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沙尼亞感受慢節奏

2020-12-25 青年參考

在愛沙尼亞感受慢節奏

作者 祝繼昌   青年參考  ( 2017年03月08日   09 版)

    慢節奏的城和人

    在愛沙尼亞塔爾圖(編者註:塔爾圖為愛沙尼亞第二大城市),冬天下午三四點天就黑了,城中心廣場的桌椅也被小酒吧早早收回,河邊的樹木褪去了秋葉的金黃之後,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條和路燈,投影在荒頹的河道裡。理髮店在繁忙的周日下午居然4點關門;還不到晚上8點,小城裡僅有的幾個大商場,櫥窗裡的霓虹也接連變暗。

    排起長隊的Hesburger(當地的連鎖快餐店)店裡只有一位女服務員,炸薯條、烤漢堡、點餐、送餐、清理桌椅全是她一個人負責。趕著去上課的我點過餐付過錢之後等了半個小時,看著女服務員在小小的店裡竄來竄去還沒做好我的餐,我又氣又急又無奈。

    剛來到塔爾圖的時候,有時我會像在清華一樣,背上書包一路狂奔衝向教學樓。而每當我在街上狂奔時,行人都會像看怪物一樣看著我,目光裡寫滿了問號:「這孩子咋了?」不見清華園裡上課時的自行車大潮和晚上剛洗完澡溼著頭髮就去趕課的學子,塔爾圖有的,只是慢悠悠散步沐浴陽光的大學生,三五成群,悠哉愜意,仿佛絲毫不擔心上課鈴。

    我住在留學生公寓,身邊的同學幾乎是三天小party,五天大party。歐美的留學生人手一瓶啤酒,聚在公寓裡,用口音各異、介詞亂用但流利無比的英語聊著自己怎麼會玩,哪裡的啤酒好喝,昨晚誰喝多了還斷片了,哪個夜店最令人著迷,等等。他們的這種群侃通常從晚上9點開始,嚷到11點,然後「耶」地一聲一哄而出。許多次,半夜3點後,醉醺醺的室友破門而入發表醉酒演講,吵醒熟睡的我,然後第二天下午兩點多他才起床,嚷嚷著「昨晚喝多了喝多了下次少喝點」。

    我曾和一群留學生去俄羅斯旅遊。我們駐足在月影迷離的聖彼得堡涅瓦大街,大家站在青旅門口商量今晚幹什麼。美國學生說:「兄弟們我們去哪嗨?我們得有個計劃!」德國學生說:「附近小酒吧挺多我們喝酒去好不好!」法國學生說;「如果能跳Disco最好不過了!」俄國學生說:「你們喝什麼啤酒啊,買兩瓶伏特加去!」義大利學生說:「哥們兒先去抽根煙!」西班牙學生說:「我看那個夜店好像挺爽哎,我們不醉不歸吧。」我和一位香港同學面面相覷,一番合計後,我倆決定去吃點俄羅斯的特色美食,拿單反拍幾張照片,再看看附近有什麼商場,畢竟還要幫國內的朋友代購……從商場出來後還得回賓館早點睡,畢竟明天還要早起。

    沒有什麼需要改變

    初來國外的我,也曾嘗試和身邊的留學生一樣喧囂,我們互相介紹自己,然後談談自己的家鄉。半個小時後,場面尷尬只得硬找話題。有時候和喝醉酒的男生聊聊哪兒的酒好喝哪裡的姑娘好看,和清醒的男生聊聊當今天下大勢,和女孩子聊天必須滿口玩笑滿口胡扯才能談得下去。一兩個月之後,我終於和各國同學混熟了,臉譜網上的好友數也直線上漲,但大多數時候,自己還是孤單一人。一個人上學,一個人自習,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最期待的時光是傍晚和爸媽還有女朋友聊天的時候。然後漸漸地我重新刷起了朋友圈,成了生活在微信裡的點讚狂魔。

    在國外,你在想什麼在幹什麼在追求什麼,只有自己在乎。不同背景的人湊起來,大家可以一起玩一起嗨,但剛剛想走進別人心裡的時候,卻發現人家早就關上了心門,上面寫著「閒人免進」。當初以為終於可以生活在外語的環境裡,暢想和一幫留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到最後發現,最親近的還是身邊的同胞。不時和中國留學生一起支個火鍋唱個歌,簡直激動得快要哭出來。

