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明的不斷進步,智識的日漸開化,中國古代龐大繁雜的神靈祭祀體系和祭祀方式,在現代社會,已日漸衰微、消逝。提及古人崇拜、祭祀的門戶守護神,可能很多現代人,或不熟悉;或據書籍、網絡等通俗普及讀物或信息,只知道神荼、鬱壘、秦瓊、尉遲恭、鍾馗等。對其淵源流變,卻不甚清楚。對其他/她/它在歷史上曾出現過的門神,更不知曉。其實,在古代中國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門神」的形象,可謂多種多樣,除前述為人們所熟知者外,還有其他歷史人物、動物、宗教形象等,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人們的觀念和祈願。
一、最早的門神:神荼、鬱壘
考古發現表明:自原始社會時房屋建築出現之初起,人們就祭祀門戶。周代時,「門」與司命、中霤[liù]、行、厲合稱「五祀」,祭祀「門」的犧牲,有狗、雞、羊等。祭祀方式則是磔裂牲體,用其血塗抹門戶。
現有文獻記載表明,具有驅鬼、捉鬼神通的神荼、鬱壘二位神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門神。《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滄海中有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木,蜿蜒盤曲三千裡,其枝東北,是萬鬼出入的鬼門。門上有二神,名曰神荼、鬱壘,職掌萬鬼。用葦索(蘆葦編織的繩索)捉拿惡害之鬼,餵食老虎。黃帝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惡。這一觀念在考古發現的河南密縣漢墓墓門畫像,可得佐證。墓門畫像繪刻有神荼、鬱壘二神形象,相對而立,手中各執一虎。
先秦秦漢時,人們往往用具有神秘和超自然能力,能夠祛除作祟的厲鬼惡魔,因而又被稱為「仙木」的桃木,或雕刻,或繪畫神荼、鬱壘神像,或書寫二神名,製作成御鬼避邪之物,謂之「桃符」。每逢臘月除夕時,將「桃符」懸掛在門戶上,以驅鬼除害,保佑家人平安。《淮南子》、《荊楚歲時記》皆稱其為「門神」。
桃符的形式和製作工藝,也隨著時間發展而發生變化。最初的桃符,是由二塊長約7、8寸,寬1寸多的小桃木,然後,在上面繪刻神荼、鬱壘神像,或書寫其姓名。後來,桃符是用一塊長2、3尺,寬4、5寸的桃木板製成,上面畫有狻猊 (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 、白澤 (各代傳說中的神獸,會說人話,知萬物之事),下面寫「左神荼、右鬱壘」。
二、金雞、老虎也曾充當過門神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很多人雖以神荼、鬱壘為門神,但也有人在門戶上繪畫金雞、老虎,作為門神。
《荊楚歲時記》記載,因雞乃司晨之精靈,百鬼畏懼,故有人於歲旦(正月初一),在門戶上貼畫金雞圖像,以祛除鬼魅,護佑平安。這一禮俗,或許緣於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用雞(陽物的象徵,可闢邪)祭門的禮儀。
《風俗通義》則記載,作為百獸之王的老虎,在當時人們觀念中,也有吞噬鬼魅的神通,故人們在門上畫上老虎,以抵禦鬼魅的侵擾。有人認為,虎即是神荼的原型。商周時期的一些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器物上有「虎食人」的紋飾或造型,或為虎吞噬邪祟的象徵。
三、南北朝唐代佛教影響下門神形象的嬗變
大致於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於大江南北。佛教思想、觀念與對中國傳統的門神文化,交互影響。
漢、佛文化的相互滲透、融入,既對佛教教義有所發展,也豐富了漢地門神的形象和造型。北魏孝文帝既崇尚漢化,也尊崇佛教,故將二者有機融合起來。如佛教教義中,僅有天王、力士等護法神,而無「門神」;護法神皆在佛尊左右,不在他處。北魏孝文帝時期開鑿的諸多石窟,卻將天王、力士形象雕刻於洞口,顯然受漢族門神文化的影響,以天王、力士充作門神。
北魏時期繪刻於「寧懋石室」門側的一對武士門神,前置象徵佛國淨土的蓮花,也體現出漢、佛文化的融合和交互影響。
唐代,佛教造像形式上更趨於漢化。如河南登封的唐代藥叉(門神),造型豐富:香臺門上藥叉像手執花,庫門藥叉像手執如意袋、天德瓶,口瀉諸珍寶等。
四、唐代盛行的捉鬼門神——鍾馗
自唐代起,人們尊擅長捉鬼、噬鬼的鐘馗為門神。
關於鍾馗的身世,民間傳說中說法不一,有說他是唐玄宗時人,科舉考試失利,自殺身死;有說他是唐朝後期人,因被奸相盧杞陷害冤死;不同的傳說,都有比較相同的結果:鍾馗死後,託夢給皇帝,發誓掃除世間惡鬼。皇帝醒後,召畫工繪畫其圖像,張貼宮門,宣示天下,祛除邪惡。這些傳說在民間迅速傳播,鍾馗也迅速成為唐代以後,知名度甚高的門神形象。
以上頗具傳說色彩的說法,是否基本是史實呢?學者多以為,上述只是傳說,鍾馗或起源於古代的驅疫逐鬼的大儺禮。舉行大儺禮時,總要揮舞大椎(錘), 作為打擊、驅逐惡鬼的利器。於是,椎就具有闢邪的神通。椎若緩讀,則為「終/鍾葵」。為驅鬼闢邪,自魏晉至隋唐,常有人以「終/鍾葵」為名,如北魏有楊鍾葵,隋有段鍾葵。「葵」後寫作「馗」。傳到後來,就有「鍾葵捉鬼」故事的編造與流傳了。
