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高雄10月11日電 題: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青山綠水間,撐一柄油紙傘,嫋嫋走在美濃的氤氳煙雨中,周圍是保持完好的客傢伙房,供奉著祖先也延續著下一代……家住以製造油紙傘聞名的臺灣高雄美濃鎮,制傘匠師吳劍瑛的記憶深處,最美好的點點滴滴均與「傘」有關。

  位於臺灣高雄縣的美濃小鎮,三面環山,客家風情濃厚,居民90%為客家人,是臺灣人心目中的「客家文化原鄉」。

  美濃油紙傘製作精巧,傘面繪有中國書畫,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由於「紙」與「子」諧音,客家男孩16歲成年禮時,父母即贈與一對紙傘;傘形圓整,代表「萬事圓滿」,女兒出嫁時,娘家贈一對紙傘,希望女兒能婚姻美滿、多子多孫。於是,油紙傘就有了象徵吉祥的涵義。

  據民間傳說,油紙傘發明者為中國春秋時期的魯班,臺灣凡製作紙傘的人家,都供奉「巧聖仙師」魯班的牌位,作為自己的保護神。

  11日,在美濃「廣進勝」油紙傘工作室,吳劍瑛專心制傘,回眸間笑容淡定。她說,美濃紙傘,手工之巧不可或缺。細長的傘骨,用從臺中運來的「孟宗竹」經浸水後削成;做傘面,一針一線將傘骨扣到傘頭溝槽上,一片對一槽;上桐油,既有防水功能,又可增加綿紙的韌性,原本單調粗俗的綿紙變得亮麗透明。傘柄、傘面、傘骨槽、傘骨分別需要木工、裁縫、畫工的技藝,每一種技藝,耗費的都是心血和時間。

  談及「傘」事種種,廣進勝油紙傘工作室老闆林榮君告訴中新社記者,他從小幫忙製作紙傘,從師父輩,學習書法、水墨畫,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傘與「散」諧音,一般情侶忌諱送傘,他與吳劍瑛卻是因紙傘才相戀結婚。兩人攜手,堅持以傳統手法延續這門藝術。目前兒子正在學習紙傘藝術,準備承接制傘衣缽。由Discovery亞太電視網制播的《高雄愛玩樂》,特意將這段延續三代的傳奇故事收錄其間。

  他曼聲吟道,相依傘下鬢私語,半為遮雨半遮羞。美濃以「文化鄉鎮」聞名,文風鼎盛。有「全臺灣博士、碩士人數最多的鄉鎮」之譽。他介紹,美濃數十年來獲得碩士、博士以上學歷的有為人士超過400人。著名作家、小說《原鄉人》的作者鍾理和也是美濃人。

  林榮君的父母也是因為紙傘而結緣的,父親林享麟還曾登上《ECHO》英文漢聲雜誌封面,講述美濃制傘生活。「我父親向廣東師傅學做紙傘的技藝,是當時行業裡收入最高的,美濃紙傘因此風行一時。」據了解,全盛時期美濃有20多家紙傘工廠,年產量超過兩萬把,是美濃地區在菸葉、稻米之外重要的收入來源,後來受到洋傘衝擊,傳統油紙傘產業沒落,瀕臨失傳。

  林榮君表示,上世紀70年代,在臺灣旅遊觀光業的刺激下,美濃的油紙傘逐漸脫離原本實用的價值,走向與觀光結合的商品文化。傘面的尺寸大小各有不同,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任意選擇圖案。色彩斑斕的美濃油紙傘已由生活用品變成精緻的藝術品,這種傘上作畫的絕技更為遠道而來的遊客們所稱奇讚嘆。

  從90年代起,廣進勝紙傘由林榮君、吳劍瑛接手。他說,夫妻二人不斷研究各類紙質的合適性與差異性,大膽結合剪紙藝術、版印藝術、蠟染藝術等,創作出精美絕倫的油紙傘。

  他指著一把蠟染圖案的紙傘透露,蠟染畫需要塗蠟、繪圖、染色等複雜工序,這種油紙傘的售價高達3000新臺幣,藉由希望將美濃紙傘由觀光商品提升為藝術珍品。

  一份傳統古老技藝,滿足著人們的懷舊情結及浪漫情懷。在風雨桐香路上,美濃制傘匠師秉持傳統精巧的技藝,傳承著先人的篳路藍縷,也提升著中華文化的深邃內涵。(完)

