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

2020-12-13 半月談網

「忠」是我國傳統道德思想的重要理念,它不僅是治國安邦之道,也是為人處世之本。圍繞「忠」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半月談記者專訪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炎才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終南文化書院執行院長漆思。

記者:如何理解「忠」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理念?

趙炎才:在我國歷史上,「忠」被視為天下大公之道,為政之本,還被視為個人修身之要。從傳統文化層面來看,「忠」是人與國家、社會之間的精神紐帶。《忠經》曰:「夫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可以說,「忠」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處理自己與家庭、社會、國家的基本道德規範。這一思想數千年來激勵著廣大志士仁人,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前進。

可見,在傳統意義中,「忠」主要體現為個人主體的自我要求,彰顯了對人、對事真誠無私、竭心盡力、忠於職守,興利於民、獻身國家等精神實質。作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古代典籍對其不乏相應的表述,如《左傳》說,「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臨患不忘國,忠也。」《論語》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孟子》中亦有「教人以善謂之忠」的表述。

漆思:「忠」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理念,其含義是言出於心,內盡其心,存心居中,正直不偏。長期以來,以「忠」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形成了忠敬、忠誠、忠厚、忠信、忠勇、忠義、忠善、忠良等道德取向。在儒家看來,「忠」乃做人處事之本,是「仁義」的體現,其反面為「奸」,「忠厚」乃君子之道,而「奸詐」乃小人之為。

記者:「忠」的時代局限性有哪些?

趙炎才:在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中,「忠」在一定程度上被塑造為「臣事君」的關係準則,概念範圍被縮小,甚至成為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穩定統治的目的,但影響了社會發展的前進步伐。

漆思:在傳統等級社會,「忠」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權力本位下形成了等級化、不辨是非的「愚忠」觀念,如忽視道義的盲目「忠君」思想等,這種「愚忠」觀念影響了理性批判思維的發展,制約了民主法治精神的確立,不利於自由個性價值與獨立人格精神的培育,這是其對於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

記者:「忠」的現代意義是什麼?

漆思:「忠」的現代意義是指在民主法治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基於普遍認同的道義或社會主流價值觀對其共同體及其責任的認同和擔當,如忠誠祖國(愛國)、忠於職責(敬業)、忠守承諾(誠信),忠心待人(友善)等,現代意義的「忠」實際上體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道德要求。

趙炎才:在現代社會中,「忠」更多被認為是個人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是人們處理諸多關係的重要準則,如生意人在經濟活動中遵循市場規則,幹部堅守信仰、甘為公僕,樂於服務人民等。

記者:「忠」在當下也面臨很多挑戰,對此應該如何看待?

趙炎才:社會中不乏與「忠」相悖的言行,如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部分社會成員誠信缺失,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玩忽職守、貪汙腐敗案件屢有曝光,這些「不忠不義」的行為是道德嚴重缺失的表現。

記者:促進「忠」的現代轉化和傳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趙炎才:我們應該看到,近代以來,摒棄「忠君」思想之後,忠於民族、忠於國家的深層意識,凸顯了維護民族尊嚴的價值訴求,有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忠」之本義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倫理,體現了利民、利國、利公等內容,在現代社會中具有廣泛應用性。因此,推進「忠」的現代轉化我們首先要準確辨別把握其原義,如把「盡心」「盡乎己」等貫穿於為人處世之中,坦誠、平等待人,善助他人,友好往來,和諧共處;強化「忠」德,信守本職,愛崗敬業;以「忠」規範培養人們對家庭、社會、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協調家庭關係,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繁榮富強。

