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吃到一道美味專程策劃一場周末旅行,這事兒我貌似幹過不止一次了。
不管是為了每年夏初上市的蘇州楓鎮大肉麵,還是跑到無錫膜拜甜到牙痛的小籠饅頭,亦或者驅車幾百公裡打卡"早上皮包水"的揚州早茶,每一場與城市限定美食的約會,都是簡單、純粹又美好的。但是,這次的靖江之行屬實有點折騰了,折騰到影響了我對蟹黃湯包的評分。
靖江明成化七年建縣,當時隸屬於常州府。它跟一個爹不親娘不愛的苦命娃一樣,歷史上被附近的江陰、常州、泰州、揚州這幾個養父母扔來扔去,直到1997年泰州市正式設立由其接管,「小白菜「靖江才算有了個穩定的寄養家庭。
雖然如今靖江號稱是江蘇省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但只有在2005年初,開通運行過短短的兩個月的客運鐵路線,因為坐得人太少,沒幾天就關門大吉了。
所以如果不是自駕,想要一嘗蟹黃湯包的美味,只能坐火車到臨近的常州或者無錫然後再轉一個小時左右的大巴,對,不是泰州。因為泰州這個後媽比旁邊的常州大姨距離更遠,還隔著泰興。
對於蟹黃湯包的執念,讓我忍耐了一夜臥鋪凌晨五點抵達常州,再搭乘早上七點的早班大巴前往靖江。一路上,腦海裡都在自動回放《上錯花轎嫁對郎》,當時美豔驚人的黃奕那段揚州小調,應該是很多人對於湯包的初印象。
雖然北宋年間在開封出現的「山洞梅花包子「才是湯包界的祖師爺,但淮揚絕對在湯包江湖佔有重要地位。不過除了那些聽起來就相當混帳的民間傳說,它的起源已無法考據。最早的記載要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的《揚州畫舫錄》——「二梅軒以灌湯包子得名」,怎麼製作呢?同時代的《邗江三百吟》有著詳細說明。
春秋冬日,肉湯易凝,以凝者灌於羅盤細面
之內,以為包子,蒸熟則湯融不洩。
揚州茶肆,多以此擅長。
但這也並不是說,湯包起源於揚州,只能說明,清朝乾隆年間,用冷凝的肉汁包在麵皮中這種灌湯手法,在淮揚地區頗為盛行。
至於把一整隻螃蟹「庖丁解蟹」,肉歸肉,黃歸黃,再融入肉汁包起來這種天才級別的「神級想法」,究竟是淮揚哪位神廚想出來的,這世上估計已經沒有活人能知道了。
疫情期間,「散裝江蘇」的十三太保各自行動的神操作讓人記憶猶新,但其實,在爭奪「湯包愛馬仕」這個名號上,江蘇各地撕得也相當厲害。
老大哥南京首當其衝,打出了「百年龍袍蟹黃湯包」這張老字號牌,推選下江南必迷路,迷路必遇美食的乾隆爺作為代言人。
蘇州當然不甘示弱提意見了:「乾隆爺六次下江南,不光去了你們江寧府,蘇州府也是回回被巡幸啊,更何況陽澄湖大閘蟹可在我這兒!」
那邊廂揚州翹著二郎腿端著綠楊春慢悠悠發言:「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各位都是垃圾。我們揚州可是有史料背書~」
正當無錫、上海也紛紛祭出自家殺手鐧混戰一團時,最沒存在感的靖江躲在一旁抱著一塊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的「中國湯包之鄉」的牌匾笑而不語。
的確,靖江的蟹黃湯包是獨一無二的。它地地道道地貫徹了「湯」包的理念。剛出蒸鍋冒著熱氣,像極了江南麗春院剛出浴的頭牌,搖曳著腰肢,招搖著手帕,哼著十八摸的小曲,香氣撲鼻地晃晃蕩蕩上鍾了。薄到透光的麵皮包裹著的是一汪極其性感的湯汁,讓人忍不住想要先調戲一把。
湯的神奇來源於皮凍。據說正宗的靖江蟹黃湯包要用豬骨和蹄髈細細去掉肥膘,在老母雞湯中文火煲幾個小時的。待自然冷卻之後,飽含膠原蛋白的湯汁會自然凝結成凍。切碎納入包中,遭到蒸汽的洗禮後,凝固的肉汁便會化為一江春水。
不過,至尊鮮味的來源不僅如此。能讓歷史上眾多饕客趨之若鶩的,是「蟹黃湯包」中的定語——「蟹黃」。據說每隻湯包餡重三兩,其中至少有二兩半的蟹黃和蟹肉。
二兩半啊同志們,這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每一隻標準版靖江蟹黃湯包的身後,都戳著一隻三兩螃蟹的墓碑。相比之下,最低二十塊錢一隻的身價,似乎也沒那麼過分了。
而且還要加上頗為昂貴的手工,因為據說每隻螃蟹只能每天人工現拆。之前在家自己做過蟹黃面,兩隻螃蟹足足拆了一個鍾,更別提場面之難看。當然,靖江的拆蟹師傅可不像我這麼手殘。高手出馬,只在須臾之間。
聊到這兒,想給所剩無幾認真讀文的胖友們做個小調查。
(單選題)上一part中,我到底用了多少個「據說」?
