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關係受損,你可能想去修復,也可能想要逃開。
雖然表現曠達的流行說法是:到了這把年紀,不想再遷就迎合誰了,散就散了吧!但曾經那麼美好的一段經歷結束,心裡還是會疼。
想要修復的關係,必然是值得你珍視的關係。善於修復關係的人,可能活得更為勇敢、真實、自在。而健康的關係其實是需要隨時修復的。
----------------------------------------
內心強大的人,更能主動和解
和朋友、愛人之間出現矛盾,關係出現裂縫的時候,我們都希望關係能夠立刻修復完好。但是,第一個浮現的問題可能就是:誰來修復?我們都希望這個人是對方,而不是自己。
關係受傷,往往由事件引起,通常是雙方之間發生了一件或幾件事。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事件當中「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所以我們可能會認為最佳的關係修複方案「當然是他/她能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懇切地道歉、真正改正錯誤,並做出讓我滿意的補償,我就可以高姿態地接受」。
可惜,事實很少像我們期待的那樣發生。如果兩個人都這樣想,那誰會成為那個扭轉局面的人?那就只能冷戰下去、老死不相往來?
「我對你錯」不一定是事實,但堅守「我對你錯」的信念卻一定會妨礙關係的修復。
為什麼會那麼不能接受「我」有錯?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常常會覺得批評自己做的事就是批評自己——你說我做錯了,就是覺得我是不稱職的、不好的、不值得愛的……這是不能接受的——把事件、行為和自我(自我形象、自我身份)等同起來,而這恰恰是人們最常見的認知偏差。
「我對你錯」的背後,往往還隱藏著關係的對峙。我們常常會認為,主動修復就是低頭認錯,是弱者的表現。而不少人想的是:我要做強者,不要當弱者、被欺負。
有調查顯示,女性比男性更擅長修復關係。原因之一是,男權社會中成長的男性,覺得自己得做「強者」,這種自我認知讓他認為自己應該始終佔據上風、支配地位,即便是自己犯錯也無法讓自己屈尊道歉,或者主動修復關係,而當慣「弱者」的女性較少這種障礙。但隨著社會發展,參與社會的女性越來越多地受男性社會潛規則的影響,在關係修複方面變得越來越被動。
可惜,這只是另一種認知偏差。
誰才是真正的強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什麼人容易將主動修復關係曲解成「我是錯的、我是弱者」?正是那些自我價值感不足、時刻需要被認可是「對的、強者」的人。而一個擁有足夠自戀和自我價值感的人,也就是內心足夠強大的人——不會有這些擔心,他/她可以比較客觀地看待發生的一切,更有可能主動和解。
就像《道德經》說:大者宜為下。
健康的關係,需要隨時進行修復
阻礙我們邁出和解、修復關係步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害怕看到對方的「臭臉」,聽到對方的「冷語」。但是,我們很少注意到,我們自己當時可能也處於「防衛」狀態——如果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沒有處理和消化好,就會通過語氣、音調、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傳達出來,讓你不自覺地變得很有攻擊性。
所以,我們會發現,明明是想談話和解,可是不知不覺就開始爭執、辯解,根本沒有辦法理性表達,或無法聆聽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有時候,爭執越來越激烈,除了臉色難看,一些嘲諷、傲慢、指責甚至惡毒的話也會忍不住往外蹦。而指責和攻擊的話語如同火上澆油,只會讓對方增強防禦,選擇對抗、隱性攻擊,或築起圍牆、陷入沉默。很多夫妻,就是因為不懂得怎樣在這種壓力情境下溝通,選擇了迴避。
麻煩的是,關係的傷口如果沒有得到修復,就會不斷地用刺痛的方式提醒你。尤其是那些令你感到深深受傷的事,會在關係中形成暗礁,不知何時就會觸礁;未被處理的負面情緒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將你引爆;每一個傷口都會產生毒素,日積月累,遲早會令關係中毒身亡。
而那些善於修復關係的人則不同,他們懂得健康的關係,需要隨時進行修復。他們會關注和直面關係中出現或隱藏的問題,或者把平時的小矛盾當作修復關係的練習場、鍛鍊修復能力,而絕對不會「諱疾忌醫」。
分享內心柔軟感受