    有時候我會想,到底是我不適應這個環境,還是這個環境不適合我。

    愛沙尼亞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大家過得都很舒服,一代一代不需要為生計憂愁。這裡國小民寡,舞臺很小,人們似乎不需要有多大野心,因為野心再大也撐不起自己的影響力,在社會上再有頭有臉,放眼全球還是沒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祖國是在歐洲還是在非洲。在這個小國,人們仿佛並不在乎打點人脈,也不望子成龍,甚至不在乎職場升遷,不懂得爭權奪利。和許多愛沙尼亞年輕人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的確如此,他們的幸福指數很高,生活平靜如水,沒有波瀾,喜歡隨時去花園走走。野心?什麼是野心?對他們來說,一切挺好,沒什麼需要改變的。

    小國舞臺的心態造就了這裡的人們渴望平靜且自得其樂的心態。行走在這裡的大街小巷中,感受到的是生活的鬆弛和血脈的通暢,而不是洋洋灑灑的華章和奔湧不息的生命張力。雖說作為東北歐交通要衝,愛沙尼亞北依芬蘭灣面朝波羅的海,但千百年來,這個生長在破碎地帶的民族,命運一直被強鄰支配,從立陶宛大公國到瑞典王國,從馳騁北地的彼得大帝到雄踞歐亞的蘇聯……

    愛沙尼亞人熾熱地愛著自己的土地,但深處大國縱橫的前沿,影響力並不是這個國家渴求的東西,人們更希望過好自己的生活。大路坦蕩,空氣清新,隱逸在令人痴迷的林木溪澗裡,過著富足恬靜的生活。

    想念國內的熱血人生

    也許我還沒有認識到愛沙尼亞的全貌,或許這裡也有許多人雄心萬丈,但從我的觀察體會出發,這裡的人仿佛並不是為了野心活著。在外人看來,這可能是因為舞臺太小;而在他們自己看來,所求之物盡在眼前,還貪圖什麼呢?就算經濟依賴西向的歐盟,就算流行文化難有民族痕跡,但街上的人們時刻流露的幸福感,卻迥異於鄰近的國度。也許就是這種小國情調撐起了堅韌的民族認同,這也讓許多異鄉人感到了難以逾越的屏障隔膜。

    對我來說,這裡的一切都和清華園不同,沒有萬人空巷的盛會,也沒有唱著北漂的民謠,沒有映著星星坐著情侶的大操場,也沒有周末人滿為患的圖書館。在這裡生活了3個月,我感覺筋骨從未那麼舒展,生活從未這麼輕鬆,卻沒有在國內「每天太陽都是新的」、熱血激情湧流不斷的感覺。

    在我熟悉的清華和北京,大街小巷都是有夢想的熱血青年,角角落落都是綿延不絕的對於未來的野心,和為共同的企盼相契相抱的兄弟姐妹。這種熱血的感覺,是我在愛沙尼亞未曾感受過的,也是我一直想念的。國內的生活也許從不一帆風順,但是前行時,我從來不會覺得沒有希望;雖然筋骨疲憊,但絕不睡眼惺忪。

    我喜歡愛沙尼亞這個美麗靜謐的國家。我想念父母,想念家人,想念家鄉美食和大街小巷,想念那些陪我哭泣的小夥伴。最想念的,還是國內那種生生不息的進取氛圍,和長久烙印在文化骨髓裡的大國情懷。

    在塔爾圖生活的歲月,讓我看清了自己有多麼愛國內的生活,多麼為祖國驕傲和自豪,多麼想把我們的文化介紹給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國外的日子給了我諸多歡喜和驚奇,但對我來說,以上所思和所感,才是最珍貴、最值得回味的。

    作者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本科生,現於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做交換生。

