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紹興城市的靈魂。紹興這座城市因文化而顯得風姿綽約,儒雅脫俗,神採奕奕。無論是厚重、深邃的歷史文化,還是情韻滿溢的山川河流,無論是沉靜悠長的古街古巷,還是大氣而又閒適的亭臺庭院,都從骨子裡透出文化的氣質和韻味。紹興城市在血肉骨骼中,在品位風格裡,在精氣神韻中,都流溢著文化的自信。
今年9月4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組織評審專家委員會對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候評城市進行終審,紹興終審得分名列候評城市第一。這充分顯示出,紹興這座以文化為靈魂的城市,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分量。紹興城市的個性和文化特質,正進一步被世界所關注。
紹興歷史和文化
具備東亞文化之都的底氣
紹興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在東亞影響力更大。紹興最有資格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具備東亞文化之都的底氣。
早在10萬年前,紹興這片大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紹興有9000多年前的小黃山遺址,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這些都是人類歷史文明最珍貴的遺存。「古有三賢,越兼其二」。舜、禹在紹興的大地上,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大禹得天書於宛委,治水成功後,大會諸侯於會稽,死後歸葬於會稽山。紹興堪稱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中華文明的聖地。
2500多年前,紹興便已是越國的古都,秦漢之時,紹興成為天下名郡,晉唐之時,文採風流,才俊不絕,曲水流觴,風雅天下,詩文唱和,天下聞名。明清之時,紹興更是文有峻骨,勁氣上達,金石之聲,振採欲飛,士如鯽多,才情義俠,光映天下。2500多年來,至今城址未變的城市,世界罕見。
紹興是真正的東亞文化之都,還在於日、韓、朝等國文化在紹興皆可尋根溯源。日本有禹跡132處,朝鮮半島與大禹有關的地名有8處;自紹興公祭大禹後,每年都有日、韓等國客人到紹興尋根問祖,祭祀大禹;紹興嘉祥寺吉藏大師創立的三論宗,由高麗名僧慧灌傳至韓國和日本,慧灌被尊為日本三論宗初祖;日本空海、圓珍法師等都曾來紹興取經、修道,把大批佛典文獻帶回日本,並回國創宗。大批日本方士、學者來紹興後,紛紛將紹興文化帶回國,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被日、韓等國奉為聖物,至今日本等地還有「蘭亭」景區,紹興舉辦書法節後,年年都有日韓等國的遊客來學習書道,觀摩書藝;隋唐之時,紹興絲綢、越瓷、黃酒、茶葉、銅鏡等產品,經大運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運往東亞等地,許多物產和工藝,為東亞各國所崇尚。早在16世紀,紹興王陽明就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陽明心學」備受日本、朝鮮等國推崇,成為日本等國治國理政的「法寶」。
近代以來,秋瑾、陶成章、魯迅、周恩來等大批紹興名士東渡日本探索救國之道;魯迅、周恩來等人在日本家喻戶曉,影響巨大。如今,魯迅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等,皆成為日本、韓國民眾嚮往的旅遊之地,日本等國還闢有魯迅、周恩來紀念之地,魯迅的《故鄉》等文章還走進日本的教科書。紹興城市是日韓人民嚮往的文學聖地、心學聖地、書法聖地。
紹興的歷史和文化,在世界的星河中,閃爍著光芒,照耀著東亞,是名副其實的東亞文化之都。
紹興城市氣質
具有東亞文化的引導力
一河兩岸,百舸千舟,千年古城在江南溫潤的氣候下,被紹興人的才智和人文所滋養,使紹興城市形成了獨特的氣質。
紹興位於東經120度,北緯30度處,溫和溼潤,四季分明,冷暖怡人。紹興峰巒疊翠,溪澗潺流,江河湖海,融成一體。南邊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北邊,阡陌縱橫,田舍林叢,小橋流水,烏篷悠悠,杏花帶雨,綠柳含煙,人行其間,如入畫中,如入夢境。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城市的色彩和高度充滿著美學色彩,古城區黑、白、灰的色彩,形成了淡雅清秀、脫俗大氣、古樸大方的文化氣度。紹興的建築和城市布局,處處顯示著「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高深的文化底蘊。紹興現有各樣文化旅遊資源近2000個,涉及到110種基本類型,演繹了江南古城的文化底蘊和水鄉獨特風情。
