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天氣
小編只想用現在最hit的語言表達
真的是
現在是大暑節氣,又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可以說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
但其實,應對酷熱,除了消暑三大神器(WIFI、西瓜、空調),番薯也是這個夏天最skr的消暑食物,今期俏佳人攜手楚惠老師來和你齊齊健康食番薯!番薯是怎麼來的
顧名思義,番薯是外來的薯類,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菲律賓人當時視番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
明朝後期一位在菲律賓經商的福建人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汙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農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並成功引種。
番薯自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超強的適應力強,廣種耐瘠,無地不宜,產量高,解決了多地的糧食短缺問題,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
番薯甘補,番薯藤清涼
番薯藤為番薯的莖葉,葉子含胰島素樣成分,菲律賓人當時用此植物治糖尿病感覺有些效果,因此更視番薯藤為「奇貨」。
番薯被引種回國幾百年來,各類學術書籍開始記載番薯藤與番薯的功效,顯示番薯這種作物不僅作為糧食,還可用作食療。
暑天清補名菜——番薯葉
據中國預防醫學院的檢測,番薯葉莖尖所含的營養成份:黏液粗蛋白、脂肪、熱量、纖維素,碳水化合物、鈣、鐵、磷、胡蘿蔔素、維生素C、B1、B2、煙酸等13項,與芹菜、甘藍、菠菜、白菜、油菜、韭菜、黃瓜、茄子、胡蘿蔔、番茄等常食蔬菜相比較,番薯葉均居首位。
由於蕃薯莖葉有效成份的現代研究作用,美國把番莖尖列為非常有開發前景的保健長壽菜,日本也將其列為長壽食品,日本市場有罐裝醃製的紅薯葉小菜出售而在國內番薯葉莖所製成的菜餚,已經登上了各種大雅之堂,以及國宴菜單,同時也被大眾用於多種日常烹調應用。
但番薯莖葉的嫩頭也含氫氰酸,一定要煮熟後才能食用。通常做法有:燙熟後涼拌,清炒,辣炒,燒湯或熬粥,做餃子、和包子的餡料等。
番薯葉甘澀,微涼,其豐富的營養素,可補充人體所需能量與微量元素,微涼的特性,及纖維素的配合,可有助大腸清理鬱熱與積滯,對肝脾二經的清調作用,對眼睛保健,疏理肝氣,調理脾運皆有輔助作用。
番薯的品種及成份
番薯在引入我國後,在多地引種成不同的品種,也有不同的叫法:
山東、東北:地瓜
河南、湖南:紅薯
安徽、江浙:山芋
廣東、福建:番薯
四川:紅苕……
1984年由中國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主持,由全國幾十位知名甘薯專家集體編寫的《中國甘薯栽培學》中第34頁,明確指出「甘薯肉色可分為紫、桔紅、杏黃、黃、白等」,說明紫色是甘薯固有的肉色之一,如廣東農家品種:「豆沙薯」、「蕹菜薯」、「雪薯」、「紫心薯」、「紫肉薯」、「海南紫薯」等都是天然純紫薯。
而安徽的「二紅」、福建的」檳榔薯、廣東的「錦蓮薯」、廣西的「滿村香」、湖北的「南瓜薯」、湖南的「黃心薯」等農家品種薯肉中也都帶有紫色。紫色番薯的花青素含量比其他品種的多,因此應用於烹調中的做法有更多,如紫薯作餡料的多種點心,以及作為天然色素的各作點心表皮等。
從性狀鑑別,番薯切麵粉性,澱粉粒眾多,可見筋脈點線紋的網狀導管(纖維),近皮部一圈環紋,氣清香,味甘甜。
番薯的化學成分含有沒食子酸(elagic acid)和新綠原酸,兩者的現代研究均有抗炎、抗突變、抗氧化、抗自由基等多種生物活性作用。
蕃薯與番薯皮
一般9-11月是當年番薯成熟收挖時節,其他季節吃到的番薯,是窖藏後分批上市的,通常新挖的番薯含水量稍大,放置一段時間後食用,口感更佳。儲存時間過長,表皮已長黑斑,並帶異味的番薯,建議不要食用。
番薯的功效是補,番薯皮的功效是消,因而如果您買到的番薯表皮乾淨光滑,不妨稍為刷洗後帶皮食用,除可同時吸收番薯皮不同的營養含量外,還可幫助番薯的消化,減少壅滯的發生。
番薯薯塊根中含有60%-80%的水分,10%-30%的澱粉,5%左右的糖分及少量蛋白質、油脂、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等。《本草求原》記載,番薯可「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髒毒,舒筋絡,止血熱渴」,「產婦最宜。」
很多人早餐或正餐喜歡吃番薯,尤其是很多便秘的人,因為番薯的粗纖維很多,有助於排便。但番薯最大的功效並不是排便,更多的是補益的作用,
——適合易上火人士進補
《本草綱目拾遺》中明確記載番薯有「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的功效,「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 ,「煮時加生薑一片,調中與姜棗同功。」
姜棗茶或姜棗配食,是立夏後的補益方法,而「番薯+生薑」同煮,可以收到同樣補益效果,而且,因番薯性味甘平,比姜棗配食的溫性低,更適合容易上火或溼滯的人士進行補益食用。
這種食法有些類似一些知名糖水鋪的番薯糖水煮法,但建議溼重之人,不需要再加糖,並且生薑待番薯開始錦軟時才加入,更大的保留生薑的行氣力量。
同樣源自《本草求原》:番薯「和鰂魚、鱧魚食,調中補虛。"很多人對這兩種魚都不是太熟悉,但《本草求原》是嶺南醫學中的中醫藥專著,其中很多屬粵語表達,而粵語中的「鰂魚」就是鯽魚。
鱧魚不少人一時不知道是什麼魚,搜索後得知,鱧魚又稱烏鱧或黑魚。因此,只要您能買到其中一種魚,都不妨試試與番薯的配食做法。
1/2 先將番薯連皮刷洗乾淨後切塊,加入冷水煲至綿軟。
2/2 熱鍋放油將處理乾爽的鯽魚煎至兩面金黃,再將煲煮好的番薯湯倒入煎鍋中,煮至魚身綿軟,放薑絲,鹽調味。即可喝湯吃魚和番薯。
1/2 生薑切粒與蠔油,黃酒預先拌勻;
2/2 將番薯連皮刷洗乾淨後切塊,隔水蒸15分鐘至中度錦軟;
3/2 熱鍋放油將處理乾爽的鯽魚煎至兩面金黃;
4/2 另將一砂鍋放油開小火燒熱,放進蒸好的番薯煎香,再將煎香的鯽魚放入,加入1的蠔油黃酒生薑粒,再放小許鹽和高湯,蓋煮至鯽魚全熟後,可關火上桌食用。
夏天溼重季節,可以多用煎焗及燜等方法,減少菜餚的含水量,還可加重姜、胡椒等調料的用量。
以上文字素材由楚惠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