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鹿港手工紙傘技藝 成美文化園推手繪紙傘

2020-12-21 華夏經緯網藝術

成美公堂大玩傳統製作技藝。成美文化園提供。

華夏經緯網10月3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許多人提到「油紙傘」就會聯想到客家文化。在臺灣彰化縣鹿港鎮有一位李健成師傅,製作小紙傘經驗超過半世紀,小到放在飲料杯上裝飾觀賞用的小紙傘、大到課程彩繪用的紙傘都難不倒他。位於彰化永靖鄉的成美文化園正在舉辦「冬藝季」,有感於傳統技藝逐漸凋零,園方特別舉辦親子手繪紙傘體驗,希望保留這項傳統技藝,讓來訪的旅客體驗DIY樂趣。

示範鹿港傳統紙傘工藝。成美文化園提供。

成美文化園佔地3.5公頃,為了保存文化資產成美公堂,找來多位臺灣著名古法建築師傅與工藝大師,讓這座百年古厝原貌再現,落成後他也要求成美文化園扮演文化傳承角色,園方為此舉辦各類傳統技藝展覽與研習活動。

冬藝季油紙傘裝置藝術,連知名部落客77都來踩點。成美文化園提供。

以小紙傘為例,全盛時期每天可以產出1000把,但在市場需求量萎縮及大量塑料製品取代下,也逐漸沒落。此次冬藝季的親子手繪紙傘,就是由鹿港有著53年制傘經驗的手工藝資深匠師李健成師傅所制;園方表示,這些小紙傘都需經過李健成師傅固定傘釘、黏傘骨、固定傘尾木料等9道工序才能製成。希望讓民眾透過體驗活動,認識並欣賞傳統技藝。(高楊)

