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受至味,
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趙樸初《吃茶去》
唐朝趙州禪師「吃茶去」的禪宗公案歷千古而彌新,直到趙樸初先生筆下依然生氣充盈。茶,這一平常日用之物,卻能打開通往禪定之門。品茶即是參禪。
大明仙境,禪意氤氳。大明山茶,便孕育在這片禪境之中。沿著大明山東側的山麓,自西燕到明亮,一畝畝茶園整齊錯落。萬古茶園,便如一朵馨香素雅的白茶花,盛開在上林的山澤水畔。
萬古茶園所屬的大明山農場,是「廣西烏龍茶之鄉」、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四星級)。萬古花園所在的上林縣,被譽為中國西南部較適宜產茶的地區之一。
這裡,氣候和水熱資源得天獨厚,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特別適宜茶樹的生長,有眾多野生茶樹群落分布在大明山上。千萬年來,野生茶樹不聞不問,像一位世外高人,沐浴著大明山的陽光雨露,汲取著大自然的日月精華,默默長成一株株參天大樹,直到被茶人發現,才有了上林獨有的品種——安塘大葉茶。
安塘大葉茶,是廣西珍稀的原產地品種,栽培歷史悠久,其富含胺基酸、茶多酚,適宜製作紅茶與黑茶。安塘,是上林西燕鎮的一個村莊,在仙茗山下。仙茗山位於大明山山脈北段,海拔 1227 米,舊稱「都茗山」。都茗山以茶得名,有「茶山」之稱,宋朝就以產茶而聞名。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都茗山,在縣西六十裡。其山出茶,土人食之,因呼為都茗山。」上林人在山上種茶、採茶,喝的也是山上出產的茶。從宋朝到清朝,仙茗山一直都是上林知名的茶葉產地,在歷朝志書中多有記載,這也印證了上林產茶歷史的久遠。山上的一株安塘古茶樹已逾百年,枝繁葉茂,樹幹需要兩人才能合抱。
到了 1956 年,廣西農墾局於安塘成立大明山茶場(現已改名為「大明山農場」),之後,又陸續在西燕、大豐、明亮、白圩等鄉鎮成立 7個分場,萬古茶園就是其中之一。經過 60 多年的發展,這裡出產的「大明山」牌茶葉已經成為中國名牌農產品和廣西名牌產品,產品覆蓋六大茶類 50 多個品種。
從古代一路走來的大明山茶,煥發出新的生機。
覆著稻草的茶園大門,形式古樸。園中房舍,白牆青瓦,點染出素淨的色調。古色古香的茶韻長廊,烘託了茶園的清雅。幾汪清池如同一串美玉,平鋪在茶園邊上。湖畔,幾棟木屋別墅掩映在數叢竹林下,好一處靜謐陰涼之所。
漫步在萬古茶園,一切顯得那麼清淡平和,又別致優雅。當然,最能體味這份靈動禪意的,要數那漫山遍野的茶林了。
走入茶山,視野毫無遮攔。映入眼帘的是一張 600 多畝的「綠色地毯」,平曠無垠。一壟壟茶樹整整齊齊,逐次分列,層層伸向遠方,極富優美的韻律感,使人一見便神清氣爽,仿佛所有的思慮都隨之漸行漸遠。
踏著鬆軟的泥土,穿行在成排的茶樹間,手心輕觸茶芽,撫摩那一絲久違的綠意,柔嫩清涼。閉上雙眼,感受遠方吹來的山風越過叢叢茶樹輕拂臉龐,直到髮絲、眉梢和衣袖都沾上了茶香。
沿著茶園小徑曲折前行,四野空曠,只聽見茶葉下昆蟲的低鳴。偶爾,還會遇見一位美麗的茶娘。春天是採茶最好的季節。茶娘們挎著竹籃,穿梭在茶叢中,素手採摘春茶。她們的身影仿佛是這片綠海中的朵朵浪花。到了秋天,茶花盛開,園中則是另一番景象。一片片白色的花瓣,一絲絲嬌黃的花蕊,把茶園點綴得如同雪後般素雅秀淨。
在廣闊的茶園中挺立著一個大茶壺,它被稱為「萬古茶壺」,有 6.8米高、8 米寬的直徑的壺身,2 米長的壺把,3.8 米長的壺嘴,旁邊還放著一個直徑 3 米的茶碗。偌大一個茶壺,恐怕只有大明山上的神仙才能拿來泡茶吧!