相關焦點

  • 美濃客家人的油紙傘,半為遮雨半為「景」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古樸的油紙傘是美濃,位於臺灣南部高雄縣,原稱「彌濃」,因本地以水為源,汲用不息,位於山明水秀之間而取名「彌」,鎮民皆務農為業而取「農」,1736年,客家墾民在此建立「彌濃莊」,自此展開了這個小鎮的歷史,1883年改名美濃迄今
  • 走入徽州秋韻:江西婺源縣訪竹安堂油紙傘廠
    今天不拍自然風光,走訪竹安堂油紙傘廠。油紙傘廠位於江西上饒市婺源縣清華鎮東源村。順帶說一下,婺源古屬徽州,今屬江西。所以,去江西看一家紙傘廠,並不框外。 進入竹安堂油紙傘廠,就進入了一個傘的世界。傳統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繁雜,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分成如下幾項。
  • 臺灣寫真: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的「天命」與「堅持」
    中新社高雄3月1日電 題: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的「天命」與「堅持」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我從小就看父母做油紙傘,他們很早就想讓我傳承這一工藝。但我認為太辛苦,當時並不想做。」61歲的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近日在高雄美濃廣進勝紙傘工作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近日,臺灣高雄美濃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圖為林榮君向記者展示油紙傘。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在客家人佔總人口約九成的美濃,油紙傘是重要的文化載體。
  • 《紅色的油紙傘》金錢豹子-協助拍攝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朝鮮、越南、泰國、日本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
  • 她來了,撐著石鼓油紙傘!選用五年生楠竹,至少七十二道工序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由省級非遺百年張新發公益呈現說起油紙傘,您腦海中會浮現出怎麼樣的畫面呢?《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在西湖斷橋以紅傘為媒,結下千古奇緣;白牆黑瓦青石板,細雨小巷撐著油紙傘的姑娘。今天的第二站,我們就來到了湘潭石鼓,帶您走近湖南非遺——石鼓油紙傘。
  • 「一把傘,一生情」,從國漫中的油紙傘,看中國的「傘文化」
    魯班的妻子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這就是最早的雨傘。東漢蔡倫發明紙以後,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
  • 紅顏竹骨指纖纖,身若金童貌若蓮;油紙傘題圖詩,千姿終就罩嬋娟
    油紙傘題圖詩(08)蝶戀花·紙傘劫開心果為你遮陽風共雨,逝水無情,紙傘時年暮。猶似春光花一度,誰人解讀誰人悟。別問芳魂歸落處,淡出紅塵,已絕回頭路。(09)蝶戀花·油紙傘開心雨裡夾風擎玉傘,目送君行,淚灑前襟汗。疫地艱辛心血獻,頻頻喜訊家鄉見。爛漫花開雲霧散,十裡長亭,佳女迎春暖。載譽歸來君笑臉,雙飛紫燕空中漫。
  • 在這煙雨騰衝 撐一把美麗的油紙傘油:邂逅那遙遠的故事
    七月的風,八月的雨,最近的騰衝,雨季來臨,雨下得淅淅瀝瀝。這幾天上班換了個地方,天天都要路過硯湖廣場。煙雨濛濛中,寂寥的廣場上,那座花街網紅橋在雨中靜默著,橋下的湖水還是那靜止的綠色,橋上那些美麗的油紙傘已經不見了蹤影,唯有幾串紅紅的燈籠還在風中搖曳。
  • 油紙傘 古風穿搭必不可少,唯美古風舞不可或缺,又是傳統手工藝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這其中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朝鮮、越南、泰國、日本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所以油紙傘是屬於我們中國的。在我查找關於油紙傘的知識時,我的腦海中突然間蹦出了一個場景,就是劉詩詩在一人飾兩角的電視劇《步步驚情》中,在開頭幾集中身穿古裝,拿著一把油紙傘跳舞。
  • 非遺體驗|巧藝手繪油紙傘,邂逅你的「丁香姑娘」
    在過去 油紙傘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傳統雨具 制傘也自然成為了一項傳統、普遍的手工業油紙傘不僅能擋雨遮陽,更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預祝金榜題名,代表多子、多福 平安吉祥、消災闢邪 傘骨為竹,有長壽且節節高升之意 傘開後形狀為圓形,意為美滿、平安、團圓