    慢節奏的城和人

    在愛沙尼亞塔爾圖(編者註:塔爾圖為愛沙尼亞第二大城市),冬天下午三四點天就黑了,城中心廣場的桌椅也被小酒吧早早收回,河邊的樹木褪去了秋葉的金黃之後,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條和路燈,投影在荒頹的河道裡。理髮店在繁忙的周日下午居然4點關門;還不到晚上8點,小城裡僅有的幾個大商場,櫥窗裡的霓虹也接連變暗。

    排起長隊的Hesburger(當地的連鎖快餐店)店裡只有一位女服務員,炸薯條、烤漢堡、點餐、送餐、清理桌椅全是她一個人負責。趕著去上課的我點過餐付過錢之後等了半個小時,看著女服務員在小小的店裡竄來竄去還沒做好我的餐,我又氣又急又無奈。

    剛來到塔爾圖的時候,有時我會像在清華一樣,背上書包一路狂奔衝向教學樓。而每當我在街上狂奔時,行人都會像看怪物一樣看著我,目光裡寫滿了問號:「這孩子咋了?」不見清華園裡上課時的自行車大潮和晚上剛洗完澡溼著頭髮就去趕課的學子,塔爾圖有的,只是慢悠悠散步沐浴陽光的大學生,三五成群,悠哉愜意,仿佛絲毫不擔心上課鈴。

    我住在留學生公寓,身邊的同學幾乎是三天小party,五天大party。歐美的留學生人手一瓶啤酒,聚在公寓裡,用口音各異、介詞亂用但流利無比的英語聊著自己怎麼會玩,哪裡的啤酒好喝,昨晚誰喝多了還斷片了,哪個夜店最令人著迷,等等。他們的這種群侃通常從晚上9點開始,嚷到11點,然後「耶」地一聲一哄而出。許多次,半夜3點後,醉醺醺的室友破門而入發表醉酒演講,吵醒熟睡的我,然後第二天下午兩點多他才起床,嚷嚷著「昨晚喝多了喝多了下次少喝點」。

    我曾和一群留學生去俄羅斯旅遊。我們駐足在月影迷離的聖彼得堡涅瓦大街,大家站在青旅門口商量今晚幹什麼。美國學生說:「兄弟們我們去哪嗨?我們得有個計劃!」德國學生說:「附近小酒吧挺多我們喝酒去好不好!」法國學生說;「如果能跳Disco最好不過了!」俄國學生說:「你們喝什麼啤酒啊,買兩瓶伏特加去!」義大利學生說:「哥們兒先去抽根煙!」西班牙學生說:「我看那個夜店好像挺爽哎,我們不醉不歸吧。」我和一位香港同學面面相覷,一番合計後,我倆決定去吃點俄羅斯的特色美食,拿單反拍幾張照片,再看看附近有什麼商場,畢竟還要幫國內的朋友代購……從商場出來後還得回賓館早點睡,畢竟明天還要早起。

    沒有什麼需要改變

    初來國外的我,也曾嘗試和身邊的留學生一樣喧囂,我們互相介紹自己,然後談談自己的家鄉。半個小時後,場面尷尬只得硬找話題。有時候和喝醉酒的男生聊聊哪兒的酒好喝哪裡的姑娘好看,和清醒的男生聊聊當今天下大勢,和女孩子聊天必須滿口玩笑滿口胡扯才能談得下去。一兩個月之後,我終於和各國同學混熟了,臉譜網上的好友數也直線上漲,但大多數時候,自己還是孤單一人。一個人上學,一個人自習,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最期待的時光是傍晚和爸媽還有女朋友聊天的時候。然後漸漸地我重新刷起了朋友圈,成了生活在微信裡的點讚狂魔。

    在國外,你在想什麼在幹什麼在追求什麼,只有自己在乎。不同背景的人湊起來,大家可以一起玩一起嗨,但剛剛想走進別人心裡的時候,卻發現人家早就關上了心門,上面寫著「閒人免進」。當初以為終於可以生活在外語的環境裡,暢想和一幫留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到最後發現,最親近的還是身邊的同胞。不時和中國留學生一起支個火鍋唱個歌,簡直激動得快要哭出來。

