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的「天命」與「堅持」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高雄3月1日電 題: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的「天命」與「堅持」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

「我從小就看父母做油紙傘,他們很早就想讓我傳承這一工藝。但我認為太辛苦,當時並不想做。」

61歲的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近日在高雄美濃廣進勝紙傘工作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近日,臺灣高雄美濃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圖為林榮君向記者展示油紙傘。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在客家人佔總人口約九成的美濃,油紙傘是重要的文化載體。油紙傘在客家文化中有「有子」之義,過去客家女子出嫁時,父母會送油紙傘作嫁妝,希望女兒為夫家傳宗接代。

美濃油紙傘可追溯至日據時期。當時廣東制傘師傅來臺授藝,林榮君的父親是當地第一批學徒。為感恩廣東師傅,林父創辦工作室時取名「廣進勝紙傘」。

「那個時代,只要家裡有孩子是油紙傘師傅,那麼生活可以過得很好。當時這行待遇較高。」林榮君說。

圖為林榮君在傘骨上繞線。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據悉,全盛時美濃有逾20家油紙傘工廠,年產量約兩萬把。但上世紀60年代,布制傘等進入臺灣,油紙傘一度沒落。林榮君的父母堅持了下來,成為美濃僅存的油紙傘家庭作坊。

20多年前,年近不惑的林榮君意識到,若不傳承父母手藝,則這項傳統文化恐將在臺凋零。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回家制傘,林榮君稱,「這是天命,不可違。」

傳統油紙傘工藝傳承不易。林榮君介紹,制傘包括傘骨製作、組裝、傘面貼紙、上桐油等工序。師傅級別的制傘師完成一把油紙傘約需一周,但每道工序通常要學三年才能熟練,要較好地獨自製作一把傘,常需學十年以上。

近日,臺灣高雄美濃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右),在廣進勝紙傘工作室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廣進勝紙傘工作室內,擺放著刀具、夾子、毛筆等工具。林榮君說,做傘骨時,一天內手指可能被竹絲扎到數次,需及時夾出;上桐油前,則要先拿捏好火候,把生桐油煮熟,否則桐油發臭就不能用;往傘骨繞線要做到心到、手到、眼到,保證線間距離均勻,若有偏差只能拆掉重繞。

工作室內牆上掛著「廣結善緣」的毛筆書法,門口貼著對聯「一傘可書古今情,片紙能寫天下意。」林榮君說,父母及他與太太,都因傘結緣。送傘給朋友被賦予「廣結善緣」之意,臺灣知名作家三毛、林清玄等曾來買傘。

工作室內懸掛著一把逾50年歷史的古銅色油紙傘,這是林榮君父親所制。傘面隨著歲月流逝,出現數個破洞。林榮君捨不得修補,「因為那樣顏色就不一樣了」。

「做文化傳承工作,有沒有心很重要。除了堅持,還是堅持。」已專注油紙傘文化傳承20多年的林榮君,數次向記者提及「堅持」。

圖為林榮君與前來廣進勝紙傘工作室參與DIY體驗的遊客交流。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目前工作室旁設有DIY區供遊客體驗,包括大陸遊客在內,不少人慕名而來。林榮君有時受邀做相關講座。在他影響下,33歲的兒子也已學習制傘8年。

林榮君說,制傘工藝傳承需要社會各界乃至官方支持,希望更多人接觸這項傳統工藝。

如今,工作室牆上的制傘工序照片已經泛黃。對工序瞭然於心的林榮君認為,傳統文化傳承需創新。

除在傘面書寫經典詩句,或創作水墨畫等傳統系列外,林榮君及太太吳劍瑛還探索剪紙、藍染等創新系列。

曾主要用於遮陽擋雨的油紙傘,現今被賦予更多文化元素,被視為藝術品而非普通生活用具。不少人將油紙傘用於家庭裝飾,或珍藏。

「文化是資產,不傳承就會沒有掉,未來想重新獲得將很難。」林榮君說。(完)

