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東亞文化之都」後 紹興梳文脈向海外展江南底色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紹興一景 李典 攝

中新網紹興1月5日電 (李典 謝盼盼)雨細穿梅塢,風和上柳橋。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煙雨紹興成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今,穿越歲月長河,浙江紹興成功入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作為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重要品牌,「東亞文化之都」旨在通過開展多樣文化活動,帶動東亞區域文化合作與城市文化建設。自2013年啟動以來,三國已有7組21座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2020年12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消息,經三國各自評選,2021年度「東亞文化之都」花落中國的紹興市與敦煌市、日本的北九州市及韓國的順天市。

紹興,究竟以何種魅力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成功入選之後,這座千年古城將迎來哪些發展機遇?

紹興古纖道 李典 攝

文脈綿延千年 書寫城市氣質

紹興文脈綿延數千年,時至今日,越文化、酒文化、戲曲文化、書法文化、陽明文化等璀璨星光依舊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自古以來,鑑湖越臺多名士,孕育出書聖王羲之、愛國詩人陸遊、心學大儒王陽明、辛亥志士秋瑾、民族脊梁魯迅等。歷史上,紹興出過文武狀元27名、進士2238名;現如今,在「兩院」院士中,紹興籍累計達77位。

隨即而來的,則是因人而興的文化故事。行走在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的紹興,舜禹遺蹟、越國古址、書聖故裡、大禹陵以及古運河、古橋群、古纖道等歷史遺存展示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紹興魯迅紀念館 項菁 攝

靈山秀水塑造出紹興特有的文化氣質,寫就的中華文化的江南底色對東亞區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紹興的青瓷、黃酒、茶葉、會稽銅鏡等物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海外,也將中華文化帶到了東亞地區。」在紹興市文史館副館長、紹興古城保護利用專家任桂全看來,日本的許多地名烙下了越國地名的印記,正是紹興影響東亞的佐證之一。

此外,紹興嘉祥寺吉藏大師創立的三論宗由高麗名僧慧灌傳至韓國和日本,慧灌也因此被尊為日本三論宗初祖;日本空海、圓珍法師等曾來紹興求法、修行,把大批佛典文獻帶回日本,並回國創宗;大批日本僧侶、留學生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很多書法碑帖帶回日本……

紹興八字橋 李典 攝

斜倚靈秀江南 梳理文化脈絡

2019年8月,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參加文化和旅遊部「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終審活動時說:「我們將高標準辦好各項活動,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為促進東亞文化交流合作作出紹興貢獻。」2020年4月,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在紹興市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爭創「東亞文化之都」。

依託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自然資源,紹興圍繞自身文化資源稟賦、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非遺活態傳承以及文化與旅遊融合等方面,為申請「東亞文化之都」進行了細緻規劃。

在頂層設計上,紹興制定並實施了「東亞文化之都」三年創建方案。盛閱春表示,紹興設立古城專項基金,按照世界遺產的標準保護利用古城。推進黃酒小鎮、徐渭藝術館、浙東運河博物館等一批重大文旅項目的同時,該地以「文脈千年、尋夢紹興」為主題,利用書法、黃酒、陽明文化等當地特色元素來系統化、全方位向世界展示紹興這座東方水城、歷史名城的獨特風採。

另一方面,該地加大文化保護與傳承力度。以其非遺工作為例。紹興現如今共有浙江省級非遺傳承基地42個,紹興市級非遺傳承基地11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人。為進一步保護非遺文化,該地還啟動了紹興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開展浙江省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走訪活動。

守護文化「珍酒」之時,當地還加大對外傳播力度,讓「酒香」遠飄海內外。近年來,隨著公祭大禹陵、蘭亭書法節、陽明心學大會、「大師對話」等活動的開展,紹興已成為東亞國家認同的國學高地、心學聖地、書法朝聖之地。談及此,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何俊傑坦言,這種影響與交流讓紹興成為越來越多東亞遊客心之嚮往的地方。

