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8月18日,我省公布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12個縣(市、區)入選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記者從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全域旅遊示範區是將一定行政區劃作完整旅遊目的地,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公共服務,推進融合發展,提升服務品質,實施整體營銷,具有較強示範作用,發展經驗具備複製推廣價值。
入選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縣(市、區)分別是西寧市湟中區、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德令哈市、烏蘭縣、貴德縣、海晏縣、剛察縣、門源回族自治縣、玉樹市、同仁市、班瑪縣。
近年來,青海省各級旅遊部門將從各行業「旅遊+」的角度,延長產業鏈條,不斷開闢旅遊業和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全省作為一個大景區規劃建設,全面推進全域旅遊發展。
以往無論是生態資源類,還是文化資源類的旅遊,我省大部分景區都是相對單一的觀光型景區。在全省全域旅遊發展的大環境下,景區以及各市、州紛紛增加休閒元素,開發體驗性產品,遊客的體驗更豐富,全省各地旅遊實現全面開花。
【相關新聞】從景點到全域大美青海處處有美景
從景點旅遊到全域旅遊,青海全域旅遊的發展讓人們對青海的印象不再只停留於某一個景點,讓「山、水、城、村、景」等資源的深度整合,讓旅遊與文化、農業、體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構成大美青海「詩和遠方」的醉人畫卷。
漫步賞景,大美青海一步一美景
夏季的祁連草原千裡綠茵、門源回族自治縣萬畝油菜花繪成醉人美景。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遊客,舉家在氣候宜人的青海避暑度假。
隨著全域旅遊在全省範圍內的開展,各市、州不斷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推出系列新型旅遊體驗產品,讓遊客在青海的腳步慢了下來。
8月20日,來自上海的遊客宋成濤帶著家人到祁連旅遊,原本以為只是一次看草原享受清涼的旅程,旅途中他卻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穫。
「這次來青海旅遊,我們一家人都覺得不虛此行。我們看了卓爾山丹霞地貌、黑河大峽谷,晚上在美食街品嘗特色美食。第二天我們住在蘇吉灘鄉蘇吉灣村的帳篷,體驗了擠牛奶、打酥油,沒想到旅遊項目這麼豐富,真是太棒了。」說起此次旅行,宋成濤讚不絕口。
記者從各州縣旅遊部門了解到,如今,到青海的遊客一改往日的模式,更偏向於深度遊。旅遊+農業、旅遊+網際網路、旅遊+文化、旅遊+體育等產業融合催生越來越多的旅遊新業態。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舌尖上的美食吸引大批遊客,鄉村遊、生態遊、草原遊等成為旅遊首選。
深度體驗,我省新看點新玩法層出不窮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遊客可以在剛察看湟魚,看民族舞劇演出;在熱貢地區,遊客向唐卡畫師學習唐卡繪製、參加非遺展示、參與於菟表演、欣賞熱貢藝術古壁畫;在互助土族自治縣,遊客可與演出團隊互動演出;湟中區八瓣蓮花體驗中心,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體驗非遺品產的製作過程。
8月23日,同仁市尕撒日村的泥塑藝人尕藏在朋友圈曬出他與重慶遊客的合影,並配上文字:「自駕1300多公裡,感謝王先生一家對熱貢藝術的認可與熱愛。」評論裡有許多人點讚。
尕藏告訴記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同仁市並不是一個旅遊熱地,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遊客專程來同仁市感受熱貢藝術,學畫唐卡、製作泥塑或民族工藝品,這些都成為遊人青睞的體驗類項目。今年以來,他的工作室接待的遊客有上千人次,當地的民俗工藝品、唐卡、堆繡,也在旅遊的帶動下銷量走高。
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青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以及豐富的人文資源,是發展全域旅遊的優勢。近年來,各級旅遊部門、旅遊企業轉化思路,讓這些資源生發出了極大的後發優勢。各地推出的一些以體驗為主的旅遊項目為遊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隨著青海全域旅遊圈內容的越來越豐富,遊客在青海停留的時間明顯延長。
綠色致富,農牧民腰包鼓起來
隨著全域旅遊的發展,我省不少鄉村也靠青山綠水走上致富路。每到周末,西寧周邊的村落裡停滿了自駕車,前來體驗農家樂的市民源源不斷,採摘園、農家園、種植園裡一派火熱景象。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區、互助土族自治縣,鄉村旅遊、花海農莊每年吸引遊客的數量超過50萬人次,帶動周邊農家院、小吃攤位、自助茶園、超市等收入增長,拓寬了百姓的增收渠道。
不僅鄉村旅遊火爆,各地的特色文化產業也讓百姓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互助縣西山鄉村民楊繡芬是當地盤繡園的員工,她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從小跟母親學的手藝,除了做嫁妝之外還能賺錢。現在,村裡的婦女通過盤繡園學習培訓,銷售產品,每個月能增加2000元至3500元的收入。
為了讓更多貧困地區百姓脫貧,我省文旅部門創新鄉村旅遊的組織模式,挖掘當地自然、歷史、民俗等資源內涵,因地制宜發展旅遊,通過大力發展生態休閒度假、旅遊觀光、康養、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田園綜合體等旅遊項目,延長鄉村旅遊產業鏈,帶動農牧產品加工、銷售和農村、牧區商貿、餐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