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擱淺的關係 是講述我們共同的故事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一段關係受損,你可能想去修復,也可能想要逃開。

    雖然表現曠達的流行說法是:到了這把年紀,不想再遷就迎合誰了,散就散了吧!但曾經那麼美好的一段經歷結束,心裡還是會疼。

    想要修復的關係,必然是值得你珍視的關係。善於修復關係的人,可能活得更為勇敢、真實、自在。而健康的關係其實是需要隨時修復的。

----------------------------------------

    內心強大的人,更能主動和解

    和朋友、愛人之間出現矛盾,關係出現裂縫的時候,我們都希望關係能夠立刻修復完好。但是,第一個浮現的問題可能就是:誰來修復?我們都希望這個人是對方,而不是自己。

    關係受傷,往往由事件引起,通常是雙方之間發生了一件或幾件事。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事件當中「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所以我們可能會認為最佳的關係修複方案「當然是他/她能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懇切地道歉、真正改正錯誤,並做出讓我滿意的補償,我就可以高姿態地接受」。

    可惜,事實很少像我們期待的那樣發生。如果兩個人都這樣想,那誰會成為那個扭轉局面的人?那就只能冷戰下去、老死不相往來?

    「我對你錯」不一定是事實,但堅守「我對你錯」的信念卻一定會妨礙關係的修復。

    為什麼會那麼不能接受「我」有錯?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常常會覺得批評自己做的事就是批評自己——你說我做錯了,就是覺得我是不稱職的、不好的、不值得愛的……這是不能接受的——把事件、行為和自我(自我形象、自我身份)等同起來,而這恰恰是人們最常見的認知偏差。

    「我對你錯」的背後,往往還隱藏著關係的對峙。我們常常會認為,主動修復就是低頭認錯,是弱者的表現。而不少人想的是:我要做強者,不要當弱者、被欺負。

    有調查顯示,女性比男性更擅長修復關係。原因之一是,男權社會中成長的男性,覺得自己得做「強者」,這種自我認知讓他認為自己應該始終佔據上風、支配地位,即便是自己犯錯也無法讓自己屈尊道歉,或者主動修復關係,而當慣「弱者」的女性較少這種障礙。但隨著社會發展,參與社會的女性越來越多地受男性社會潛規則的影響,在關係修複方面變得越來越被動。

    可惜,這只是另一種認知偏差。

    誰才是真正的強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什麼人容易將主動修復關係曲解成「我是錯的、我是弱者」?正是那些自我價值感不足、時刻需要被認可是「對的、強者」的人。而一個擁有足夠自戀和自我價值感的人,也就是內心足夠強大的人——不會有這些擔心,他/她可以比較客觀地看待發生的一切,更有可能主動和解。

    就像《道德經》說:大者宜為下。

    健康的關係,需要隨時進行修復

    阻礙我們邁出和解、修復關係步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害怕看到對方的「臭臉」,聽到對方的「冷語」。但是,我們很少注意到,我們自己當時可能也處於「防衛」狀態——如果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沒有處理和消化好,就會通過語氣、音調、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傳達出來,讓你不自覺地變得很有攻擊性。

    所以,我們會發現,明明是想談話和解,可是不知不覺就開始爭執、辯解,根本沒有辦法理性表達,或無法聆聽對方真正想表達的。有時候,爭執越來越激烈,除了臉色難看,一些嘲諷、傲慢、指責甚至惡毒的話也會忍不住往外蹦。而指責和攻擊的話語如同火上澆油,只會讓對方增強防禦,選擇對抗、隱性攻擊,或築起圍牆、陷入沉默。很多夫妻,就是因為不懂得怎樣在這種壓力情境下溝通,選擇了迴避。

    麻煩的是,關係的傷口如果沒有得到修復,就會不斷地用刺痛的方式提醒你。尤其是那些令你感到深深受傷的事,會在關係中形成暗礁,不知何時就會觸礁;未被處理的負面情緒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將你引爆;每一個傷口都會產生毒素,日積月累,遲早會令關係中毒身亡。

    而那些善於修復關係的人則不同,他們懂得健康的關係,需要隨時進行修復。他們會關注和直面關係中出現或隱藏的問題,或者把平時的小矛盾當作修復關係的練習場、鍛鍊修復能力,而絕對不會「諱疾忌醫」。

    分享內心柔軟感受

    當關係受傷,往往雙方都會覺得受傷,會產生情緒——比如委屈、憤怒、悲傷等。這些情緒往往被視為傷害彼此和關係的負面情緒,要麼被壓制、要麼是具有攻擊性地表達。而擁有修復關係的能力,就意味著能夠平和地表達和聆聽情緒。

