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火車,你會想到什麼?是抗日神劇中違反物理學的騎單車飛上火車的場景?
還是動畫片《託馬斯和他的朋友們》中那個掛著假笑臉的小火車呢?
又或者是兒時坐在電視前看得津津有味的《鐵膽火車俠》呢?
真實世界中的故事也許並不如影視作品精彩,但用一部電影的時間來逛逛這個博物館,絕對能夠讓你更明白「火車」究竟代表著什麼。
昆明北站曾是昆明最早的車站之一,雲南第一條鐵路的線路圖中,就已經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到了如今,它早已停止使用,但一次搬遷讓它成為了雲南省鐵路博物館。它於2004年正式開館,主要展示昆明鐵路發展歷史,特別是米軌鐵路文物。
博物館建築面積7963平方米,收藏或展示文物、文獻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10件、三級文物123件。
博物館濃縮了雲南鐵路百年風雨歷程,因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鐵路和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雲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櫥窗中的博物館
離博物館還有數十米,便可以遠遠地看到這棟氣派的建築,顯眼的黃色牆面,房簷頂部掛著的巨鍾,二樓窗戶上的窗扇……無一不在訴說著它優雅的法式風情。
觀展需要購買一張十元的門票,過了檢票口便看到一張超大的牆繪式線路圖,那上面繪製的正是雲南鐵軌路線圖。
沿著地板上所貼的標識圖向前走,便開啟了探索之旅。
博物館分為南北兩館,兩館各有三層,其中的一樓主要用於展示真正的火車車廂,二樓及三樓用於展示歷史文物。
第一站來到了博物館的南館二樓的展廳,其中展覽的主題為雲南的交通發展——由曾經的馬幫運輸,到水路運輸,再到鐵路運輸……雲南的交通發展之路崎嶇坎坷,其背後掩蓋了無數的艱辛。
展廳中的文物也多是交通發展中所用到的物品,比如茶馬古道上的馬幫背簍、水路運輸中用到的經緯儀等等。
出了展廳便看到左手邊的門牌上寫著「臨時展廳」,但不湊巧的是,近期沒有開放。
沿著樓梯走到三樓,便看到了一個隧道樣式的走廊。兩邊的牆壁上貼了很多關於雲南鐵路發展的歷程。
這個走廊中段展覽的是各種不同型號的鐵軌,這些鐵軌不僅外形不同,連建造的國家也不同。其中最多的便是中國製造,法國製造的也有很多。
越過隧道,眼前出現了一座名為「人字橋」的橋梁模型。旁邊牆上掛滿了文字資料,其中詳細描寫了當年修建滇越鐵路時的艱苦心酸,令人聞之傷心。
走上連接南北兩館的橋梁,向下一看,便能看到三列車廂整齊地排列在一樓展廳,不禁對接下來的探館之旅更加期待了!
鐵軌上的雲南
北館三樓中陳列著的展品,均與雲南最著名的兩條鐵路相關,其中一條便是赫赫有名的滇越鐵路。
在雲南,一切和鐵路沾邊的話題,最終都離不開滇越鐵路。
滇越鐵路是一條米軌鐵路,作為雲南第一條鐵路,它可以直通國外。因此,它也是當時的雲南與外界交流、學習和發展的重要途徑。
滇越鐵路是由法國人出資建設,雖然他們的出發點並不是什麼好事,但其事後對於雲南發展所發揮的作用卻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這條全長859公裡的鐵路修得並不輕鬆。勞工們背起幾十公斤的鐵鏈,一口氣吸進去,便要撐著走完三十公裡山路。
如此殘忍的情景日復一日地上演著,直到7年後——1910年4月1日,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滇越鐵路,正式竣工通車了!
滇越鐵路結束了雲南「馬背駝人」的歷史,為雲南歷史翻開了閃亮的新篇章。
它成了促進雲南區域經濟發展的運輸大動脈,同時,它也促進了醫療衛生等事業的發展,大大加快了雲南文化的發展速度。
但這條鐵路卻始終處於外國人的掌控之中,先是法國,後是日本。直到1946年的《中法新約》籤訂,才使得滇越鐵路再次回到了國家的懷抱。
咱們家的火車
前文提到了雲南有著兩條對於近代發展意義巨大的鐵路,其中一條是滇越鐵路,另外一條則是個碧鐵路。
個碧鐵路也叫做個碧臨屏鐵路,指的是從個舊出發,經過碧色寨、臨安(今建水)以及石屏的一條鐵路,而建造它的公司則叫做個碧臨屏鐵路公司。
在展館中能夠輕易找到個碧鐵路當年所途徑的站臺模型。
當年的滇越鐵路通車以後,國人才明白鐵路交通的便利之處,於是便籌資建設了這條個碧鐵路,所以個碧鐵路才是雲南第一條真正屬於國人的鐵路。
從開工到通線共用時21年。這是一條寸軌鐵路,既軌距只有60公分的鐵路,1915年開始建造,1936年全線建成。
它是全中國最小最慢的火車,但同時它也是收益最高的火車。這種複雜的矛盾一直持續到了1970年,它被改成了一條米軌。
歷史將被銘記
逛完了樓上的展廳,不如到一樓去看看吧,哪裡可是有著貨真價實的火車哦。
一樓中展出的全都是真實的火車車廂,而且這些火車全都是國家級文物,其中的一部分更是一級文物。
看著眼前的一列列充滿年代感的車廂,耳邊仿佛響起了火車呼嘯而過的音爆聲——車廂被塞得滿滿當當,裡面有支援前線的戰士;有供糧供暖的物資;有一張又一張滿懷期待的臉……
行走在一節節火車車廂當中,心中的敬畏不禁提升了一個檔次——這麼多年,中國從沒有停止過前進的腳步,正是因為無數的中國人站起來了,所以中國也就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