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灘,匯聚了時代的風潮、歷史的人潮與文化的思潮。這裡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起航之地,是上海開埠以來中外文化的交融之所。
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開篇就描繪了北外灘江河交匯處的景象。「如果你沿蘇州河漫步,還可以看到一排漂亮的建築群,自西向東分別是被稱為亞洲第一公寓的河濱大樓、擁有遠東第一大廳的上海郵政大樓和著名的上海大廈。這些建築和北外灘很多歷史建築一樣,在當年都是公共性的,曾引領過一個時代的風尚。」
圖說:虹口濱江。
今天,跟著記者一起漫步北外灘,品味人文景點、歷史建築的「顏值」與內涵,感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吧。
一出「提籃橋」地鐵站,順著路口的指示牌走,便到了上海猶太紀念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約2.5萬名猶太難民逃到上海,北外灘成為二戰期間庇護猶太難民的「溫馨港灣」。2007年,虹口區以摩西會堂舊址為核心建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近日,猶太難民紀念館完成改擴建工程,以全新面貌重新開館。記者看到,拱形門頭、紅灰相間的石磚,新展廳外觀依舊是老房子的模樣,但面積由原來的1000多平方米擴至如今4000多平方米。據館長陳儉介紹,建館之初,一件史料也沒有,只有幾塊展板講述著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一些攜帶史料來參觀的前難民們在觀展後表示願意將自己的收藏捐獻給紀念館。如今館內的展品已增至近千件。幾乎每件展品的背後,都有一段苦難與溫情的故事。
圖說: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王凱 攝(下同)
距離猶太難民紀念館不遠,有一家很有名氣的網紅書店。天氣晴好的下午,不少熱愛閱讀的市民窩在書店的角落裡,捧一本書籍,品一杯香茗,樂享靜謐的時光。「北外灘歷來是各路文化名流雲集之地,這裡在百年之前就已經稱得上是『世界會客廳』。」望著玻璃窗外的江景,建投書局華東業務中心總經理謝重澄如此感嘆。位於黃浦江畔的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最初只是一家不足200平方米的「小據點」, 2016年升級改造後,擴展為擁有1500平米佔地面積的大型複合文化空間。書店擁有英倫學院派的設計風格,被許多讀者稱為「霍格沃茨魔法書店」,也獲得了「滬上最美書店」的稱號。
圖說:建投書局。
從外灘穿過蘇州河畔,來到四川路橋北堍,上海郵政大樓十分「吸睛」。這幢由英籍建築師思九生設計的大樓,是目前國內存世的最早的郵政大樓。樓內還設有郵政博物館,記錄下郵政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上海是中國郵政的發祥地之一,我們博物館也記錄下了郵政歷史上的『上海印記』。」上海郵政博物館工作人員周帆說。
想了解北外灘的歷史,還有一幢大樓不容錯過——位於黃浦路15號的中國證券博物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外白渡橋邊的浦江飯店鳴鑼開市。2018年,浦江飯店變身為中國證券博物館,這也是我國證券期貨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博物館。
此外,記者還來到虹口沿浦江岸,這裡是重要的碼頭聚集地,在濱江貫通之際,北外灘打造了以「碼頭文化」為主題的濱江文化景觀。儘管天氣寒冷,仍有不少市民漫步在沿江步道上,一邊賞陸家嘴美景,一邊和親友閒談。
圖說:市民在拍照。
如何充分挖掘文旅功能,推動歷史建築保護與歷史文脈延續相得益彰,是新時代留給北外灘的課題。記者在這片「黃金地段」和「中心節點」上兜了一圈,發現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老建築,加快開展正常業務的同時,也在不斷挖掘文旅功能,成為延續城市文脈的新地標。
今年2月,伴隨著最新規劃的公布,北外灘又迎來「高光」時刻:將按照「世界會客廳」的要求,高水平規劃、高品質開發、高質量建設。站在歷史、當下與未來的交匯點上,北外灘會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好。
新民晚報記者 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