挑水砍柴,無非妙道。做茶又何嘗不然?
按照製作技藝和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現代茶葉通常可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黑茶、黃茶、花茶六大茶類。其中,綠茶是六大茶類中產量最大的類別,其工序主要包括殺青、揉捻、乾燥三個步驟。在萬古茶園的展示館中,我們可以觀摩綠茶製作的全過程。
制茶師傅雙手嫻熟地翻動高溫熱鍋中的新鮮茶葉。茶葉不斷被拋上半空,又紛紛揚揚地抖落,頓時一股溫潤的青草氣息瀰漫在空氣中。殺青之後的茶葉顏色變深,葉子捲曲,先散放在篾盤中攤涼,再像溼麵粉一樣被揉捻翻捲成一團,最後下鍋炒幹水分,歷經數小時,直到條索緊結,茶香四溢為止。整個過程如庖丁解牛般行雲流水,了無滯礙。這份匠心大概也與禪境相通吧!有興趣者大可去園中親自採茶,在制茶師傅的指導下體驗一番制茶的真趣。
自古良工出好茶。萬古茶園擁有福雲六號、金萱、金牡丹、龍井43 等國家級優良茶樹品種,主要製作有「大明山」牌碧玉劍、白毫雪芽、銀針、銀螺等烘青綠茶,富硒紅茶、福六紅芽、紅毛峰、金萱紅、金萱功夫紅等紅茶,黃金龍等烏龍茶及茉莉花茶。
從來佳茗似佳人。
佳人宜賞,佳茗須品。與平常喝水鯨吞牛飲不同,有了好茶葉,還需一番泡飲的好功夫,才不致暴殄天物。西方人喝茶的歷史不長,卻能形成精緻的下午茶。東方人與茶葉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其茶藝之精巧與茶道之風韻更是此外之人所不能及。
置身萬古茶亭,明山在望,飛鳥往還,天地為我之茶室。沐浴齋戒,焚一炷清香,洗滌一切妄念。輕推茶匙,灑落茶葉紛紛揚揚;微抬壺口,澆潤茶器清光一片。聽壺內山泉湧動,聲聲欲鳴;看杯中新葉披拂,雲捲雲舒。茶湯透亮,映照滿園綠意;山風清爽,搖蕩十裡茶香。絲絲甘甜滑入雙唇,在舌尖縈繞良久;縷縷幽香浸潤肺腑,於心田迴環往復。在古雅的琴韻中,捧茗微笑,靜待花開,不亦賞心悅目之禪境麼?
中國茶道源遠流長,其奠基者當推陸羽。他以一部《茶經》將「茶」從尋常日用之物升華為一種生活的藝術、精神的象徵。茶道,不僅在於飲茶可「蕩昏寐」的生理作用,更在於通過「品茶」的過程,鑑賞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獲得美的心靈感受,完善「精行儉德」的精神修養,達到更高層次的人生意境。
「滋飯疏①之精素,攻肉食之羶膩。」
自古以來,中國人不但用茶葉製作飲品,還用茶葉來製作「茶膳」。唐朝詩人顧況在《茶賦》中就介紹了茶葉入菜有提味去膩的功效。「茶膳」因之成為中國傳統美食中的一道珍品。得益於上林這個「世界長壽鄉」孕育的食材,萬古茶園的養生「茶膳」富有多樣的長壽因子,別具一番風味。
在廣西很多地方,餐前喝湯必不可少。湯可以滋潤腸胃,提升食慾。一道綠茶魚丸湯或毛尖龍鳳丸,透著茶葉的清新、肉味的鮮美,聞之便讓人食慾大增。
把葉嫩清香、口感柔滑的綠茶加入菜餚中,味道更加甜潤、鮮美。生煎茶香蝦,爽脆可口,散發著綠茶的幽香,讓人不忍停箸。茶葉牛肉,葷素相融,清新淡雅,渾然不覺肉味。茶葉豆腐,將茶葉天然的顏色和豆腐滑嫩的質感完美地結合,嬌翠欲滴。
茶膳可口而養生。來上林旅行,「萬古茶膳」不可錯過。
茶,可謂萬古茶園的靈魂。在園中,流連著茶景,沐浴著茶香,品咂著茶味,人與茶仿佛融為一體,充盈著茶的氣息,走入了禪的境界。
萬古茶園位於上林縣明亮鎮萬古村,距離縣城約 15千米。
從縣城往南,經明澄大道、488 縣道,至明亮鎮萬古村附近按路牌指示進入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