    善於修復關係的人,是了解自己的情緒、能夠掌控自己情緒的人。通常,我們知道自己有情緒,甚至任其撒野、攪亂我們的頭腦、控制我們的生活,跟隨它去指責別人,卻很少真正去理解自己的情緒:為什麼它會出現?是否觸及了傷心往事?這其實也是理解自己的過程。

    情緒的表達和分享,不是「情緒的發洩」,也不是「情緒化地表達」,而是把這些自己真實的內心聲音、甚至脆弱的部分呈現給對方。這往往是非常動人的時刻。

    通常,這個時候對方也會停止指責和攻擊,能夠真正聽到你的心聲。我們也需要放下之前頭腦中有過的評判、去聆聽對方,他/她的言行背後的感受是什麼。

    內心情緒感受的分享,未必能直接化解矛盾,但這種內心柔軟的敞開,就像為關係包裹了一層溫暖、柔軟的保護層,能讓雙方更了解彼此,不再對立和互相傷害。

    有時候,人們會在此重新相遇,那些曾經引發衝突的事情也變得不重要了。如果需要談論那件事,雙方也比較理性,也可以與內心的愛有聯結了。

    從「我」到「我們」

    關係的受傷往往是由事件引起的,那修復關係的時候,我們要不要談論事件中的對錯呢?

    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據說有位禪師在一對夫妻來向他控訴對方的時候,他所做的就是分別對他們說「你說得對」。徒弟疑惑,師父你這不是說謊嗎?禪師告訴徒弟,從他們各自的角度來看,他們說得都是對的。

    發生一件事,不同的人轉述的時候,可能是非常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所受的教育、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世界觀也會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會通過下意識篩選消化信息來描述事件。讓關係受傷的事件也是如此,雙方在事件中關注的重點往往不一樣。這也是導致討論對錯的困難。

    每個成年人都不是單純的透明玻璃,我們對事件的看法都是經過我們的「有色眼鏡」而得出的假設,而不是真正的真相——世界本來的模樣。

    善於修復關係的人懂得,爭論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對我們關係修復有意義的是:對於「到底發生了什麼」。從確定轉向好奇,去了解對方眼中的故事,也把你眼中的故事告訴給對方。對於對方的故事,你不一定要贊同,卻可以了解和接納。如果雙方都了解了對方眼中的故事,就得到一個共同的新故事——我們的故事。

    當我們從狹隘的「我的故事」中走出,「我們的故事」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愛,是修復關係的動力

    修復關係需要智慧,但修復關係最重要的能力卻是——愛。正是因為愛,因為珍惜這關係,我們才願意作出種種努力去修復它。

    有人不願意主動修復關係,是覺得這意味著要承認在事件中是「我錯你對」,覺得這意味著向對方道歉,這是他們萬萬不願意的,特別是在自己感覺受到對方傷害的時候。其實,主動修復「關係」,並不意味著放棄原則地承認「事情」錯全在自己,而贊同對方。

    有時候,的確是對方做錯了事情,但這份關係對你真的很重要,主動發起和解仍然是值得的。就像甘地說的,「在壓迫者面前下跪是一種怯懦」。我們可以尋求和解、修復關係,同時並不扭曲真相、卑躬屈膝,也不縱容「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的行為。

    曼德拉是公認的具有修復關係能力的人。南非在消除種族隔離之後,在曼德拉組織下,成立了「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做的主要事情是:全面調查之前30多年嚴重侵犯人權的事件;讓受害者講出真相,恢復他們的尊嚴,並研究補償;對於有過嚴重侵犯人權行為但說出全部真相的嫌犯,予以大赦。曼德拉還主動做了很多修復關係的事情,包括說服白人橄欖球隊隊長在世界盃上打造一支黑人白人共同支持的橄欖球隊等。結局是,多年累積的關係傷口慢慢被修復,而真相也沒有被掩埋。

    曼德拉的修復努力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和解、修復關係的意圖。這是一種積極的姿態,就好像在說:「我們的關係很重要,我重視這份關係,所以我願意放下一切恩怨,與你對話、和解。」