    有時候我會想,到底是我不適應這個環境,還是這個環境不適合我。

    愛沙尼亞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大家過得都很舒服,一代一代不需要為生計憂愁。這裡國小民寡,舞臺很小,人們似乎不需要有多大野心,因為野心再大也撐不起自己的影響力,在社會上再有頭有臉,放眼全球還是沒多少人知道自己的祖國是在歐洲還是在非洲。在這個小國,人們仿佛並不在乎打點人脈,也不望子成龍,甚至不在乎職場升遷,不懂得爭權奪利。和許多愛沙尼亞年輕人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的確如此,他們的幸福指數很高,生活平靜如水,沒有波瀾,喜歡隨時去花園走走。野心?什麼是野心?對他們來說,一切挺好,沒什麼需要改變的。

    小國舞臺的心態造就了這裡的人們渴望平靜且自得其樂的心態。行走在這裡的大街小巷中,感受到的是生活的鬆弛和血脈的通暢,而不是洋洋灑灑的華章和奔湧不息的生命張力。雖說作為東北歐交通要衝,愛沙尼亞北依芬蘭灣面朝波羅的海,但千百年來,這個生長在破碎地帶的民族,命運一直被強鄰支配,從立陶宛大公國到瑞典王國,從馳騁北地的彼得大帝到雄踞歐亞的蘇聯……

    愛沙尼亞人熾熱地愛著自己的土地,但深處大國縱橫的前沿,影響力並不是這個國家渴求的東西,人們更希望過好自己的生活。大路坦蕩,空氣清新,隱逸在令人痴迷的林木溪澗裡,過著富足恬靜的生活。

    想念國內的熱血人生

    也許我還沒有認識到愛沙尼亞的全貌,或許這裡也有許多人雄心萬丈,但從我的觀察體會出發,這裡的人仿佛並不是為了野心活著。在外人看來,這可能是因為舞臺太小;而在他們自己看來,所求之物盡在眼前,還貪圖什麼呢?就算經濟依賴西向的歐盟,就算流行文化難有民族痕跡,但街上的人們時刻流露的幸福感,卻迥異於鄰近的國度。也許就是這種小國情調撐起了堅韌的民族認同,這也讓許多異鄉人感到了難以逾越的屏障隔膜。

    對我來說,這裡的一切都和清華園不同,沒有萬人空巷的盛會,也沒有唱著北漂的民謠,沒有映著星星坐著情侶的大操場,也沒有周末人滿為患的圖書館。在這裡生活了3個月,我感覺筋骨從未那麼舒展,生活從未這麼輕鬆,卻沒有在國內「每天太陽都是新的」、熱血激情湧流不斷的感覺。

    在我熟悉的清華和北京,大街小巷都是有夢想的熱血青年,角角落落都是綿延不絕的對於未來的野心,和為共同的企盼相契相抱的兄弟姐妹。這種熱血的感覺,是我在愛沙尼亞未曾感受過的,也是我一直想念的。國內的生活也許從不一帆風順,但是前行時,我從來不會覺得沒有希望;雖然筋骨疲憊,但絕不睡眼惺忪。

    我喜歡愛沙尼亞這個美麗靜謐的國家。我想念父母,想念家人,想念家鄉美食和大街小巷,想念那些陪我哭泣的小夥伴。最想念的,還是國內那種生生不息的進取氛圍,和長久烙印在文化骨髓裡的大國情懷。

    在塔爾圖生活的歲月,讓我看清了自己有多麼愛國內的生活,多麼為祖國驕傲和自豪,多麼想把我們的文化介紹給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國外的日子給了我諸多歡喜和驚奇,但對我來說,以上所思和所感,才是最珍貴、最值得回味的。

    作者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2013級本科生,現於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做交換生。

