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宮位於嶗山仰口灣畔的上苑山,背山面海,始建於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是嶗山有史料可考最古老的道觀之一。據《膠澳志》記載:「太平宮,宋初敕建,乃華蓋真人劉若拙道場。」明代黃宗昌在《嶗山志》中寫道:「上苑,所謂太平宮者也。」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清朝順治十年都留下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
太平宮門外有兩棵古松,分列道路兩側,樹齡均在300年以上,是嶗山赤松中的「壽星」。古松旁邊有巨石,一石鐫有「疑似幻境」,另一石則鐫「雙石長松」。
太平宮整個建築呈「品」字形,由正殿和兩個偏殿組成。西偏殿一石似龍盤身入眠,被稱為「眠龍石」,石下有一井,名「龍涎」。東院鍾亭懸有八卦銅鐘,上鑄有「國泰民安」,據說這四個字分別代表「四時」和「八節」,四時為春、夏、秋、冬,八節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與「八卦」相對應,舊日宮中道士因不同的季節,分別在與八卦方位相對應的「八節」上敲擊,也是太平宮所獨有,這就是鐘聲一敲響遍上苑山的「上苑曉鍾」。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 1279年),金兵攻陷杭州後,南宋滅亡,南宋末代皇帝宋衛王趙的愛妃謝麗、謝安姊妹倆扮作漁女,乘船逃到嶗山,隱姓埋名在太平宮出家入道。而趙逃到廣東後,窮途末路,跳海自盡。南宋舊臣趙孟也來過嶗山,因為他是宋太祖趙匡胤後裔,便借遊覽嶗山,到太平宮看望謝麗、謝安姊妹倆,齊嘆喪國之哀,一灑惆悵淚水。
趙孟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嶗山留下了他的七絕《詠嶗頂》:「山海相依水連天,萬裡銀波雲如煙。揮毫繪成天然畫,筆到窮處難尋源。」另外,猶龍洞牆壁刻有他書寫的《道德經》第一章,並留有「大德十一年趙孟甫書」。元大德十一年為1307年,說明趙孟甫到嶗山的時間有可能是1307年。趙孟甫走了以後,謝麗、謝安銷聲匿跡,民間傳說這姊妹倆在嶗山度過餘生。
姜茂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