獨特的自然山水人文環境,也蘊育出紹興人的獨特精神。地處沿海的紹興人思想解放、視野開闊、勤奮努力、勇於進取、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精神,為紹興這座城市賦予了令人傾服的氣質。紹興人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智慧和膽識,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令海內外人士折服。
紹興與日韓等國由於地緣關係,自古就交流深厚,經貿往來頻繁,民間交流發達。在文化上,日韓等國與紹興文化接近,在日韓等國的語言中,都有著豐富的紹興文化元素。紹興城市一直處在對社會文化、歷史文脈的吸收傳承和自身不斷修正、調整過程之中。在新時代,紹興又走在時代的前列,加快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跨界融合,將文化資源的厚度轉化為文化發展的高度。紹興的經驗和做法,為人們所注目。
山水風光、歷史人文、地理氣候以及城市的精神和城市的智慧,形成了紹興城市獨特的氣質,形成了「東亞文化」紹興獨特的引導力。
成為東亞文化之都
意味著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
東亞文化之都,是歷史對紹興的選擇;東亞文化之都,是文化對紹興的呼喚。
紹興當選為東亞文化之都,意味著紹興登上了世界文化的高峰。
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候評城市終審現場。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一直對東亞文化之都評選工作十分重視,現場參加評審和答辯工作,並布置、動員創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表示,申報東亞文化之都,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紹興歷史文化,把文化資源厚度轉化為文化發展高度,使其散發出新時代的文化之光;更好地推動東亞文化交流與相互啟迪,展示中華文明豐富內涵和價值取向,為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提供紹興素材;更好地推進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努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世界人民。獲評「東亞文化之都」,是紹興這座千年古城和500萬紹興人民最大的榮幸!紹興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努力為浙江建設「重要窗口」增添文化底色和靚麗風景。
紹興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後,文化和經濟的分量,會在東亞國家越來越重。1983年3月,紹興與日本南礪市(原福光町)締結成為友好城市,紹興由此成為浙江最早建立國際友城的地級市。如今,紹興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其中有7個日本友城、7個韓國友城。在文化的引領下,紹興與日韓等國的經貿往來密切。截至今年3月,有290家日資企業、326家韓國企業在紹投資,超過兩國在上海的投資企業數量。紹興在東亞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市委宣傳副部長、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何俊傑告訴記者,從歷史到現在,從文化到產業,從政府到民間,紹興與東亞國家的交流十分豐富,有著太多的契合度和連結點。比如黃酒與青瓷是紹興的文化印記,也深得日本、韓國人民的珍愛,成為日韓的文化雅韻;大禹、王陽明、魯迅是紹興的驕傲,也是他們崇敬的偉人。歷史和文化形成的交往紐帶,連接著紹興與東亞國家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紹興的人文和旅遊,一直受到日本、韓國等國人民的追捧,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到紹興的國外遊客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的遊客佔比最大。現在,紹興已成為東亞國家遊客最愛的旅遊目的地。
何俊傑說,紹興正在重塑城市文化體系。無論是推進文創大走廊、運河文化帶、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化帶建設,還是高標準辦好東亞文化交流活動,紹興都將以世界文化高峰的眼界來推進紹興文化的新發展。東亞文化之都是紹興城市走向國際化的新平臺,紹興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後,可更好地解密東亞國家與紹興的淵源,更好地連接東亞國家,續寫紹興文化走向世界高峰的新篇章。(周能兵)
編輯:宋 越 一審:劉志媛
二審:顧婷婷 三審:徐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