王羲之歸隱地紹興嵊州金庭觀 項菁 攝

打造交流平臺 推介中華文化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紹興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人文交流由來已久。紹興與日本的福光町(現南礪市)、蘆原町(現蘆原市)、西宮市、富士宮市和韓國的麗水市、龍山區、大邱市等多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彼此每年文化交流頻繁,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

與此同時,紹興與日韓經貿往來十分密切。紹興企業與日韓企業共建了許多重大合作項目。目前,共有290多家日資企業和340多家韓資企業在紹興投資興業,韓國和日本也分別成為了紹興市的第一大、第二大進口國。

2019年5月26日,紹興成功舉辦中日韓「一帶一路」工商大會,中日韓工商界「一帶一路」聯誼會發表了《中日韓工商界紹興倡議》,在紹興成立了中日韓企業交流中心長三角分中心和中日韓工商界「一帶一路」聯誼會長三角聯絡辦公室。

而今,借力「東亞文化之都」,紹興將持續擦亮與日韓等東亞國家交流的「金字招牌」。「紹興市開展對日、韓文化及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能夠推進文化包容相鑑,取長補短,維護東亞文化的多樣性。」何俊傑說。

「東亞文化之都」落戶千年古城紹興亦讓許多海內外僑胞為之振奮。

日本紹興同鄉會會長夏良根曾參加於日本橫濱舉行的2014年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紹興與日本有著很深的淵源。魯迅的小說《故鄉》被選入日本中學教科書,紹興黃酒被很多日本人所鍾愛,日本人很喜歡紹興江南水鄉粉牆黛瓦的氛圍。」他憧憬著,入選「東亞文化之都」的紹興能夠吸引更多日本民眾到紹興旅遊觀光,帶動相關企業到紹興投資興業。

黃酒酒缸 項菁 攝

夏良根痴迷於紹興黃酒文化,為此,他準備在日本建立紹興黃酒品酒師制度,持續培養專業的品酒師,讓他們在日本推廣正宗的紹興黃酒,讓日本社會更加了解紹興黃酒文化,並加強與日本清酒的合作交流。「希望通過『東亞文化之都』這一文化平臺,在不遠的將來,東京會有一家能品嘗各種紹興黃酒和紹興美食的飯店,成為紹興文化的傳播基地。」

「『東亞文化之都』的美譽將更好地吸引日韓等國對紹興的關注,是讓世界更好認識古城紹興的重要平臺,將開啟東亞各國對紹興文化研究的熱潮。」紐西蘭紹興會館館長曾險受訪時表示,這座有著酒鄉、水鄉、橋鄉、書法之鄉、戲曲之鄉之譽的古城將迎來更多世界友人。

但入選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在何俊傑看來,「東亞文化之都」不僅僅是一個稱號,而是一個更高要求下的城市文化功能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建設『東亞文化之都』並非易事,對城市文化傳統、相關硬體設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非遺保護與傳承等有著多項具體量化的考核指標,並隨著時代的發展有動態的變化。」他直言,對紹興來說,這恰好提供了城市文化建設的具體方向,在不斷靠近「東亞文化之都」建設標準的同時,城市本身的文化功能也隨之不斷完善。

眼下,紹興正重塑城市文化體系。運河文化帶、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一個個文化符號被串珠成鏈,助力紹興成長為「東亞文化之都」,在對外交流中將盡顯中華文化魅力。(完)