    朋友、愛人的關係修復也是如此,往往一個擁抱比千言萬語有效,因為這是愛的表達。

相關焦點

  • 《擱淺的鯨魚》背後,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好了,下面進入我們的童書閱讀時間。上個月,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附近海域,大約470頭領航鯨擱淺。經過數日的努力,最終有大約108頭獲救,其餘的死亡。據說,每年都會有2000頭鯨魚在世界各地的海灘擱淺。科學家至今仍無法解釋鯨魚擱淺的原因。這讓我想起了一本圖畫書,叫《擱淺的鯨魚》。
  • 《司藤》人物角色關係解析 電視劇主要講述了什麼故事
    今日,《司藤》官微發布了一組人物角色海報和預告片,在預告片中的畫面還是非常不錯的,海報上的人物角色都非常有戲,那麼,《司藤》講述了什麼故事?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司藤》人物角色關係解析  電視劇《司藤》改編自知名網絡小說作家尾魚的小說《半妖司藤》,奇幻、穿越是原著故事中的核心要素。
  • 小島秀夫花了三年,在《死亡擱淺》講了什麼「鬼」故事?
    當人們談論起小島秀夫的《死亡擱淺》時,提到最多的是毀譽參半的『快遞模擬器』,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擱淺世界,遊戲有趣的部分漸漸被發掘出來,於是大家又瘋狂迷上『修路』和『造橋』,沉浸在全民基建的快樂之中。
  • 《死亡擱淺》劇情完全解析:《死亡擱淺》講了什麼故事?
    無論你通關與否,投身於《死亡擱淺》送貨之路的玩家們對遊戲劇情或多或少都有些疑問。本次《死亡擱淺》的遊戲通關時間較長,可能在推動主線流程的過程中出現走一步忘一步的情況。為此,篝火營地再次對順應著劇情的流程發展將遊戲劇情分為 4 個部分進行闡述,幫助玩家理順劇情。
  • 《死亡擱淺》修復開羅爾網絡轉接點任務攻略!
    最近很多玩家都在問,關於在《死亡擱淺》遊戲裡面的第八章的任務修復開羅爾網絡轉接點怎麼做,針對這個問題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帶來了這篇文章,如果你也非常想要了解的話那麼就一起來看看攻略吧。 第8節-好心人 訂單62.修復開羅爾網絡轉接點 回到心人的實驗室,劇情過後,在終端機接新訂單。
  • 《偵探語錄》講述了什麼故事 主要人物角色關係介紹
    《偵探語錄》將於10月25日定檔播出,這是一部原創劇本,網上的相關消息非常少,只能知道大致劇情和人物,那麼,《偵探語錄》講述了什麼故事?人物角色是怎樣的?下面小編就來說說。《偵探語錄》講述了什麼故事《偵探語錄》是原創劇本,據悉,是以清末民初時期的天津衛為背景,講述了擁有雙重人格的新派警察譚伯頓揭開重重迷霧,破解一系列詭異奇案的傳奇故事。《偵探語錄》是一部採取連環案、案中案的形式的懸疑劇,由高志霆、張鑫、王龍正等主演,看預告就知道懸念十足。
  • 鯊魚「擱淺」沙灘 我們送你回家
    鯊魚「擱淺」沙灘 我們送你回家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0.28 星期三     「白泥地公園附近的海灘上,有一條鯊魚 『擱淺』了,你們來看看還有救嗎?」10月26日上午,青島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隊海口派出所接到市民報警,環灣路西側、膠州灣白泥地公園附近的沙灘上,有一條「擱淺」的鯊魚。    / 現場 /發現受傷鯊魚眾人搭救    「鯊魚,在膠州灣裡很少見。 」海口派出所值班民警宋櫟傑和紀尚佐馬上趕往現場查看。
  • 煙臺:大風吹斷纜繩 千噸級貨船擱淺煙臺山
    ,船舶失控,順風漂移至5公裡以外的煙臺山北側岸邊擱淺。工作人員講述事發經過無人員受傷在現場記者見到了一位貨船公司的工作人員,他表示,貨船平時主要在渤海海峽線路上運輸鋁礬土,載貨量有1000噸。最終,貨船在海上漂泊5個多小時後擱淺在煙臺山北側。
  • 迪麗熱巴搭檔小生鄧倫,共同講述他們的愛情童話故事
    今日由迪麗熱巴和鄧倫主演的新劇《一千零一夜》的海報曝光,看著都是92年在影壇高歌猛進的流量小生嘛,讓人覺得這就是一部令人期待的新作《一千零一夜》,延續了霸道總裁和愛幻想美女的故事,迪麗熱巴所飾演的花仙子凌凌七,而鄧倫所飾演的柏海大師,一個高智商低情商的霸道總裁,上演了一場童話的夢想!
  • 聽他們講述藍天碧水間的幸福故事……
    從今天起,《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聚焦各地綠色轉型中的生動實踐,講述藍天碧水間的幸福故事。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始終高度重視,並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 著名策劃人發文講述,群星獻唱公益歌曲《我們心在一起》的故事
