒千年的文化,在當今社會是少之又少。

並不是人們不去刻意保護、留存下來,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要想不被時代所淘汰,一種創新、一種實事求是固不可少,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有「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這個觀點,油紙傘文化發展過程中又何嘗不是這樣?起初顏色過於單一不照樣被人們所淘汰了嗎?一個新的創意,或許就是下一個商機。

紅傘為證,伴我同行

感慨:

或許油紙傘在人們生活中淡漠了,但我想藉助古風運動的這個跳板讓大家重新認識油紙傘的文化,或許我的文筆有些欠缺,請大家見諒。參與和發展古風運動,期待您的加入,不讓傳承千年的文化就此落寞,或許我們身上都肩負這個責任。

我是忘塵A執君念,期待您的關注、點讚和評論,感謝大家的支持,或許下一篇會更精彩!

相關焦點

  • 「一把傘,一生情」,從國漫中的油紙傘,看中國的「傘文化」
    ,半個多世紀前曾盛極一時的富陽制傘村,現如今只剩下聞士善(聞叔)一人還在做傘。不過現在通過網絡視頻的新方式,傳統手藝和現代文化的結合,倒是一個不錯的傳承方式。很開心現在還有人去做,去傳承這一手藝和工藝,已經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油紙傘,除了有著裝飾、遮陽避雨等用處之外,還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一個重要的中國文化符號。中國「油紙傘」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使用歷史。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
  • 「非遺」油紙傘製作技藝進校園: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2月21日電 (陳丹妮 葉秋雲)21日下午,在福州第四中學日升樓的「非遺傳承講堂」裡,17名該校的高一女生正認真製作著油紙傘。她們或低頭貼著傘面,將繪製好的傘面紙與傘骨粘合;或進行貼邊,將傘面延伸出來的紙張用膠水包進內層。  這是福州「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的一堂課。
  • 傘:最浪漫的發明 唐朝盛行油紙傘
    魯班由此受到啟發,又從小孩子在雨中嬉戲時頭頂的荷葉得到靈感,從而發明了傘。  而關於魯班妻子云氏發明雨傘的傳說是:魯班常在野外作業,如果遇到下雨,常被淋得渾身溼透。古籍上記載:「雲氏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意思是說,魯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而這就是傘。
  • 傳統文化:從「傘」說起,為什麼婚禮迎娶要打「油紙傘」?
    在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中,流傳得深入人心的,以傘為媒的愛情故事「白蛇傳」當屬其中之首。許仙那把書生味十足的油紙傘撐上了白娘子頭頂的空間,由是演繹了一曲泣鬼神動天地傳千古的愛情故事來,許仙沒錢沒權沒家產,白娘子看重的是他油紙傘內的一腔溫情與愛憐,這是傘文化的真情之愛。
  • 煙雨江南念油紙傘
    經久耐用的油紙傘盛行長安,並且出現了一大批專門為油紙傘提詩繪畫的工匠。他們將油紙傘的製作工藝推向了巔峰,同時傳至國外,日本尤為盛行,幾乎今天為止也是日本女人出門必不可少的隨帶品,它彰顯的是一種文化而絕非簡單的工藝了。
  • 非遺油紙傘DIY 撐起傳統文化古風古韻
    油紙傘手工製作活動現場。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及動手能力,認真地進行著傘面上的繪畫、創作、填色。紅網時刻長沙1月10日訊(通訊員 羅詩涵)為豐富轄區青少年的寒假文化生活,讓孩子們在社會實踐中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1月9日下午,長沙市天心區黑石鋪街道創谷社區聯合天心文化廣告產業園,組織轄區青少年共同開展了一場油紙傘手工製作設計活動,旨在讓青少年們在動手實踐中不斷提高設計鑑賞能力,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懷和創新意識。
  • 古代的油紙傘
    古代的油紙傘 2017-04-21 10:26 來源:德州新聞網
  • 一把傘的起落與傳承 他想把油紙傘製作工藝傳下去
    2月6日,湘潭縣石鼓鎮,趙文超介紹當地做油紙傘的歷史。圖/記者陳正   53歲的趙文超,如今是湘潭石鼓鎮上有名的「傘把式」。   那一個夜晚,他接過祖傳手藝   趙文超15歲時,某一個夜晚,爺爺把他喊到一間偏房,裡面有一個大鍋爐,鍋爐下燒著火。   「你來,聽聽……」爺爺舀上一勺油,讓趙文超仔細聽聲音,「只有這個時候,油才可以了,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   爺爺還叮囑他,不要告訴任何人。
  • 古代的雨傘:油紙傘
    在眾多的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下雨的時候,演員們打的傘都非常的漂亮,而且和我們現在用的雨傘有些不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下這是什麼傘。古時用的雨傘被稱為油紙傘,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使用紙或者布製作成的傘,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 臺灣寫真: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的「天命」與「堅持」
