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飲食,既講究色鮮味美,又注重營養價值,更強調文化內涵,最終融合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比如民間宴席,幾乎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合了民族風俗風情。
所謂「宴席」,民間習俗和社交禮儀需要,而舉行的多人聚餐的一種飲食形式,具有一定的約定俗成。
其中,「八大碗」是民間宴席中必不可少的。「八大碗」是民間廚子行話,指硬菜套裝格式,席面核心大菜,一般八個,用大碗裝。「八」與「發」諧音,意為發達、發財。它不僅有地域特色,還滿足了不同身份和口味的人,是民間飲食一道風景線。
至於「八大碗」的來源考證,一般認為源於「八仙」傳說。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難勝,眾仙勞累疲憊,退踞海灘休息,覺得腹中飢餓難忍,就分頭尋食充飢。誰知,滿眼都是海灘薄地,荒無人煙。除曹國舅一人未回外,其他個個掃興而歸。
原來曹國舅不辭勞苦,行至內地,突然一股奇香撲鼻,頓時垂涎三尺,隨即尋香進入凡間一農莊上。
喬裝成農夫的曹國舅,在莊主宅院四處尋找,只見四方桌上八人圍座、誘人的菜餚一個接一個地上。國舅尋思:我原為朝廷國舅,宮裡的菜餚我吃膩了,農家菜餚我卻沒見過,何不先讓我大飽一頓,突然想到眾仙友腹空我豈可獨享,於是偷偷採帶了七樣菜餚,又想起仙姑不食葷,於是又為其獨帶一素菜,計八大碗並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後定當圖報。
於是,此後人們為討吉慶,改方桌為八仙桌,坐八客,一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傳到今。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說的是乾隆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飲食行業也十分繁榮,當時最有名的吃法是「滿漢全席」。
這「滿漢全席」是有講究的,分:「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其中,「上八珍」、「中八珍」非一般人家吃得起的。
於是,「滿漢全席」的「下八珍」,就流行民間,成為民間宴席的「八大碗」。
《滿族旗人祭禮考》中描述:「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飪手法。」
由於各地的物產和飲食習慣不同,硬菜內容如雞鴨魚肉、燉炸燒蒸、甜酸苦辣各不同,不過格式基本一樣,均有「八大碗」的款式。現在介紹客家酒席的「八大碗」。
在喜慶、婚嫁、做生日、慶滿月、款待親朋好友時,客家人都會置辦一桌「八大碗」宴請客人。
客家人有「無雞不成宴」之說,即「雞、吉」諧音,又取雞為掌管人間吉祥之鳥之意,因此首道菜一定是雞,最熟悉的就是白斬雞。
第二道菜為灶鴨。用大土灶將鴨用油、蜜糖配上文火煎熟,配上用醋、蒜作用的調料。
第三道菜為紅燜肉。把帶皮五花肉切成方形塊,蔥、姜切成大片。鍋內放油燒熱,放入白糖翻炒,待變成糖色時放入肉塊,加水適量,用各種調料調味,改用小火燜熟即成。
第四道為炒魷魚,第五道為燜雜錦,第六道菜為芋頭扣肉,第七道菜為肉丸子湯,第八道菜一般是一盤青菜,根據時令來選擇。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的「八大碗」逐漸發展成「十碗」、「十二碗」「十三碗」等,但是無論其如何發展,均離不開特有的中國傳統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