相關焦點

  • 「愛沙尼亞」讓心靈與身體一起感受歐洲中世紀的時光縮影
    愛沙尼亞,北歐魅力與東歐氛圍完美融合的聖地。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愛沙尼亞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國度,但它卻是整個波羅的海勢力範圍內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擁有令人驚訝的現代化,被稱為「世界數字發展第一名的國家」、「歐洲矽谷」、「波羅的海之虎」。
  • 愛沙尼亞|塔林:一步穿越回中世紀
    如果你想在北歐尋覓中世紀的時光印記,那就一定要去愛沙尼亞的塔林老城看看。
  • 在愛沙尼亞邂逅一段中世紀時光
    愛沙尼亞在哪裡?在這條票圈下面,不少明明見世面很多的朋友很認真地問我。其實在去北歐之前,「愛沙尼亞」對我來說就是一個一聽就很窮的國家,在我的認知裡和「XX斯坦」差不多。我們踏著幾個世紀前的石板路,沿下城而上,感受時光在這裡留下的印跡。相比歐洲其它滄桑的中古世紀老城,塔林並沒有因為戰火而失去色彩,反倒有一種童話般的浪漫純真。不知是因為天氣寒冷還是塔林的知名度不高,古城裡遊客稀少,空曠的路上只能聽見我們倆咔嚓咔嚓照相的聲音,還有路人無法理解的突然爆發的傻笑。
  • 愛沙尼亞,感受中世紀的生活情調,一步穿越回中世紀
    愛沙尼亞總是與眾不同,雖然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有著相似的地理環境與歷史,但是這個國家的文化卻不同。獨立後的愛沙尼亞最厭惡的國家是俄羅斯。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愛沙尼亞(Estonia),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國度。但它卻是整個波羅的海勢力範圍內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
  • 解鎖大自然物語-愛沙尼亞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到來,人們對大自然的追求越來越迫切,愛沙尼亞曾是前蘇聯一國,但卻是親歐派,生活方式更傾向於北歐愛沙尼亞擁有北歐最完整的中世紀古城,綿延2公裡的古城牆,胖瑪格麗特堡壘如今是海事博物館,從Patkuli觀景臺眺望老城區,讓這句the times we had真真是說到了我的心裡
  • 在北歐坐郵輪 開啟慢節奏之旅 妙境
    然而北歐地方比較大,交通耗時長,尤其是丹麥到挪威,瑞典到芬蘭的行程,走海路交通對於遊客來說,是體驗北歐慢節奏生活的最佳方式。你可以在短時間內當天往返於芬蘭赫爾辛基和愛沙尼亞塔林之間;也可以靜靜地乘坐夜遊輪往返於丹麥哥本哈根和挪威奧斯陸;可以在免稅店大肆購物;也可以吃到新鮮的海鮮,想想就不錯呢。
  • 感受慢節奏的清邁古城,在這裡尋味真正的無憂無慮
    鄧麗君的小城故事在清邁,芬芳的泰北玫瑰,古城寺廟密集,那肉身活佛沒有腐爛完好無損的真身佛像,很多人慕名而來,還有拍婚紗照的熱門取景地塔佩門古城牆,人聲鼎沸的長康路夜市,擁有上百家網紅店的寧曼路在這座慢節奏的小城,走在街邊游離也會很高興,感受生活在別處的療愈狀態,氣質很淡雅,風很溫柔,一切美得剛剛好。
  • 愛沙尼亞塔林:童話裡的城市
    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世紀,曾先後被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等國佔領和統治,從18世紀初開始被沙俄長期統治。1918年2月24日,愛沙尼亞共和國建立,卻於次日再度被德軍攻佔,直到1919年才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獨立。然而好景不長,20年後,蘇聯通過與愛沙尼亞談判,獲得了其部分港口和軍事設施的使用權,次年出兵佔領了愛沙尼亞,並在1941年將愛沙尼亞併入蘇聯。
  • 愛沙尼亞,愛上你呀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面向波羅的海的國家,就是如此!這個只有5萬多人口的小城,居然是愛沙尼亞的第四大城市,但它作為愛沙尼亞西南部的海濱療養勝地,的確名副其實。在帕爾努,感受一下波羅的海的海水,還是十分必要的。
  • 愛沙尼亞塔林
    塔林(Tallinn),舊名日瓦爾(Reval),位於愛沙尼亞西北部,瀕臨波羅的海,歷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塔林港是愛沙尼亞最大的港口,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之間隔了80千米寬的芬蘭灣。