相關焦點

  • 非遺「薇」觀察①丨看赫山明油紙傘 傳承與創新的融合
    而今,更要讓非遺「活」起來,傳承過去,連接未來。在本年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由赫山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策劃指導,紅網益陽站聯合赫山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非遺「薇」觀察》系列,請和紅網時刻記者雨薇一起走進益陽赫山的非遺故事。各式手工製成的明油紙傘。當地製作傘骨的手藝人正在手工鑽孔。
  • 「老人活路」即將消失的手工傳承油紙傘!
    1927年出生的鄭映海是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映海老人從8歲開始幫助家人製作油紙傘,至今依然固守著這一古老的傳統行業。因為手工製作油紙傘耗時長、價格低、勞動強度低,年輕人每天打工的收入遠高於此。只有幹不動農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閒著無事,做幾把來賣賣,現在兒孫都不大樂意接手。
  • 一把紙傘的前世今生
    2016年,壯族水竹紙傘製作技藝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張國慶也成為了這項技藝的州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認為,作為傳承人是他的光榮,也可以將壯族水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下去。水竹紙傘根植於壯族的農耕生活,傘面的印花圖案豐富,主要是傳統的花鳥、山水、人物等,其圖案清新典雅、古樸懷舊、精緻唯美、栩栩如生,與紙傘的質樸典雅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除此之外,制傘人還會用顏料在印好的圖案上加以著色,讓其色彩豐富,變得光彩奪目,繪畫技藝出色的藝人還會親手在傘面上繪出當地的一些人文文化和風景圖畫,傘面張開後形成圓形,寓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
  • 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活化石,非遺中國傳承400年
    愛看古裝劇,很多浪漫悽美的場景總會出現傘,古時遮雨遮陽都用得是油紙傘,油紙傘最早起源於我們國家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起油紙傘那就不得不提瀘州的油紙傘,這門幾百年歷史的老手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
  • 瓶窯鎮內尋古技,油紙傘下話江南
    隨著現代傘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油紙傘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但由於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獨特的製作技藝,油紙傘順利轉型成為藝術品。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油紙傘技藝已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製作一把油紙傘,需要號竹料、穿邊線、裱傘面、上繪花、刷桐油五大步驟。」在餘杭紙傘展示館,手工藝人向大學生們介紹,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就是說的紙傘製作工序的冗雜。
  • 潛心手工製作油紙傘40多年 分水油紙傘省級非遺傳承人許學明獲全省...
    「延續了2000年傳統手工技藝的油紙傘,寄託著人們對它的厚重情懷,用它來遮風擋雨是不少中國人的浪漫追求。但因其製作成本偏高,攜帶不便,如今正慢慢退出人們生活。」許學明告訴筆者。「從我記事起,我爺爺就將祖輩傳下來的製作油紙傘製作作為營生的唯一來源,一直傳承到現在,我是第六代傳人。繼承這門祖上的手藝,讓我深深地感知著,這六代人中的悲歡離合的深厚情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祖上傳下來的如此唯美的工匠文化能繼續流傳下。」許學明說。
  • 難忘油紙傘
    春節一過,已過花甲之年的胡海華每天又開始忙活,閒暇時他總要到村裡轉轉,他想從一些在鞋廠、製衣廠呆過的後生妹子裡物色人手,傳承制油紙傘的技藝。為讓傳統工藝發揚光大,第25代傳人胡海華所在的遂川縣黃坑鄉政府把在外經商的他請回老家,重拾工藝,專心紙傘。在遂川,有句民諺「大汾的妹子黃坑的傘,左安豬崽不用揀」耳熟能詳。
  • 科學網—瓶窯鎮內尋古技,油紙傘下話江南
    隨著現代傘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油紙傘不再是生活必需品,但由於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獨特的製作技藝,油紙傘順利轉型成為藝術品。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油紙傘技藝已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製作一把油紙傘,需要號竹料、穿邊線、裱傘面、上繪花、刷桐油五大步驟。」在餘杭紙傘展示館,手工藝人向大學生們介紹,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消算」,就是說紙傘製作工序的冗雜。
  • 高雄美濃油紙傘 半為遮雨半是「景」
    位於臺灣高雄縣的美濃小鎮,三面環山,客家風情濃厚,居民90%為客家人,是臺灣人心目中的「客家文化原鄉」。  美濃油紙傘製作精巧,傘面繪有中國書畫,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由於「紙」與「子」諧音,客家男孩16歲成年禮時,父母即贈與一對紙傘;傘形圓整,代表「萬事圓滿」,女兒出嫁時,娘家贈一對紙傘,希望女兒能婚姻美滿、多子多孫。於是,油紙傘就有了象徵吉祥的涵義。
  • 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成了新網紅
    當傳統文化遇上網際網路 油紙傘打開國內市場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成了新網紅□ 本報記者 王 洋在2018年前,富陽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聞士善製作的高端油紙傘一直處於牆內開花牆外紅的尷尬境地——外貿訂單不斷,國內消費者卻鮮有問津。
  • 杭州三個90後傳承紙傘老手藝 轟動巴黎家居展
    戴著老花鏡,劉有泉說起油紙傘則滔滔不絕。他一直堅持按照傳統做法:手工製作餘杭紙傘很講究,需要歷經70多道工序。出門尋覓優質毛竹,鋸成大小合規的竹筒,用定製的刮刀「刮青」,直至滑溜光淨,劈開做傘骨,而這只是準備工作。一根竹筒要被劈成50根左右的傘骨,老師傅再在傘骨上鋸槽、打眼、穿傘和倒骨等工序。經歷這麼一番折騰,傘骨才算完成。接下來,輪到糊傘師傅忙活了。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縣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飽含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深深的中國情結。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是我國三大流派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鎮湖廣」導致大批江西移民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隨之帶來了紙傘製作工藝,此後油紙傘成了湘潭人謀生養家的好手段之一。
  • 時間好物之油紙傘,入畫成詩驚豔了年華
    >一幀一畫更是美得妙不可言。圖源:遊戲廣告截圖傘的歷史很是悠久,而最早的傘則是由土木建築鼻祖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製作而成。隨著蔡倫發明紙,出現了在傘紙上刷一種帶乾性植物油——桐油,從而製作成可以防水的油紙傘。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近日,百年非遺張新發「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欄目組來到湘潭縣石鼓鎮,走進湖南非遺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周漢宇,聽他講述一根楠竹是如何通過手藝和匠心變成一把精緻的油紙傘的。周漢宇說,油紙傘的骨架要選用五年生楠竹製作,這樣的竹子不易被蟲咬壞,堅固耐用。他在後山挑選了一棵五年以上挺拔的楠竹後,去除竹子表面的青皮和結巴後,竹子被削成一段段傘骨架組件。
  • 清明時節雨紛紛 收藏紙傘遛回家
    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溼清眸。幽夢一簾收。」   相傳,唐時油紙傘已十分盛行,每當下雨時,長安各地隨處可見撐傘上街的居民。在唐代,還出現了用宣紙做傘面、書畫家在傘面寫字繪畫的書畫油紙傘。也是在這一時期,油紙傘傳播至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地區。日本過去曾將油紙傘稱為「唐傘」,如今日本仍有許多作坊在生產手工油紙傘,據說其工藝與唐代十分接近。
  • 江南悠韻油紙傘
    但受現代制傘業猛烈衝擊,加之製作全部為手工,繁瑣、低效,工藝已瀕臨失傳。在筆者家鄉遂川縣,在現代傘出現之前,油紙傘除遮陽擋雨外,還成為傳統婚禮不可或缺的物品。古時,出嫁當天,新娘剛出家門,就需要有個少女手持紅油傘遮擋,上轎可收起雨傘,下轎又及時打開,直到男方家室內才收起雨傘,撐傘以作闢邪。
  • 兩岸大學生體驗福州油紙傘製作技藝
    兩岸大學生體驗福州油紙傘製作技藝 2019-01-29 16: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一把小小油紙傘
  • 傳承|煙雨朦朧,油紙傘下的旖旎時光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白牆黑瓦青石板細雨小巷撐著油紙傘的姑娘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描繪出多少人夢中江南的美好江南的姑娘撐著油紙傘吳儂軟語的談話聲如江南煙雨一般纏綿多道工序從傘骨的選材到傘面的晾曬都極為嚴苛搭 骨 架用竹子搭出傘的框架為了保證傘面的弧度這些竹子的骨架都是採用純手工劈製做 傘 邊比較重要的是控制每一格的間距以保證傘面收下來必須是個圓形糊 傘
  • 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分水鎮的浪漫風景
    上世紀初,一代油紙傘製作大師、瀘州人許桐生,創立了「許桐生老傘鋪」字號,將油紙傘製作的技藝推向了巔峰。而分水油紙傘正是承襲並發展了許桐生大師的傳統技藝,不但繼續製作工藝考究的紅紙傘,並開發了手繪傘工藝,此時的分水油紙傘真正意義上從原本的遮陽遮雨的生活用品演變成為集工藝與文化於一體的生活藝術品。
  • 好一把詩意的油紙傘
    師傅帶徒弟,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示範,一次次地校正,10人,500把傘,在加班加點中趕製而成。沒有客戶,就走出村子找銷路!帶著油傘、領著師傅,他們輾轉至浙江、江蘇等地去推銷。「我們當『貨郎擔』,逢人就推銷,說盡好話。」可是,當年售價僅8元的油紙傘並沒得到太多人的青睞,不菲的食宿開支也迫使他改變思路,去尋求代銷點合作。山窮水盡時,柳暗花明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