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一隻抹香鯨遊進了大亞灣近海。它受了傷,身上纏著漁網,精疲力盡,終於擱淺在淺灘上無助地呼吸,等待死亡降臨。
人類出動了。
漁民、公益潛水員、沿岸各水域的漁政部門、在或不在當地的各路專家……一起展開了救援,並一度幫助它向著較深的水域移動。然而最終,或許是體力透支,也或許是聲吶系統出了問題,它再次擱淺,並在越聚越多的市民的圍觀之下停止了呼吸。
解剖時,專家在它腹中發現一隻雄性抹香鯨寶寶,已經夭折。
運送中的抹香鯨屍體。by 新華社
看到新聞說,在深圳擱淺的那頭抹香鯨最終還是沒了呼吸。
大型鯨類擱淺都是極難救助的,因為它太大了。龐大身軀難以有效移動,甚至貿然接近都對人而言很危險。雖然鯨是哺乳動物,能在空氣裡呼吸,但是它們的皮膚無法適應日曬和乾旱,會以類似嚴重燒傷的狀態剝離脫落;而它的內臟脫離了水的浮力也無法支撐自己,最後還是會衰竭窒息。
擱淺而死,可能對於一頭鯨是最痛苦的死法。
擱淺的虎鯨。圖片來源:The SeaDoc Society
對於無法救治的鯨,許多救助人員會認同安樂死。然而,對大型鯨類執行安樂死卻十分困難。如伍茲霍爾的海洋學家Michael J. Moore所言,固然是因為安樂死的需求總是缺乏預備、出乎意料地到來,但也是因為,和利潤豐厚的商業獵鯨相比,沒有收益的安樂死實在難以得到投資。
比如,在西澳和南非,安樂死是使用炸藥的。一篇報告記錄了4次安樂的努力:Powergel炸藥被放置在鯨的噴水孔後部,在鯨身上纏繩索、以推土機牽引來讓鯨的位置穩定(推鬥兼做防爆盾),兩側再堆上沙袋,圍觀群眾退到500米之外,引爆炸藥造成死亡。全部準備過程經常需要數天之久。
聽起來一點都不安樂。
志願者往擱淺的抹香鯨身上澆水。圖片來源:ABC
然而就算這樣的方式都不能保證成功:其中一次,一條長10.5米的大鯨在第一輪675g炸藥引爆後並沒有立刻死亡,使用.300溫徹斯特麥格南射擊後也沒有死亡,又引爆第二輪1300g炸藥才終於死去。(在此之後,炸藥都增加到了至少2kg。)
對較小的鯨,美國獸醫學會允許使用槍械射擊的方式,但是需要使用.50或者.577這樣的大口徑獵槍,準確地垂直穿透枕骨,才能有效破壞腦幹,立即致死。這不但對執行者的槍法有要求,還需要他極為熟悉鯨的解剖結構,判斷內部器官的位置——會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和這些方式相比,化學手段安樂死似乎看起來是更容易的選擇。然而,對大型鯨類使用毒劑存在比較麻煩的環境顧慮——因為根本不可能把屍體完全處理掉,殘留毒劑將對前來食腐的動物造成威脅。2011年的一個案例報導了一隻澳洲牧羊犬在吃了使用戊巴比妥安樂死的鯨肉之後陷入了昏迷,最終經歷兩次洗胃,在三天後甦醒。美國的規定禁止在無法處理屍體的時候使用巴比妥類藥物。
在這樣的限制下,救護人員有時會選擇在麻醉狀況下進行手術安樂死。2004年的一例露脊鯨安樂死使用了一支35釐米長的針頭在眼後注射了共計445毫升的不同麻醉藥物,然後切開了尾部大血管。流血1小時又4分鐘之後,鯨才終於死亡。
用注射藥物的方式為擱淺鯨魚實施安樂死。圖片來源:wunc.org
2014年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的方法:在麻醉後心肌注射大劑量氯化鉀。然而這一方法需要能直接刺穿鯨軀體——這意味著長達1米、直徑2釐米的巨型針頭,必須專門生產。因為鯨的擱淺無法預料,如果沒有事先的準備是無法使用這一手段的。
而這些龐然大物依然在擱淺,大多數時候救助人員依然做不了什麼。
一位參與過多次安樂死的獸醫這樣描述他的經歷:「在沙灘上見到一頭鯨,是一種全然不同的感受。你看到它在動,在呼吸,看到它淹沒在水中時不能見到的全貌。你看到它的肌肉在幾十釐米的鯨脂下抽動。你還常常能看到它遭受折磨的明顯證據:螺旋槳的劃痕,漁網糾纏的傷口,沉重的呼吸,巨大的皮膚水泡,消瘦的身軀,還有腐食動物留下的傷害……海鷗根本不會等它到死。」
到頭來,雖然人類有數千年的獵殺鯨的經驗,卻連一種理想的讓它安然離開的方式都沒有找到。
參考資料
Michael J. Moore. Overview of euthanasia of large whales, IWC/A10/E1.
ImagineNature是一個寫作訓練:
為現實中的自然故事賦予抒情性。
我們認為,科學不僅是嚴密與準確的,也富於美感。
我們能體驗,我們要講述。
這是科學,也是詩。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動動手,為這些大傢伙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