    61歲的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近日在高雄美濃廣進勝紙傘工作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近日,臺灣高雄美濃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圖為林榮君向記者展示油紙傘。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在客家人佔總人口約九成的美濃,油紙傘是重要的文化載體。
  • 中國風造型,別忘了油紙傘,教你選傘,把旗袍漢服之美襯託到極致
    最近一則新聞讓企帝老師感到開心,那就是油紙傘非遺傳承人聞士善師傅登上了《新聞聯播》。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來說,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曾經在國內少人問津的油紙傘,聞士善師傅制傘視頻被傳到抖音之後大火,從去年到今年短短不到一年集聚了70萬喜歡油紙傘的粉絲。
  • 詩妮娜撐油紙傘古風十足!如壁畫美人走出仙境,亮相又美又溫柔
    近日貴妃在公務上與自己的舊友重聚登上熱點,只可惜再見面時,物是人非。當初同窗共寢的好友,如今變成了高高在上的貴妃。一群護士朋友的相聚,卻以貴妃端坐,朋友們下跪為主。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詩妮娜在自己的服裝造型上下了苦功夫。
  • 撐著油紙傘走在古鎮,體會漢服文化的魅力!那麼你了解油紙傘嗎?
    相信各位小夥伴們,在看劇或者是看小說的時候,總是會被劇中或者是書中的人物撐著油紙傘的模樣所吸引吧!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是不是也會經常想要配上一把精緻的油紙傘呢? 其實,油紙傘和漢服,簡直可以說是絕配了!不管你穿著什麼樣的漢服,都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油紙傘。
  • 傳承|煙雨朦朧,油紙傘下的旖旎時光
    偶然投注的目光所以她贈他油紙傘開始了這一生的糾纏這多情油紙傘藏了多少綺麗的夢夢裡是這一生愛情的圓滿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它是客家女子出嫁的嫁妝它是瑤族男女的訂婚信物
  • 油紙傘 古風穿搭必不可少,唯美古風舞不可或缺,又是傳統手工藝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這其中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朝鮮、越南、泰國、日本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所以油紙傘是屬於我們中國的。在我查找關於油紙傘的知識時,我的腦海中突然間蹦出了一個場景,就是劉詩詩在一人飾兩角的電視劇《步步驚情》中,在開頭幾集中身穿古裝,拿著一把油紙傘跳舞。
  • 四海鄉愁||家鄉的油紙傘
    我們小時候喜歡玩彈弓,有時候手癢,也曾經用彈弓對準別人家支在門口曬的油紙傘射擊,10米開外,彈子飛出,只聽得呯的一聲,飛出的彈子又反彈了回來,可見其牢固的程度。油紙傘也有它脆弱的一面,其一怕利器划過,特別是釘子和鐵絲,一划便是一道口子,得去找修傘師傅補上方才可用。其二就是怕雨水積於頂端,因為油紙傘不用時,是頂端朝下放的,時間長時頂端就會發黴變黑而腐爛,因此天睛時還得在太陽底下撐開,讓水分散盡。
  • 煙雨入江南,手拾油紙傘,如臨仙境,婉約恣意
    喜歡古風的小姐姐,小哥哥們看過來。江南雨,古巷韻綢繆。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溼清眸。幽夢一簾收。白居易《憶江南》如今很多人都喜歡穿漢服,冬天有鬥篷加身保暖還好看,那麼夏天穿漢服,再攜帶一把油紙傘,讓你拍出古風時尚大片。今天我們就聊聊煙雨江南中的絢麗—油紙傘。
  • 四川瀘州油紙傘 古法制傘骨 新意呈傘面
    「滿穿、半穿指的是傘鬥內的穿線,一把滿穿傘每一層的花型都不一樣,傘匠需要對穿花工藝特別熟悉,穿錯一針全部重穿,製作一把完整的滿穿油紙傘,至少需要穿3000多針,7天的時間……」在抖音短視頻平臺,打開油紙傘大師(奇人匠心)的視頻,置頂幾條就是非遺油紙傘傳承人餘萬倫的答網友問。
  • 福州油紙傘:三坊七巷穿越千年的浪漫
    白牆黑瓦青石板,煙雨小巷油紙傘,短短的一首《雨巷》,卻活著無數人夢中的江南。在三坊七巷的眾多售賣福州特產的商店中,一眼我就望到這處裝扮格外顯眼的油紙傘店,紅色的、綠色的、黃色、藍色的,一把把油紙傘像彩虹一樣排列開來,在單調的夜色裡顯的格外亮眼。相傳,油紙傘由王審知入閩時帶入福州,經過千年的發展,越發盛行,到了清末民初,福州販賣油紙傘的商戶多達300餘家。
  • 非遺「薇」觀察①丨看赫山明油紙傘 傳承與創新的融合
    山水人景皆有故事,妙齡女子手握的油紙傘還有另一個故事。這把傘還握在了益陽人手裡。益陽明油紙傘,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處洞庭湖西南沿資水尾閭的原益陽縣、現赫山區民間傳統特產。依山面湖而居的益陽先民就地取材,採用山腳、河邊、湖畔遍地而生的楠竹、水竹、松木、桑樹皮等做成傘骨、傘把、傘託與皮紙,又採下油桐樹上的桐籽熬出桐油,經過七十多道工序,製作成擋雨遮風的傳統雨具,稱之為「油紙傘」「桐油傘」「紙花傘」,因桐油油到傘上幹後透明,又稱之為「明油紙傘」。益陽明油紙傘極具文化張力和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