相關焦點

  • 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高雄10月11日電 題: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青山綠水間,撐一柄油紙傘,嫋嫋走在美濃的氤氳煙雨中,周圍是保持完好的客傢伙房,供奉著祖先也延續著下一代……家住以製造油紙傘聞名的臺灣高雄美濃鎮,制傘匠師吳劍瑛的記憶深處,最美好的點點滴滴均與「傘」有關。
  • 江南悠韻油紙傘
    解放前,在當地龍口村,家家戶戶都會經營製作油紙傘,產品供不應求。解放後,黃坑鄉還辦了專門生產油紙傘的鄉鎮企業,除縣域周邊及國內大城市,還遠銷東南亞。後受到能批量生產、攜帶方便、價格低廉的鋼架傘衝擊,油紙傘被迫退出歷史舞臺。雖說費時、耗功夫,今年53歲,已過知天命年紀的油紙傘非遺文化傳承人胡海華卻說,這是家族傳承,十多歲開始就學做油紙傘,突然說要放下,還真捨不得!
  • 潛心手工製作油紙傘40多年 分水油紙傘省級非遺傳承人許學明獲全省...
    四川新聞網瀘州7月14日訊(周超文 何啟思 袁露 文/圖)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全省「金熊貓」獎名單,100個先進集體、200名先進個人獲獎,其中瀘州市江陽區許家油紙傘廠廠長、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許學明獲此殊榮,成為瀘州市唯一一個獲「金熊貓」獎的文化遺產從業人員。
  • 浙江81歲老人和傘打了近七十年的交道,是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
    浙江省桐廬縣城楊梅山,現年81歲的制傘老藝人吳志根捧出了自製的傘骨,這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已經和傘打了近七十年的交道,可以說,傘已經成為老人生命的一部分這位制傘的老人名叫吳志根,是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12歲就開始學習製作油紙傘,14歲時用桃花紙做成了20多把「西湖十景」油紙傘,頃刻一售而空
  • 瓶窯鎮內尋古技,油紙傘下話江南
    中國江蘇網8月14日訊(通訊員吳奕 禹月祺 記者袁濤)「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近日,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繪夢」實踐團隊來到浙江省杭州市瓶窯鎮塘埠村,參觀紙傘之家,採訪餘杭紙傘傳承人,探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技藝背後的故事。
  • 非遺「薇」觀察①丨看赫山明油紙傘 傳承與創新的融合
    各式手工製成的明油紙傘。當地製作傘骨的手藝人正在手工鑽孔。益陽明油紙傘第十二代傳人曹正新製作間擺放的明油紙傘。依山面湖而居的益陽先民就地取材,採用山腳、河邊、湖畔遍地而生的楠竹、水竹、松木、桑樹皮等做成傘骨、傘把、傘託與皮紙,又採下油桐樹上的桐籽熬出桐油,經過七十多道工序,製作成擋雨遮風的傳統雨具,稱之為「油紙傘」「桐油傘」「紙花傘」,因桐油油到傘上幹後透明,又稱之為「明油紙傘」。益陽明油紙傘極具文化張力和人文內涵。
  • 非遺傳承新機遇 油紙傘在抖音銷量翻番
    抖音總裁張楠表示,未來一年希望至少幫助10位非遺傳承人,實現百萬粉絲或百萬收入。「我個人認為想要傳承好,首先得讓傳承人生存得足夠好。」定居杭州的餘萬倫是瀘州油紙傘的傳承人,他師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餘萬倫稱,和很多傳統非遺項目一樣,油紙傘面臨傳承難的問題。
  • 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成了新網紅
    當傳統文化遇上網際網路 油紙傘打開國內市場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成了新網紅□ 本報記者 王 洋在2018年前,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製作的高端油紙傘一直處於牆內開花牆外紅的尷尬境地——外貿訂單不斷,國內消費者卻鮮有問津。
  • 一把遮風擋雨的油紙傘,製作需一百多道工序,最快也得耗時一周
    一把可以遮風擋雨的油紙傘國家級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餘萬倫餘萬倫,男,1984年出生於油紙傘之鄉四川瀘州分水嶺鎮,從小耳習目染油紙傘製作工藝,7歲就開始幫母親作力所能及的制傘工藝。2006年正式拜師於其舅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開始系統地學習油紙傘製作工藝。作為國家級油紙傘項目的第七代傳承人之一,2011年到杭州宣傳展示傳統的油紙傘製作工藝,並原創出《竹隱》系列油紙傘。
  • 打造絕美非遺油紙傘 《夢幻西遊》電腦版X畢六福X密扇聯動