五、宋元明時期武將門神的盛行
在古代中國,武將,尤其是勇冠三軍的勇猛武將充當的門神,雖出現時間較晚,卻是最為社會大眾熟知,且人物眾多的一種門神類型。
以武士作為門神,大概開始於漢代。《漢書·景十三王傳》記載,廣川王國王宮殿門上,繪畫有古代的勇士成慶的畫像。
大致自唐末起,人們觀念中的神荼、鬱壘的形象,慢慢地發生變化。二神逐漸由先秦時期的面目猙獰、執鬼食虎的神怪形象,演變為披甲執鉞的武士形象。
北宋,武將形象的門神,在今河南開封一帶盛行。北宋袁褧記載,汴中「門神多蕃樣,戴虎頭盔」。
靖康之變,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滅亡。故有人認為,門神「蕃樣」,實系胡人(女真)滅亡北宋的先兆。
武將門神中,最為後世熟知,在民間影響最大的,則是唐初開國名將秦瓊(字叔寶)、尉遲恭(字敬德)。在唐代小說變文及宋元話本小說中,都記載唐太宗患惡疾,夜夢惡鬼入宮作祟。猛將秦瓊、尉遲恭請求夜晚身著戎裝,手執兵器,守衛宮門。其夜,太宗果然未作噩夢。太宗遂命畫工圖畫二將戎裝形象,懸於宮門兩側,邪祟全消。這一故事,經吳承恩採擇,寫入《西遊記》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而為更多人,尤其是民間普羅大眾所熟知。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明顯系虛構傳說的故事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如唐太宗、秦瓊、尉遲恭雖系唐初人,但繪畫秦瓊、尉遲恭畫像,作為門神的風俗,卻是出現在唐末以後。同樣,這一風俗雖出現較晚,但秦瓊、尉遲恭畫像作為門神的風俗,在明清乃至近代中國,卻盛行不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瓊、尉遲恭是繼神荼、鬱壘、鍾馗等捉鬼門神之後,在社會大眾觀念中,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武將門神形象,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門神」。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變化,秦瓊、尉遲恭的門神畫形象、配置也不斷的發生變化。較早的畫像中,二將眉毛濃黑,雙眼帶有濃濃的殺氣,手持鞭鐧,雙腿分開,相貌兇悍。後來,二將的相貌逐漸變得溫和可親,人物造型也日漸豐富。二將手中所執兵器,也隨不同時代人們的喜好而改變。有的二將均手執金瓜,有的秦瓊手握長鉞,尉遲恭手持長斧;有的秦瓊雙手持鐧,尉遲恭雙手握鞭;……二將服飾,或披戴盔甲,或穿戴朝服;二將姿勢,也有不同,或站,或坐,或騎馬,或行走。不一而足。
明清時期,由於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許多地方的民眾,還將歷史上出現的一些英雄猛將,視為門神加以祭拜。如河南一帶的民眾,多以三國蜀漢名將趙雲、馬超為門神;陝西一帶的民眾,則以戰國人物孫臏、龐涓,北宋將領孟良、焦贊等為門神;其他地區的民眾,還有尊韓信、關羽、張飛、趙公明、楊延昭、穆桂英、嶽飛等或真實,或虛構的勇猛名將為門神的風俗。
六、明清時期門神形象的豐富多彩
明清時期,門神造型較於之前更豐富多彩,樣式繁多。除上述基於英雄崇拜,而流行將歷史上的著名將軍、英雄作為門神外,在民間,基於祈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需求,出現了進寶守財的文官門神、家庭和睦的「和合二仙」門神;基於望子成龍的心理願景,出現了「連生貴子」、「送子娘娘」、「五子登科」、「帶子隨朝」等門神;表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以關羽、秦瓊、尉遲恭等為代表的門神,被後人稱為「武門神」,一般貼在大門上,以抵禦邪魔的入侵;身著朝服的清官或神仙等門神,被稱為「文門神」,通常貼在室內各個房間的門上,護佑家庭幸福平安。
文史君說
在古代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門神的形象,也多次發生變化。這一變化,既體現在時代差異上,如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多以傳說中的神靈神荼、鬱壘為門神;南北朝唐代,由於佛教的盛行,漢佛文化的交融,佛教中的護法神天王、力士等形象,也被置於門側,充當門神形象;唐宋明清時,很多人以鍾馗為門神;大致自元明時起,很多人開始以唐初勇武名將秦瓊、尉遲恭為門神。明清時期,門神形象類型繁多,蘊含了祛除邪祟、招財進寶、家庭幸福、子孫發達等多重寓意。這一變化,也體現在空間地域差異性上,如同一時期不同地域,人們祭拜的門神,或為神靈性的神荼、鬱壘、鍾馗,或為韓信、秦瓊、尉遲恭、嶽飛等勇猛名將,反映了古代中國不同時代、不同區域文化的差異、融合和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2.(南朝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 王子今:《門祭與門神崇拜》,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