  • 我打江南走過,那油紙傘下的雨巷詩人已悄悄不見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的傘發展而來的,東漢蔡倫發明紙以後,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中式油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
  • 古風油紙傘展出,五彩斑斕襯託新年氛圍濃!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朝鮮、越南、泰國、日本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2018年12月28日,安徽淮北市民在觀賞油紙傘風情展。當日,安徽省淮北市一小區廣場色彩斑斕的油紙傘如花綻放,為新年的到來營造出濃濃的節日氛圍,吸引眾多市民前來感受傘韻之美。
  • 騰衝固東油紙傘:雨中舒展的畫卷
    供圖 薛丹【環球網綜合報導】大多數人對於油紙傘的認識還停留在戴望舒的《雨巷》所營造出的意境當中,文藝而又浪漫。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油紙傘除了遮雨功能外,也因為繁體字「傘」的字形內有四個「人」字,而被賦予「多子多孫」的含義。小小的一柄油紙傘卻承載了數代民間藝人對於傳統手工藝術難以割捨的情感。
  • 油紙傘 ♬
    ,縱使擋得住那綿綿的雨絲,也擋不住那綿綿的愁思,在詩人戴望舒的手中,就連這把普通的油紙傘,都為了經典。這便是江南的油紙傘,倘若沒有江南的雨,沒有那綽約多姿的油紙傘,我想,便不會有那纏綿千古、惹人斷腸的愛情故事。
  • 雨巷的油紙傘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縣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飽含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深深的中國情結。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是我國三大流派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鎮湖廣」導致大批江西移民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隨之帶來了紙傘製作工藝,此後油紙傘成了湘潭人謀生養家的好手段之一。
  • 古代的雨傘:油紙傘
    古時用的雨傘被稱為油紙傘,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使用紙或者布製作成的傘,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最早的傘是由魯班妹妹發明的,古時的油紙傘曾出口到亞洲的各個國家,經過改良,成為各個地方特色的油紙傘。油紙傘是傳統手工業代表之一,純手工製作,過程繁瑣,油紙傘的傘面用的是傳統棉紙,傘骨用的是蘭竹,刷上純天然桐油,傘柄和傘骨均保留原本的顏色,古樸的韻味,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革,在傘的製作工藝上和傘面的構圖上都有了創新,增加了樣式。
  • 《半城明媚半城雨》一部乾淨唯美的民國風
    劇中女主千尋(楊馥羽飾演)與男主蘇明眸(林世傑)本劇是有作家沈暮蟬的小說《妖怪們的妖怪店》改編拍攝成的《半城明媚半城雨》它的導演;蘇飛,本劇在2019年11月25日,在愛奇藝影視播出,是一部民國懸疑奇幻愛情劇。
  • 傘:最浪漫的發明 唐朝盛行油紙傘
    古籍上記載:「雲氏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意思是說,魯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而這就是傘。  傳說畢竟是傳說,已經難以考證。而有確切依據的是,據專家考證,「傘」(「傘」)是南北朝時期始造的新字。這是個象形字,其字本身包含了「傘」的全部要素。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飽含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深深的中國情結。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是我國三大流派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鎮湖廣」導致大批江西移民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隨之帶來了紙傘製作工藝,此後油紙傘成了湘潭人謀生養家的好手段之一。以前的油紙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尋常可見,石鼓鎮上很多人家世代以製作油紙傘為業,距今約有6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