相關焦點

  • 東亞文化之都:紹興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
    紹興最有資格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具備東亞文化之都的底氣。  早在10萬年前,紹興這片大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紹興有9000多年前的小黃山遺址,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這些都是人類歷史文明最珍貴的遺存。「古有三賢,越兼其二」。舜、禹在紹興的大地上,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大禹得天書於宛委,治水成功後,大會諸侯於會稽,死後歸葬於會稽山。
  • 文化濟南擁抱「東亞文化之都」
    兩年後的2013年,「東亞文化之都」的評選與創建工作正式啟動,泉州、光州、橫濱成為第一批「文都城市」。這項工作也成為三國共同實施的中長期文化合作的戰略性項目,並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之都聯繫緊密,互動頻繁,進入全球「文化之都」品牌陣營。
  • 擁抱「東亞文化之都」,濟南已經準備好了!
    1985年啟動了「歐洲文化城市」評選,並於1999年更名「歐洲文化之都」,它旨在「用文化作為橋梁,把歐洲人連接在一起」,如今這一概念已經跨越歐盟邊界向全球傳播。「美洲文化之都」「東協文化之都」「阿拉伯文化之都」等,紛紛亮相。「文化之都」的稱號,不僅促進了城市的文化交流,也帶來了當地經濟的繁榮。
  • 浙江紹興:連接東亞文化交流的紐帶
    日本有禹跡132處,朝鮮半島與大禹有關的地名有8處;自紹興公祭大禹後,每年都有日、韓等國客人到紹興尋根問祖,祭祀大禹;紹興嘉祥寺吉藏大師創立的三論宗,由高麗名僧慧灌傳至韓國和日本,慧灌被尊為日本三論宗初祖;日本空海、圓珍法師等都曾來紹興取經、修道,把大批佛典文獻帶回日本,並回國創宗。大批日本方士、學者來紹興後,紛紛將紹興文化帶回國,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 相約「小橋流水、枕河人家」 紹興文旅來滬推介展現「詩畫江南」魅力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唐聞宜)紹興是江南越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山清水秀之鄉、歷史文物之邦、名人薈萃之地」的盛譽,又有水鄉、酒鄉、橋鄉、書法和戲曲之鄉的美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活的博物館」。(紹興市文廣旅遊局供圖 下同)在主旨大會上,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委書記、局長何俊傑作了題為「詩畫江南情與夢 東亞文都詩和酒」的紹興旅遊綜合發布,從「詩畫紹興:文旅投資的一片熱土」和「相約紹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兩個維度,向大家介紹「紹興文旅發展的文態格局和項目架構」,介紹在紹興的「吃住行,遊購娛,商養學,情閒奇」,展示了紹興文商旅融合的風景風情和紹興獨特的發展潛力
  •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 泉州非遺瑰寶驚豔亮相
    日前,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非遺作品展在揚州開幕,泉州、寧波、青島、長沙、揚州等9個城市的30多個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各地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全方位展示「東亞文化之都」城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絢爛多彩的地域文化。
  • 紹興文旅國際化調研報告
    自2019年8月紹興城市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列為「2020年度『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以來,紹興緊緊圍繞成果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的目標,精準對標創建標準和要求,在品牌創建與創新、城市文旅交流推介、城市文旅空間營造等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同時,在文旅產業研究、核心IP研發、國際化傳播、人才培養方面做出實際努力,文旅國際化建設取得新進展。
  • 紹興 | 心中的江南,就是如此
    (來源:紹興市旅遊委員會)江南中國人偏愛江南。世人眼中的江南,是小橋流水,是煙雨畫船,是「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更是一種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讓人痴絕千年。而我心中的江南,還有水巷烏篷,一搖一曳,穿過小橋,路過人家。這裡就是 紹興。
  • 六種方式深遊古城 紹興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深圳舉行
    ,以「深遊紹興·風雅名城」為主題的紹興文化旅遊推介會在深圳舉行,作為「深圳·紹興周」的重點特色活動,本次推介會旨在向深圳各界人士推介紹興深厚文化底蘊、優秀旅遊景點、品質旅遊線路等。紹興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也是東亞文化之都,「江南水城、文化名城」使「鑑湖越臺名士鄉」充滿著文氣和靈氣,越文化、酒文化、水文化、書法文化、陽明文化、戲曲文化、魯迅文化等均已成為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
  • 東亞文化之都紹興:繼承魏晉風骨,坐擁文壇半壁江山
    一葉烏篷,漂過二千五百年的滄桑;黃酒社戲,演繹著尋常巷陌的風俗百態;魏晉遺風,賦予了擲地有聲的江南風骨……古城紹興,一直都是旅居人心中「白月光」的存在。紹興從古至今,從不缺少文化史上的高光時刻。那些白衣飄飄的名仕們或多或少都曾在紹興留下足跡。魏晉時期這裡被稱作「會稽」,王謝風流俯仰一世。
  • 太原市進入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驗收環節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1月8日消息,經評審,太原市與浙江省溫州市、山東省濟南市、煙臺市、淄博市進入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驗收環節。「東亞文化之都」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的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鑑倡議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中日韓文化務實合作創新與升級重點打造的東亞區域文化合作品牌活動。該項工作自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各國評選出1-2個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三國已有25座城市獲此榮譽。
