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是我國傳統道德思想的重要理念,它不僅是治國安邦之道,也是為人處世之本。圍繞「忠」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半月談記者專訪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炎才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終南文化書院執行院長漆思。
記者:如何理解「忠」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理念?
趙炎才:在我國歷史上,「忠」被視為天下大公之道,為政之本,還被視為個人修身之要。從傳統文化層面來看,「忠」是人與國家、社會之間的精神紐帶。《忠經》曰:「夫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可以說,「忠」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處理自己與家庭、社會、國家的基本道德規範。這一思想數千年來激勵著廣大志士仁人,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前進。
可見,在傳統意義中,「忠」主要體現為個人主體的自我要求,彰顯了對人、對事真誠無私、竭心盡力、忠於職守,興利於民、獻身國家等精神實質。作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古代典籍對其不乏相應的表述,如《左傳》說,「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臨患不忘國,忠也。」《論語》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孟子》中亦有「教人以善謂之忠」的表述。
漆思:「忠」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理念,其含義是言出於心,內盡其心,存心居中,正直不偏。長期以來,以「忠」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形成了忠敬、忠誠、忠厚、忠信、忠勇、忠義、忠善、忠良等道德取向。在儒家看來,「忠」乃做人處事之本,是「仁義」的體現,其反面為「奸」,「忠厚」乃君子之道,而「奸詐」乃小人之為。
記者:「忠」的時代局限性有哪些?
趙炎才: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中,「忠」在一定程度上被塑造為「臣事君」的關係準則,概念範圍被縮小,甚至成為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穩定統治的目的,但影響了社會發展的前進步伐。
漆思:在傳統等級社會,「忠」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權力本位下形成了等級化、不辨是非的「愚忠」觀念,如忽視道義的盲目「忠君」思想等,這種「愚忠」觀念影響了理性批判思維的發展,制約了民主法治精神的確立,不利於自由個性價值與獨立人格精神的培育,這是其對於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記者:「忠」的現代意義是什麼?
漆思:「忠」的現代意義是指在民主法治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基於普遍認同的道義或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其共同體及其責任的認同和擔當,如忠誠祖國(愛國)、忠於職責(敬業)、忠守承諾(誠信),忠心待人(友善)等,現代意義的「忠」實際上體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道德要求。
趙炎才:在現代社會中,「忠」更多被認為是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人們處理諸多關係的重要準則,如生意人在經濟活動中遵循市場規則,幹部堅守信仰、甘為公僕,樂於服務人民等。
記者:「忠」在當下也面臨很多挑戰,對此應該如何看待?
趙炎才:社會中不乏與「忠」相悖的言行,如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部分社會成員誠信缺失,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玩忽職守、貪汙腐敗案件屢有曝光,這些「不忠不義」的行為是道德嚴重缺失的表現。
記者:促進「忠」的現代轉化和傳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趙炎才:我們應該看到,近代以來,摒棄「忠君」思想之後,忠於民族、忠於國家的深層意識,凸顯了維護民族尊嚴的價值訴求,有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忠」之本義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倫理,體現了利民、利國、利公等內容,在現代社會中具有廣泛應用性。因此,推進「忠」的現代轉化我們首先要準確辨別把握其原義,如把「盡心」「盡乎己」等貫穿於為人處世之中,坦誠、平等待人,善助他人,友好往來,和諧共處;強化「忠」德,信守本職,愛崗敬業;以「忠」規範培養人們對家庭、社會、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協調家庭關係,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繁榮富強。
漆思:增強社會群體「忠」德意識,客觀上要求我們的理論闡釋更科學易懂,傳播的方法更加親民,並且要持之以恆地做好。我們要在當代意義上創造性地轉化「忠」的文化傳統,必須通過各種現代傳播手段解讀「忠」的豐富內涵,只有這樣才能讓這個歷久彌新的概念入腦入心。(劉碩)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