    著名策劃人孫湧智發文講述,群星獻唱公益歌曲《我們心在一起》的故事。疫情下,著名策劃人孫湧智策劃、召集群星獻唱公益歌曲《我們心在一起》,並發文講述這幾天經歷的故事。這首公益歌曲由群星黃曉明、張藝興、王俊凱、關曉彤、何晟銘、經超、吉克雋逸、沙寶亮、張碧晨等演藝明星,和惠若琪、吳靜鈺、鄒侑根等體育明星共同獻唱。在歌曲未發布之前,孫湧智稱這次公益歌曲的合作都是遠程合作的,幾乎三天未眠。合作者們相隔萬裡,雲端監製,其中也難免有瑕疵,向大家致歉!
  • 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講述幕後故事
    原標題: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講述幕後故事 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中。《金剛川》的紀錄電影《我們和〈金剛川〉》定檔12月18日。 《我們和〈金剛川〉》由田羽生擔任總導演,王曉蒙執導,主要講述了電影工作者在拍攝電影《金剛川》過程中的幕後故事。
  • 西澳大利亞州長:為幫助修復中澳關係,我們什麼都能做
    來源:環球網澳大利亞《世紀報》12月2日文章,原題:麥高文:西澳將竭盡全力保持對華貿易關係 隨著澳大利亞與其主要貿易夥伴中國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問題上陷入對峙,西澳大利亞州州長麥高文呼籲所有層面的澳企和個人都幫助修復澳中關係。
  • 我們現在說的「故事」,已經是被文字或其他講述過的結果
    用口頭、聲音講故事,這是本來意義上的「講」故事。我們現在說的「講故事」,主要是指用「文字」講故事(小說、傳奇),用「動作」講故事(戲劇、小品),用「影像」講故事(影視),相對於用口頭講故事,用文字、影像講故事則要複雜得多。
  • 「我們應該共同行動、共同成長、共同繁榮」
    會上,脫貧縣負責人、駐村扶貧幹部等廣西的減貧代表們分享了他們的減貧故事。他們中,有在偏遠閉塞的小山村裡和群眾同吃同住,挖山開路,發展產業,使鄉村舊貌換新顏的;有分享「既培養致富帶頭人又培育脫貧產業」的「雙培」模式的……東南亞執政黨幹部考察團的成員們聽得專心,記得用心。
  • 愛琴海結緣珠江講述廣州故事
    圖為希臘著名國際關係專家、比雷埃夫斯大學教授阿薩納西奧斯·柏拉迪亞斯在活動上分享中希友好故事。(帕納吉奧提斯·莫斯尚德羅攝)「我們希望通過今天在雅典舉辦這場故事會,推動雙方民眾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民心相通,」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說。  「作為兩個文明古國,中國和希臘早在兩千年前就已通過絲綢之路互通往來。」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廣東省電影局局長白潔在活動上致辭說,「遠親如近鄰、志合越山海。
  • 當巨鯨擱淺,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讓它安然死去的方式
    它受了傷,身上纏著漁網,精疲力盡,終於擱淺在淺灘上無助地呼吸,等待死亡降臨。人類出動了。漁民、公益潛水員、沿岸各水域的漁政部門、在或不在當地的各路專家……一起展開了救援,並一度幫助它向著較深的水域移動。然而最終,或許是體力透支,也或許是聲吶系統出了問題,它再次擱淺,並在越聚越多的市民的圍觀之下停止了呼吸。
  • 死亡擱淺的洛夫克拉夫特故事,到底是個啥玩意?
    「玩《死亡擱淺》仿佛在體驗噩夢般的洛夫克拉夫特故事。」 它以美國恐怖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Lovecraft)的《克蘇魯的呼喚》一系列小說為基礎,由後來的愛好者們共同創造而成。 洛夫克拉夫特虛構了一個龐大的神話體系,來自宇宙的高維度的文明(作者設定它們為舊日支配者/神)因為未知原因困在了地球。它們強大無比,不在人類的理解範疇,不適用一切人類法則。
  • 莎士比亞是一個偉大的故事講述者,但我們對他本人卻是知之甚少!
    大家好,莎士比亞是一個偉大的故事講述者,他的大多數故事在之前就已經存在,無論是民間傳說,歷史還是時事,但他把這些故事置於觀眾可以理解的環境中。我們不能確定莎士比亞的理察二世或理察三世是真實的或歷史的,但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形象已經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滿山紅葉時
    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飛峽雲容白,懸江樹影紅。」400多年前,明代詩人盧謙泛舟巫峽,詩興大發,揮毫如斯。漫山遍野的巫山紅葉由200多種植物構成,其中最主要的樹種是黃櫨。每逢深秋時節,黃櫨葉變紅,長江兩岸層林盡染,紅韻爛漫。十多年前,村民們尚未意識到「紅葉樹」能夠涵養水土的生態價值,常常將其砍了當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