  • 山西太原申報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進入驗收環節
    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中新網太原1月12日電 (劉小紅)山西省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12日對外發布消息稱,根據文化和旅遊部消息,經評審,太原市與浙江省溫州市,山東省濟南市、煙臺市、淄博市進入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驗收環節。「東亞文化之都」評選工作自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各國評選出1至2個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目前已有25座城市獲此榮譽。
  • 邁向「東亞文化之都」,濟南市採取了哪些硬核舉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自2019年9月成功入選2022年「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後,濟南如火如荼地開展創建工作。如今,濟南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官網已經上線。據了解,濟南市正在加速推進「文化濟南」建設,全面提高濟南文化軟實力,並加快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構建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對於這一城市品牌,濟南市志在必得。
  • 在深圳,遇見不一樣的紹興早茶!紹興美食文化周啟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19年8月18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陳婕)油炸臭豆腐、茴香豆、麻團、嵊州小籠包......8月18日,深圳·紹興周——以「遇見紹興,遇見不一樣的紹興早茶」為主題的紹興美食文化展啟動儀式在深圳市高北十六創意園舉行,30道飽含紹興濃鬱地方文化特色的小吃,
  • 王爺信仰與"東亞文化之都"
    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城市風貌、人文遺產等都充分體現了東亞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2013年8月26日,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工作會議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泉州以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觀、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悠久廣泛的對外交流等,打動了評審專家,從10個初審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唯一入選城市,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 2017東亞文化之都·日本京都活動年中日韓攝影交流展開展
    10月28日,在中日韓攝影交流展現場,眾多攝影師和觀眾在長沙展區觀展。長沙晚報記者 羅傑科 攝  長沙晚報訊(記者 羅傑科)10月28日,2017東亞文化之都·日本京都活動年中日韓攝影交流展在日本京都文化藝術會館開展。來自長沙、京都、大邱的30名攝影家創作的近百幅作品,各具濃鬱的地域和文化特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影像盛宴。
  • 江蘇揚州當選2020「東亞文化之都」 中國第七個獲此殊榮城市
    (資料圖)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8月22日電 (記者 崔佳明)22日,記者從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揚州成功當選2020年「東亞文化之都」,成為江蘇省第一個、中國第七個榮獲此殊榮的城市。
  • 2020「東亞文化之都」奏響新春樂章
    三地合璧共匯傳奇音樂色彩「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新春音樂會,是自疫情發生以來首個大規模東亞文都的文化活動。中日韓地緣相鄰,文化相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始於2013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是中日韓文化交流的旗艦品牌和重要平臺,也是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對宣傳城市形象和拉動文旅產業的效果明顯。
  • 中國紹興、敦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中日韓領導人機制下創建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品牌,自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各國評選出1-2個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以「東亞文化之都」名義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和旅遊活動,重點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物保護利用與城市規劃經驗交流與共享、旅遊推廣等活動,帶動城市和市民更積極地參與東亞區域文化和旅遊合作,帶動城市文化建設,激發城市活力,擴大城市的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切實實現以文惠民,以文興城。
  • 會稽山高爾夫球場介紹 秉承「江南文化看紹興」
    該項目的總投資達25億,建設內容包括4個子項目:1、18洞72桿達到國際競賽標準,同時兼具水鄉風貌和山地特色的高爾夫球場和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左右的會所;2、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左右、250間規模、五星級標準的園林式度假酒店群落;3、歷史文化、生態景觀和旅遊休閒相結合的洄湧湖景區;4、獨立或聯體高爾夫別墅。她將是「江南文化看紹興」中的焦點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