漆思:增強社會群體「忠」德意識,客觀上要求我們的理論闡釋更科學易懂,傳播的方法更加親民,並且要持之以恆地做好。我們要在當代意義上創造性地轉化「忠」的文化傳統,必須通過各種現代傳播手段解讀「忠」的豐富內涵,只有這樣才能讓這個歷久彌新的概念入腦入心。(劉碩)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禮」的文化內涵和當代價值
    為了探討「禮」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半月談記者採訪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和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輝。記者: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禮」的傳統內涵和核心意義?劉輝:「禮」的觀念起源很早,見於卜辭,作「豊」,為祭神的器物和儀式。到了周朝,「禮」被推演為區分貴賤親疏的行為規範和等級名分制度。
  • 「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生態文明@溼地】「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  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生態文明@溼地」「和合」文化的主要內涵和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種「詩意的棲居」,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生存狀態,它是和諧的、倫理的、審美的。當代社會,有五大衝突危機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無法避免的課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的心靈及不同文明間的挑戰。
  • 中國年畫·美好生活|「年畫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論壇圓滿落幕
    從歷史到當代,從地方到全國,年畫穿越時空的距離,與人民為伴,譜寫涓涓歷史長卷。它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結合,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民間審美情趣,用濃淡相宜的色彩和生動傳神的形象,鼓舞著人心,展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當代,年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更為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核。
  • 探尋當代貴金屬幣的文化價值
    比如中國當代貴金屬幣,就能帶給您不少驚喜。 6月29日,「報國寺首屆現代貴金屬幣文化收藏論壇」在北京報國寺收藏市場舉行。論壇以「提升錢幣收藏文化軟實力」為主題,與會藏家各抒己見,探討和挖掘當代貴金屬幣蘊含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讓收藏愛好者對當代貴金屬幣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 漢字中國·忠:字以達意 文以化成
    與西方的字母文字不同,以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六書」為原理形成的漢字實際上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基因。一個字往往就是一個文化現象,涵蓋了一種精神體系。但在當代,由於近現代的社會轉型,文化和思想領域的劇變,一般大眾對忠的諸多涵義和文化意義、社會價值已經不甚了了,更別提追索本義、辨析源頭了。《漢字中國·忠》這一著作繼承了古代忠文化的研究路徑,並圍繞忠的起源,從訓詁學、文獻學的角度,充分利用甲骨文和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較十餘年前進行了更為深入細緻的挖掘和探索。
  • 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回歸與文化符號內涵的價值
    在此種狀況下,新型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應運而生,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良莠不齊的泛文化產品眾聲喧譁的大環境下,更凸顯其獨特的優勢和人文價值。一、文化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回歸趨勢文化類廣電節目在內容及其本質上與其他形態的節目有根本性差異。
  • 「河東鹽文化的歷史貢獻和當代價值」講座開講
    11月21日,「河東鹽文化的歷史貢獻和當代價值」講座在運城市博物館舉辦,該講座由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河東文化研究中心河東鹽文化研究所」所長、運城學院教授鹹增強主講,鹽文化愛好者、社會各界人士等100餘名參加。
  • 中華傳統武德的當代價值
    拿破崙曾說:「世界上有兩種最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利劍和精神,從長遠來講精神總能戰勝利劍。」武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所謂武德,就是軍人從武、用武、尚武之德性,包含政治觀念、道德觀念、價值觀念和行為品質等。作為軍隊價值體系中最本質、最具決定作用的部分,武德支撐和影響著其他價值判斷,鮮明地表現出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屬性。
  • 百餘名黨建專家齊聚黃岡,研討大別山精神內涵與當代價值
    為深入貫徹「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偉大精神」的要求,深化大別山革命史和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傳承和弘揚大別山精神,11月16日,來自北京、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11個省市的百餘名黨史黨建專家齊聚湖北黃岡師範學院,開展大別山精神內涵與當代價值研討
  • 普洱茶文化的內涵及價值意義新探
    原標題:普洱茶文化的內涵及價值意義新探 筆者曾說過:「一個人喝茶,和心;兩個人喝茶,和順;一家人喝茶,和睦;全國人喝茶,和諧;全世界喝茶,和平。」這五個「和」字,可視為普洱茶文化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茶樹起源的搖籃在普洱市   聞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產地在中國思普區、西雙版納,今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唐南詔時的「銀生節度」轄地,清代時稱普洱府。
  • 茶文化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思維,詮釋的是成熟的文化體系
    茶文化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思維,詮釋的是成熟的文化體系茶文化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思維,不僅詮釋的是成熟的文化體系,同時更讓我們感知到了多樣化、多元化的文化素材,在當前我們具體應用茶文化時,我們要從其中的多樣性出發,特別是長期歷史中汲取靈感和文化內涵
  • 釋放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筆者以為,花好月圓的中秋節好比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平臺,是當代社會經濟文化生活變遷的折射,也是人作為主體對於節日文化的感受。節「濃」節「淡」,既連接著人們對於對中秋節文化內涵,也關乎社會生活的物質生活水平。如果僅僅把中秋節理解為一個吃喝遊樂的「月餅節」,或是國家的法定假日,放假休閒,放鬆身心,如此,則抽取了中秋節的靈魂,味道不淡才是怪事!
  • 莫幹山歷史與當代價值座談會在湖州召開
    為深入挖掘莫幹山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探討當代價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湖州市民國史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於6月25日在德清召開了莫幹山歷史文化和當代價值座談會,與會人員圍繞湖州市歷史文化研究現狀、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德清縣歷史資料收集情況、德清縣歷史名人介紹、莫幹山民國歷史研究、莫幹山旅遊開發情況等內容進行交流發言和學術研討。
  • 忠文化聞名神州 電競賽又成新寵
    放眼全域旅遊,面對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大潮,以及我市在旅遊領域培育新增長點,打造旅遊業發展「升級版」的時代機遇,近年來,忠縣縣委、縣政府推進文旅融合共進,大力弘揚巴文化、忠文化、電競文化等文化品牌,努力打造全國知名的忠文化旅遊勝地和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上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 言恭達:言子《禮運》的當代價值
    2020年8月20日,由常熟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虞山文化論壇——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在常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名文史哲研究專家、學者和言氏宗親代表出席論壇,共同圍繞「南方夫子」言子思想的當代傳承和價值主題進行研討,探究經典文本與現實語境中的「小康」內涵,發掘江南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
  • 君子文化的理論價值和現實作用
    原標題:君子文化的理論價值和現實作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君子人格,是中華民族崇尚的傳統理想人格模式,已積澱成為中華民族的遺傳基因。由此而形成的君子文化,不僅是傳統文化道德精神的集中體現,而且也展示了中國傳統道德規範的具體內容。
  • 範立君 賈寶庫 | 「闖關東」精神的文化內涵及其價值
    自強不息的抗爭精神、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攜手並進的民族精神構成了「闖關東」精神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關鍵詞:「闖關東」精神;文化內涵;歷史價值;現實意義「闖關東」精神是中國東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之一。
  • 「和」的文化內涵與現代意義
    在社會發展日趨多元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解讀「和」的傳統內涵與時代表現?就此,半月談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會副會長田毅鵬和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劉輝。記者:「和」的文化根源是什麼?其內涵的豐富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劉輝:「和」古文作「咊」「龢」,本指歌唱的相互應和,後被引申為不同事物相互兼容,代表事物多樣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