  • 愛沙尼亞
    網易體育12月18日報導:今天下午3點,中國隊在珠海迎來了備戰亞洲杯期間的首場熱身賽,對手是歐洲球隊愛沙尼亞,在剛剛公布的世界排名中,中國隊名列第87位,而愛沙尼亞則排在第82位。上半時,中國隊憑藉杜威的頭槌以及於海和楊旭的破門,取得了3-0的領先。下半時,中國隊換上多名替補球員,並未擴大比分。
  • 愛沙尼亞:被遺忘的沿海童話之國
    第一次走進愛沙尼亞是8年前,抱著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好奇心走進了這個飽受戰火多年的沿海小國。從12-13世紀形成到1991年,愛沙尼亞一直被歐洲各國佔領和侵犯,愛沙尼亞人民常年的鬥爭才讓這個美麗的國家1991年獲得獨立。雖然被侵佔多年,愛沙尼亞的經濟發展也沒有滯後,反而躋身擠進發達國家的行列。
  • 愛沙尼亞——東歐的世外桃源,一起來感受下它的魅力吧!
    愛沙尼亞,一個融會貫通的國家。位於歐洲東北部,與芬蘭僅有一條海之隔,坐輪船不過就兩個小時的航行時間,相比昂貴的東歐北歐物價,這裡的物價更便宜,因此每天都有不少的從瑞典和芬蘭的公民,坐船來愛沙尼亞採購各種日用品後再回國。
  • 愛沙尼亞是北歐國家?
    從地圖上看,愛沙尼亞東部和俄羅斯接壤,西部和芬蘭隔海相望。一眼望去好像愛沙尼亞與俄羅斯是連在一起的,但是,愛沙尼亞與芬蘭只隔著一道海灣,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坐快艇的話一個多小時就到了。要說距離,另一個北歐國家冰島到瑞典、挪威、芬蘭的距離可比愛沙尼亞遠得多。準確地說,從地理上講,愛沙尼亞是屬於東歐和北歐的交界處。
  • 愛沙尼亞旅遊攻略
    每人至少需要200愛沙尼亞克朗,房費一般包括早餐。根據不同的服務級別,B B旅館每人需要250~500愛沙尼亞克朗,賓館房價則在每人250愛沙尼亞克朗以上。在塔林,可住一個人到四人的公寓房價格為750~1200愛沙尼亞克朗。
  • 愛沙尼亞禮儀與禁忌
    愛沙尼亞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1994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2011年加入歐元區。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資訊科技發達,而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愛沙尼亞也是全世界空氣品質最優最舒適的國家,首都塔林被譽為「洗肺聖地」。
  • 跟隨《信條》解密愛沙尼亞塔林的隱秘玩法
    據透露,《信條》的電影團隊曾涉足七個國家取景拍攝,其中場景篇幅最多的當屬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讓我們跟隨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視角,解密愛沙尼亞塔林的隱秘玩法。圖說:塔林KUMU藝術博物館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攝1.
  • 愛沙尼亞:在水邊的國家
    不久前我開始了從立陶宛、拉脫維亞到愛沙尼亞的波羅的海三國的旅行。第17個歐元國家在歷史上,愛沙尼亞曾被丹麥、瑞典、德國、俄羅斯先後統治過,但愛沙尼亞人民身上揮之不去的那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使得這些徵服者最終選擇了放棄。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從公元10世紀開始修建城堡、教堂、市集,逐漸繁榮起來。
  • 愛沙尼亞央行預測愛沙尼亞本年度經濟萎縮10%
    愛沙尼亞中央銀行本周三表示,在疫情影響消退和沒有進一步限制措施的前提下,愛經濟將在2019年基礎上萎縮10%。根據愛沙尼亞中央銀行的預測,今年經濟下滑三分之二以上的因素來自外部需求的減少,而三分之一源於國內的限制措施。
  • 愛沙尼亞旅遊指南
    愛沙尼亞屬海洋性氣候,冬季平均氣溫-5℃,夏季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自然資源匱乏,油頁巖、石灰巖為主要礦產,森林遍布國土的47%。愛沙尼亞境內有1400個湖泊(大多數都較小,最大的為楚德湖,面積為3555平方公裡),沼澤眾多,海岸線長達3794公裡,有許多海灣、海峽和島嶼。其中島嶼大約有1500個,最大的兩個自立成省(即薩列省和希尤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