當關係受傷,往往雙方都會覺得受傷,會產生情緒——比如委屈、憤怒、悲傷等。這些情緒往往被視為傷害彼此和關係的負面情緒,要麼被壓制、要麼是具有攻擊性地表達。而擁有修復關係的能力,就意味著能夠平和地表達和聆聽情緒。
善於修復關係的人,是了解自己的情緒、能夠掌控自己情緒的人。通常,我們知道自己有情緒,甚至任其撒野、攪亂我們的頭腦、控制我們的生活,跟隨它去指責別人,卻很少真正去理解自己的情緒:為什麼它會出現?是否觸及了傷心往事?這其實也是理解自己的過程。
情緒的表達和分享,不是「情緒的發洩」,也不是「情緒化地表達」,而是把這些自己真實的內心聲音、甚至脆弱的部分呈現給對方。這往往是非常動人的時刻。
通常,這個時候對方也會停止指責和攻擊,能夠真正聽到你的心聲。我們也需要放下之前頭腦中有過的評判、去聆聽對方,他/她的言行背後的感受是什麼。
內心情緒感受的分享,未必能直接化解矛盾,但這種內心柔軟的敞開,就像為關係包裹了一層溫暖、柔軟的保護層,能讓雙方更了解彼此,不再對立和互相傷害。
有時候,人們會在此重新相遇,那些曾經引發衝突的事情也變得不重要了。如果需要談論那件事,雙方也比較理性,也可以與內心的愛有聯結了。
從「我」到「我們」
關係的受傷往往是由事件引起的,那修復關係的時候,我們要不要談論事件中的對錯呢?
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據說有位禪師在一對夫妻來向他控訴對方的時候,他所做的就是分別對他們說「你說得對」。徒弟疑惑,師父你這不是說謊嗎?禪師告訴徒弟,從他們各自的角度來看,他們說得都是對的。
發生一件事,不同的人轉述的時候,可能是非常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所受的教育、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世界觀也會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會通過下意識篩選消化信息來描述事件。讓關係受傷的事件也是如此,雙方在事件中關注的重點往往不一樣。這也是導致討論對錯的困難。
每個成年人都不是單純的透明玻璃,我們對事件的看法都是經過我們的「有色眼鏡」而得出的假設,而不是真正的真相——世界本來的模樣。
善於修復關係的人懂得,爭論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對我們關係修復有意義的是:對於「到底發生了什麼」。從確定轉向好奇,去了解對方眼中的故事,也把你眼中的故事告訴給對方。對於對方的故事,你不一定要贊同,卻可以了解和接納。如果雙方都了解了對方眼中的故事,就得到一個共同的新故事——我們的故事。
當我們從狹隘的「我的故事」中走出,「我們的故事」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愛,是修復關係的動力
修復關係需要智慧,但修復關係最重要的能力卻是——愛。正是因為愛,因為珍惜這關係,我們才願意作出種種努力去修復它。
有人不願意主動修復關係,是覺得這意味著要承認在事件中是「我錯你對」,覺得這意味著向對方道歉,這是他們萬萬不願意的,特別是在自己感覺受到對方傷害的時候。其實,主動修復「關係」,並不意味著放棄原則地承認「事情」錯全在自己,而贊同對方。
有時候,的確是對方做錯了事情,但這份關係對你真的很重要,主動發起和解仍然是值得的。就像甘地說的,「在壓迫者面前下跪是一種怯懦」。我們可以尋求和解、修復關係,同時並不扭曲真相、卑躬屈膝,也不縱容「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的行為。
曼德拉是公認的具有修復關係能力的人。南非在消除種族隔離之後,在曼德拉組織下,成立了「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做的主要事情是:全面調查之前30多年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讓受害者講出真相,恢復他們的尊嚴,並研究補償;對於有過嚴重侵犯人權行為但說出全部真相的嫌犯,予以大赦。曼德拉還主動做了很多修復關係的事情,包括說服白人橄欖球隊隊長在世界盃上打造一支黑人白人共同支持的橄欖球隊等。結局是,多年累積的關係傷口慢慢被修復,而真相也沒有被掩埋。
曼德拉的修復努力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和解、修復關係的意圖。這是一種積極的姿態,就好像在說:「我們的關係很重要,我重視這份關係,所以我願意放下一切恩怨,與你對話、和解。」
朋友、愛人的關係修復也是如此,往往一個擁抱比千言萬語有效,因為這是愛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