    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溼清眸。近期,《夢幻西遊》電腦版「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計劃再次為大家帶來了優秀的非遺文化。此次,《夢幻西遊》電腦版聯手瀘州油紙傘傳承人畢六福以及國潮設計品牌密扇,與他們共同展現了瀘州油紙傘在新時代下的獨特魅力。
  • 科學網—瓶窯鎮內尋古技,油紙傘下話江南
    ■本報通訊員 吳奕 禹月祺 記者 溫才妃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日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繪夢」實踐團隊來到浙江省杭州市瓶窯鎮塘埠村,參觀紙傘之家,採訪餘杭紙傘傳承人劉偉學,探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技藝背後的故事。
  • 賓陽油紙傘有300多年歷史 其製作工序有120多道
    而隨著尼龍傘等的興起,油紙傘慢慢地被人們遺忘。總共需要120多道工序的制傘工藝,隨著老一輩制傘師傅的離去,越來越少人掌握,賓陽油紙傘製作技藝和製作工藝瀕臨失傳。陸雲崗幾年前從外地回家,跟父親學習油紙傘製作技藝。如今,他是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陽油紙傘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油紙傘,你不知道的那些美好寓意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相信我們很多人在高中時期都在課本上讀過的這首詩,丁香一樣的菇涼撐著油紙傘,在寂寥的雨巷,向著撐著油紙傘的你走來;我們在讀到這首詩時。是否在心中想像著這樣一幅畫面,江南水鄉,撐著油紙傘的一雙人在雨巷相遇,他們有一樣的油紙傘,一樣的彷徨。詩中除了寂寥的人和雨巷,剩下的便是那油紙傘了。
  • 《紅色的油紙傘》金錢豹子-協助拍攝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朝鮮、越南、泰國、日本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
  • 四川瀘州油紙傘 古法制傘骨 新意呈傘面
    「滿穿、半穿指的是傘鬥內的穿線,一把滿穿傘每一層的花型都不一樣,傘匠需要對穿花工藝特別熟悉,穿錯一針全部重穿,製作一把完整的滿穿油紙傘,至少需要穿3000多針,7天的時間……」在抖音短視頻平臺,打開油紙傘大師(奇人匠心)的視頻,置頂幾條就是非遺油紙傘傳承人餘萬倫的答網友問。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四海鄉愁||家鄉的油紙傘
    關於油紙傘的價格,我問過母親,母親說大約是兩塊伍錢一把,我說這麼便宜啊!母親又說兩塊伍錢還便宜,那個時候兩塊伍錢能管一家人一個星期的菜錢了。想想也是,難怪得那時候一般人家只共著一把油紙傘,怪不得一家人總是小心翼翼的呵護著油紙傘,更難怪有些人家一把油紙傘可傳用幾代人。
  • 杭州祖孫倆的油紙傘情緣:傳統手工藝有了國際化夢想
    時過境遷,餘杭油紙傘在傳承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傳統工藝都會遇到的共性問題——無人繼承,直到劉有泉的出現。  劉有泉是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西塢村人,是當地餘杭油紙傘傳承人。2006年,油紙傘製作在他的發起和推動下,重新進入了社會的視野,「在這之前幾乎已經沒有人做了,但我覺得就這樣失傳了很可惜,就想要繼續做下去。」劉有泉有著一個手藝人對傳統技藝的崇敬與繼承的使命感。
  • 如果江浙一帶不產油紙傘,許仙白娘子會怎麼樣?
    想必我們初中語文課上都學過一首詩歌: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當時就被詩歌裡唯美的江南水鄉所吸引,幻想著一位清秀古典的女士撐著油紙傘,走在雨巷中,意境唯美詩意。回想一下,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其實都有見過油紙傘的身影,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新白娘子傳奇》裡的那把作為全劇關鍵物品的油紙傘了吧。第一集,白娘子與許仙初次相遇在西湖的鬥篷船上,正好下起了暴雨,於是許仙就把自己的油紙傘給了白娘子,後來白娘子是看著油紙傘上寫的姓名找到許府,兩人才有此展開這段曠世奇緣。
  • 記錄白娘子千年愛情的油紙傘!他在抖音隨手拍,讓這項非遺從杭州火...
    煙雨朦朧的西湖上,白娘子與許仙遊湖借傘,展開一段流傳千年的姻緣;戴望舒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裡,一位姑娘撐著油紙傘,哀怨地獨自彷徨……關於油紙傘,總是有很多美好的傳說。在影視劇中,我們也常常會看到美輪美奐的油紙傘,和因油紙傘產生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