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上海畫報》2016.5月號:文化 · 行走
A cultural and historic look at Taiwan
文、圖/ 王一萍
寶島臺灣之行,與三位來自不同行業的當地朋友朝夕相處,交流探討,對她終於有了一個淺淺的輪廓。
在整個臺灣地區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要了解臺灣的歷史文化,有三個地方是非去不可的,這就是「一府二鹿三艋岬」。
「一府」:臺灣府城
我們探訪的第一站就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臺灣府城臺南,也謂之「一府」。在明朝中後期,大量的福建沿海一帶居民漂洋過海遷居臺灣,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定居臺南。臺南可謂是近代臺灣歷史的發源地,也是明朝時臺灣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安平古堡、赤坎樓、孔廟等古蹟,無一不見證了臺南歷史發展的軌跡。
安平古堡殘牆
安平古堡位於臺南市西,古稱熱蘭遮城,由荷蘭軍商入侵者建造,是當時荷蘭在臺灣的命脈中心。明朝鄭成功時期,因鄭成功父子居住此地,故稱王城,也稱臺灣城。在日本侵佔臺灣後,重建改名為安平古堡。府城居民為紀念鄭成功開疆拓土、驅逐外強的精神,在古堡進門處就建有鄭成功的高大銅像,以供後人祭奠和瞻仰。
古堡白牆紅瓦,周邊城牆斷壁殘垣,枯藤老樹纏繞在斑斑駁駁的紅磚土牆之間。在落日的輝映下,古堡遺蹟老榕盤根,無限滄桑,微風中仿佛在訴說著300 年的臺海風雲。「安平夕照」是臺灣八景之一,更是臺灣本土學生了解臺灣歷史的戶外學習場所,我們在參觀中,就遇見了一群在老師帶領下前來城牆邊上課的學生,可見振興中華是海峽兩岸每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必須牢記的重任啊!
赤坎樓又稱普羅民遮城,佔地雖然不大,但在臺南市所扮演的角色,卻一直十分重要。它曾經是鄭成功和荷蘭殖民者議和的地方。鄭成功攻取赤坎樓後,改名為東都明京,並設置承天府。從創建至今,赤坎樓歷經300 多年的變化,當地也曾出資翻建維修過數次,可以說是臺南市的精神象徵。主樓建築供奉的文曲星是很多臺灣本土考生心目中的入學庇護神,每年甚至還有很多從浙江、福建來此的考生,在文曲星跟前許下虔誠的願望,希望文曲星能夠保佑自己考進心儀的大學。
在臺南還有一個必到之處,那就是全臺首學——臺南孔廟。位於府中街的臺南孔廟紅牆拱門,院內松柏蒼綠,小道旁種滿了臺南的市花鳳凰花,遊人不用買票就可以漫步幽靜古老的小徑,細細體味傳統文化帶來的濃厚氣息。臺南的孔廟是文明的古蹟,每年9 月28 日即孔子誕辰之日,此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祭孔大典,大典也是臺灣地區每年的文化盛事之一。臺灣大大小小的廟宇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其根植於中華文化精髓中的傳統理念;也理解了臺灣朋友說的那句話:「如果沒到臺南,你怎敢說自己到過臺灣?」
「二鹿」:鹿港小鎮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鄧麗君演唱的《小城故事》,詠嘆的就是「二鹿」,即鹿港小鎮。
鹿港是臺灣著名的文化勝地,原名鹿仔港,是一個有著300 多年歷史的文化大鎮。這裡是臺灣地區早期主要的通商樞紐,因經貿往來頻繁,故匯集了各家工藝之精華,湧現出木雕、錫雕、燈籠、手工金雕、古董修復、布袋戲偶等眾多工藝家,成為今天台灣保存工藝的重點城鎮。我們此次就有幸拜訪了燈籠大師吳敦厚先生,吳老已百歲高齡,卻鶴髮童顏,大紅色的外套和冉冉銀須使老人家更顯精神矍鑠,祖傳的燈籠手藝為老人獲得了不少榮譽。
鹿港擁有三大古蹟八景十二勝,用「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天還未亮,嫋嫋炊煙中到處可見廟宇門前虔誠叩拜的善男信女,從中也可以窺見早期民間信仰對當今臺灣文化滲透的影響。從路邊堆積的一些木雕及殘存的古蹟中,也可以看到當地許多工藝的傳承。在臺灣有很多座龍山寺,但以鹿港的龍山寺保存得最為完整。該寺於清乾隆年間建造,因佔地面積大,格局完整,又被稱為「臺灣的紫禁城」,主要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在磚砌木造的寺內,隨處可見福建泉州早期名匠的精雕細琢。整座寺院三進二院七開間,四平八穩,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
一早進香的老人
鹿港最知名的小巷,非「摸乳巷」莫屬。每位穿過這條窄窄小巷的遊客都會相視一笑,因為巷子很窄,如陌生男女相對而行,會產生尷尬情況。故當地人也稱此巷為「君子巷」「護胸巷」,但仍以「摸乳巷」最為著名。
鹿港的每一處街屋寺廟,都透著濃厚的歷史痕跡,百米之內必有一處古蹟,景點大多免費參觀。儘管地小廟窄,但很多廟宇內香火不斷,尤其是廟內的雕梁畫棟,細細品味就可看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三艋岬」:剝皮寮老街
此次臺灣之行,最有看點的當推位於臺北市西萬華區的艋岬了。剝皮寮老街是這一地區的精華所在,在清朝時期運往福建的杉樹,都要在這裡剝去樹皮並裝船,「剝皮寮」因此而得名。老街原有的歷史建築與現代風貌交融相會,跨越了清朝、日佔、民國三個時期。 1988 年前後,當地進行土地徵收,繼而利用修復工程,再現了茶館、私塾、鐘錶店、米鋪、浴室、理髮店、日式旅館等逝去的本來面目,才形成了今日的歷史街區。如今,這裡已成為當地的「鄉土教育中心」,臺灣影片《艋岬》的主場景在此拍攝,更讓剝皮寮成了為學生們講述先民歷史、了解早期各行各業生活故事的課堂。
我們去的那天正好是雨後,一間間鋪子和院落格外清涼,街面牆壁上清晰留下了許多生動有趣的人物和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動物的塗鴉,日式的過街樓及隱藏在廣州街後人去樓空的靜謐,謀殺了不少婚紗攝影師的菲林。二樓則是生動活潑的各類主題展示館,在這裡可以了解到臺灣地區教育、醫療的發展史。店鋪上的老海報、舊招牌娓娓敘說著剝皮寮的由來,老屋舊貌使老街區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章太炎旅臺居所」「呂阿昌醫師宅」「長壽號茶桌仔店」「日祥旅社」「太陽制本所」等傳統店鋪沿襲著歷史的軌跡,讓我們在現代都市的洪流中保存著那份悠長的記憶。
教育基地剝皮寮
探訪結束,所見讓我們深深地感到:人文取向的保存是故跡保存發展中的必然階段,讓老建築以新生命重現,方能使我們穿越時空,感受「一府二鹿三艋岬」的老街舊巷、古剎廊柱,在歷史雕琢下所散發出的無限魅力。
Fro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上海畫報》2016.5月號:封面封底
封面攝影 / 錢傳珉
《上海畫報》
美麗上海的窗口
創辦於1982年
是一本以影像記錄城市發展
用圖文並茂、中英文雙語為形式的城市門戶畫報
合作&雜誌訂閱|021-54045234
微信ID: shanghaihua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