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宮及身後的廢墟
楊雲
舊時洪江是個好地方,沅水和巫水在小城裡彭湃交匯,一些外鄉人憑著自己的靈敏判斷和嗅覺,紛紛飛離自己的巢穴,向洪江奔赴而來。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腳下沾染著來自異鄉的氣息,身上帶著不同的生活習俗,聚集在洪江古商城,讓古城煥發出蓬勃生機。會館,就是這些外鄉人聯絡同鄉感情、鄉友聚會議事之所。走在山城洪江的沅江路,順著一條弄子一拐,就踏進了財神巷。這裡有座當年洪江十大會館之一的寶慶會館。
寶慶會館又叫太平宮,是寶慶人於清雍正年間歷時12年修建而成。寶慶人即現在的邵陽人。他們順著竹筏漂進資江,上岸後在古老的官道上翻過雪峰山脈,操著堅硬濃鬱的梅山味腔調,成群結隊地落戶洪江。寶慶人做著靠手吃飯的行當,一技在手,闖蕩天下,素有「寶慶人的錘子」之說。他們善於手工,有木匠、瓦匠、泥水匠,也有篾匠、石匠和鐵匠;他們也善於做小本生意,在古城裡主要從事木材、南雜、綢布、百貨、織染。他們的身影,遍布洪江的七衝八巷九條街。
沿著寬而高的青石臺階往上走,一座雍容華貴、雕刻刀法細膩的太平宮石門坊就矗立於眼前。長條青石嵌成的大門框,正上方「太平宮」三個字凸顯有致,雕刻者給字巧妙地勾畫出羽翼,寓意輝煌騰達。字符兩旁鐫刻的雙龍戲珠栩栩如生,彰顯寶慶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石門坊用回形磚砌牆,石灰摻糯米粉刷牆面。寶慶人勇於拼搏,頭腦聰慧,他們用圖案雕刻表情達意,大門兩側嵌入的青石上,從左到右雕刻有「嶽母刺字」、「佘太君掛帥」、「郭子儀上壽」、「劉備躍馬過檀溪」、「八仙過海」等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及傳說,充分表現出寶慶人忠君、愛國、崇武的思想。整座太平宮門坊氣勢磅礴,氣度暢達,氣韻流蕩,如一座堅實牢固的屏峰,讓人一見,頓生敬意。
信步走進太平宮,兩扇厚實的木門布滿歲月的細紋與歷史的塵灰,沒有一兩個壯實漢子,不可能輕易關啟。石門坊內牆上,青磚裂開了一道深長的牆縫,牽牛花在斷牆縫裡,奮不顧身地牽出一地繁蕪的斑斕。牆磚浸染著苔蘚爬過後的綠痕,牆頂葦草葳蕤瘋長,只為探看外面的世界。太平宮內只剩正殿遺址,坍塌的瓦礫、殘磚成堆,小草擠破了頭,個個鼻青臉腫,還有的小草不屈地攀爬上了四周的殘垣斷壁。不知名的野花點綴在這一片綠色中,像淪落風塵的亂世女子。偌大的太平宮遺址中間已被清掃成一塊空地,上面擺放著盆栽的花卉,挨著斷牆還有用殘磚圍築的菜地。在這樣的空間上拉扯起幾根細鐵絲,女人的內衣、男人的長褲叉掛在上面肆無忌憚地隨風飄蕩。這些衣物的主人,住在廢墟旁邊的八十年代初修建的舊式宿舍樓裡,日子過得平靜安逸。
目光循著一堵磚牆邊殘敗懸空的一截石梯向上望,我被幾根黑粗的屋梁撞得生疼,她們在雜草叢生的亂石堆上艱難的意欲撐起骨感分明的身軀,仿佛一位垂死的殘疾老人,在近乎透明的藍天下,固執而又安詳。旁邊的牆頂上,一棵樹孤孤單單地向上生長。根,似乎在磚牆裡,磚,是一疊厚的舊式青磚,樹枝細細的支稜在天幕背景上,葉片稀疏,卻充滿力量。一隻燕子盤旋飛翔而來,清脆的鳥鳴滴落在樹杈上,順勢滑落到亂石堆的草葉間,無比溫情地撫慰著這滿目的滄桑。那一刻,我靜靜地佇立著抬頭仰望,雙眼被一種晶瑩的液體模糊。
寶慶會館臨水面街,在古城裡佔據著水、旱碼頭重要位置。會館內供奉著一尊關羽神像,丹鳳眼,臥蠶眉,棗紅臉,二尺長鬚,綠莽袍,偃月刀。這位叱吒三國武林的風雲人物,他想都沒想過,在他離世八百餘年後,住進了中華大地大大小小的廟宇,他的身旁香火繚繞,接受著匍匐身影的虔誠跪拜。寶慶人忠君、崇武,自然也把關羽請進太平宮正殿。很多來洪江的外鄉人都要先得在寶慶會館拜碼頭,祈福武財神關羽庇佑他們平安、發財。據史料記載:「會館內有正殿、偏殿和大戲臺,正殿有關公神像,像前立有一把全鐵鑄成的關公大刀,號稱108斤,每年元宵舞龍燈時,四個人抬著上街炫耀。」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時期,一群人將「破四舊」演變成砸文物、打人、抄家,古商城內,被拆毀的會館、廟宇、古院落、古建築不下百座,關公和他的大刀也不翼而飛。太平宮門坊上的字畫,多虧了好心人用石灰給糊住遮掩,才倖免於難。
當年如蒲公英一樣四處飄散的寶慶人,大多數還在從事著傳統手工業和各種小本生意。被保存下來的太平宮石門坊,在歲月的風中依舊屹立著,平靜而安詳。
楊雲,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洪江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編輯/向玉龍 編審/袁春華
新聞熱線:0745-7627199
投稿郵箱:hnhjqxw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