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裡的中伏階段。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所以民間有:「一歲難過關,唯有三伏天」的說法。
除了暑氣逼人外,在大暑前後,旱澇、風暴發生頻繁,暑溼之氣容易乘人肌膚腠理開洩,汗液增多之際虛而入,導致體內陽氣受損,心氣虧耗,極易引發中暑、熱中風、肩周炎、水中毒、腸道傳染病等疾病,故大暑時節注意養生很重要。
針對大暑酷熱與溼重的特點,此時節養生的重點在於化氣生津以消暑熱、化溼除煩緩解憋悶感。
大暑節氣在「中伏」前後,正是酷熱盛行之時。炎熱天氣容易消耗人體的氣津,因此有「暑天無病三分虛」的說法。
老人、兒童和體虛氣弱者更難以抵禦酷暑,容易出現頭暈、心悸、胸悶、大量出汗等症狀。此時十分需要適時地化氣生津,補充身體氣津的虧耗,以改善症狀。
大暑時節氣溫高、溼氣大,多出現悶熱桑拿天。中醫認為溼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黏滯,阻遏氣機。胸中氣機不展,人就容易心生煩滿;
此時可以用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艾葉等微微水煎,並用它來泡澡。這些都是氣味芳香的植物,不僅可以醒神除煩,還可祛溼解表(過敏體質的人慎用)。
溼熱的氣候,不利於人的脾胃。水患會伴隨土崩,人體脾胃為土,今年人們的脾胃容易虛弱。
脾胃是肺之母,脾胃失常會導致肺的免疫力下降。大家要小心養護脾胃,少吃不吃冷飲冰飲。
「吃得少補氣,吃得多傷氣,味淡補氣,味厚傷氣。」
用的是與大暑五行最合的荷蓮一家子。
【蓮子山藥湯】培補土氣,使脾胃運化有力,特別適合夏天容易拉肚子的人;
【荷葉】升清降濁。使水谷之氣清者升,濁者降;暑溼攻心時,腦子清陽不足,會感覺頭重如裹,這時就可以用荷葉了。
【蓮芯】清心安神、助心腎相交。暑天心火旺,易煩熱失眠,這時就需要蓮芯了:清心、除煩。我們這裡用帶蓮芯的蓮子,就不用額外準備蓮芯了。
【西洋參】夏天出汗過多耗氣傷陰,西洋參補氣、凝神、養陰。
帶芯蓮子20克、山藥一段或山藥幹15克、幹荷葉5克(如果有鮮荷葉,用兩個手掌大一片)、西洋參6克煮茶。
所有材料放到砂鍋中加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烹5分鐘左右,蓮子熟了即可。如果用的是鮮荷葉,需要先刷洗乾淨,過開水輕焯一下去除澀味。最後蓮子、山藥幹都可以吃掉。
夏天口乾舌燥,火燥上身時。清熱降火,茅根竹蔗馬蹄水。將體內的虛火、燥熱、溼熱排出,陰液滋養,養陰而不滋膩,不寒涼。
熬夜傷陰。熬夜熬得多,乾瘦乾瘦的那種,也要適當養養陰水。
夏天人體津液消耗大。一杯茅根竹蔗馬蹄水,讓體內多餘的熱從小便排出去,補充能滋陰養人的好水。
做法:所有材料放到砂鍋中加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烹10-15分鐘左右。可以適當加入雪梨、胡蘿蔔,氣不足的人加枸杞紅棗,脾胃差的人可以加陳皮。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曆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古時候,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個習俗,就是村裡人會在村口的涼亭裡放些茶水,免費給來往路人喝。
三伏貼,是一種膏藥,如銀行卡大小,一般四個為一組使用。
在夏天農曆的頭伏日期貼在後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據信可以治療預防冬天發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氣管炎,咽炎,哮喘等),針對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將四片膏藥一起貼在後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時即可揭下。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大暑期間,我國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
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於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大暑不但天氣炎熱,而且雷電、暴雨多,此時人們容易受暑溼影響出現腹脹、食慾下降、乏力等症狀,此時飲食宜清淡多樣化,以補氣健脾、消暑生津為主。
可多食綠豆、黃瓜、苦瓜、蓮藕、冬菇、紫菜、西瓜、薏米、冬瓜、桂圓、桃子、黃皮、蘆根、白茅根等食物及藥食兩用之品。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急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進補的必備功課。
苦味食物不但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因此,大暑時節,適當的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能夠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但讓溼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能夠預防中暑,能夠一舉兩得。
健脾利溼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皆可放心食用。
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夏季飲食應少食辛辣油膩之品,如果過食油膩食物,會傷害脾胃,影響營養消化吸收,且停留在體內的風邪、溼邪、油膩之品糅合在一起,使人容易生病。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
多喝些鹽開水,可以補充體內失掉的鹽分,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但是,喝鹽水要少量多次,才能起到預防中暑的作用。另外,多飲茶水也是一個防暑的好方法。
大暑節氣,天氣炎熱,此時要注意防暑,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勞作,老人及體質虛弱者切忌在正午烈日下出門,汗出後及時更換衣物,避免出汗後受涼感冒。同時,室內要注意通風,空調房間溫度與室外溫度相差不要超過10攝氏度,避免出汗後即刻吹風扇或空調吹風,以免感冒。
此外,大暑時氣溫高,比較炎熱,人比較容易感到疲倦,所以,這時候要注意睡好午覺,適當的睡午覺可以保持精力充沛。
大暑正處於「三伏天」,天氣炎熱,此時宜少運動或選擇低強度的運動項目,如散步、快步走、八段錦、太極拳等,宜在清晨或傍晚在清涼的公園、河邊、林蔭道旁進行,注意避免運動後大汗淋漓,運動過後要補充水分,但應避免進食冷飲,否則容易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最適合於冬病夏治,如秋冬易發病的哮喘、肺氣腫,慢性病風溼、麻痺等,對於陽虛的人也可借用大暑天的火和心中的火把寒氣去掉。
冬病夏治,體現了人與自然相協調的整體觀念和對疾病重視預防為主的理念。
大願法師在《藥師法門健康養生隨許法》中說:大暑天去寒,可以早上喝生薑湯。
生薑切細,用開水泡泡,溫的時候放一點蜂蜜兌著喝。
晚上臨睡前1小時,吃一粒藥——金匱腎氣丸,也叫做桂附地黃丸。
這樣就把大暑這個節氣的火好好地運用起來,把體內的寒氣就趕跑了。
夏將去,秋將至
願你的生命永遠有盛夏
永遠陽光燦爛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