沒錯,以上關于靖江湯包的所有說法,都來源於「據說」。到底好不好吃,還要實地體驗後靠嘴說話。雖然靖江是家館子都必有蟹黃湯包可點,但最受熱捧的還要數「南之緣」「鴻運酒樓」和前身是老教育局招待所的「搖頭湯包」。還沒到一天打卡三家的瘋狂地步,所以捨棄了上過《舌尖上中國》的鴻運酒樓。
(內心os:不是吃不下,而是錢包不允許···)
地點:靖江市人民中路40號南苑賓館1樓
價格:特級湯包25一隻,普通湯包20一隻
南之緣隸屬於南園賓館,算是靖江湯包的領軍品牌了,主理人國家特級點心師陶晉良打的是傳統牌,附帶著店面裝修也相當傳統酒樓風。一樓大廳都是十人以上的圓桌,飯點兒來別指望服務員大姐給什麼指引了,瞅準了哪桌有空餘,自己開口請求拼桌吧,因為服務走得也是國營老字號的路數。
答應拼桌的是一對中年兄妹帶著老母親。相比姐姐豪爽地一口氣點六籠的霸氣行為,我這一隻普通、一隻特級的點法兒著實有點寒酸。但正好有機會圍觀了抓湯包的神技。
靖江湯包麵皮用的是高筋麵粉,甚至可以吹成燈籠。因為皮薄如紙吹彈可破,再加上內裡一包湯汁晃悠,想要安安穩穩地抓到盤可中是一門技術活兒,只能由店家代勞,一旦抓破了還可以換上一隻新的,新招的服務員一進門首先要學的就是這門手藝。
當地的老食客會在碟子裡預先倒上香醋擺好薑絲,只須一個眼神,有眼力見兒的服務員大姐便會使出「九陰白骨爪」般陰柔的內力,電光火石間將湯包斜著偏放在碟子裡。
這樣的放法也是有學問的。因為靖江湯包吃法和上海、揚州不同,不提供吸管,需要將嘴就著碟邊嘬出一隻小口,居中放的話當然不好下嘴。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湯包也是同理。因為是剛蒸好就上桌,內裡不但湯汁滾燙,還包著半包熱騰騰的蒸汽,徐徐下嘴慢慢啜吸才是正道。讓滿滿蟹鮮的湯汁緩緩滋潤口腔,順著喉嚨打一個轉兒直落胃袋,明明覺得已經吸完,卻還源源不斷地鑽進嘴裡。
南之緣的湯汁是極過關的,稠而不油,油而不膩。回味時唇齒之間有微微的黏膩感,是膠原蛋白的功勞。吸完湯汁,撕開麵皮, 這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蟹黃蟹肉才露出真容。
螃蟹+肉湯的組合已經抵達了鮮味的頂峰,不需要多餘調料的提味點綴,二兩半的蟹肉蟹黃就這麼坦蕩蕩地玉體橫陳在你面前,和著薑絲香醋埋頭苦吃才是對它最大的尊重。
地點:靖江市康寧路16號中醫院對面
價格:特級湯包30一隻,普通湯包25一隻
和南之緣相比,搖頭湯包的出身更草根些,前身是老教育局招待所。其實我對它的期望值遠遠高於南之緣,因為攻略裡都說,只有外地人才會到南園,本地人只認搖頭。但過高的口碑似乎助長了店家傲嬌的氣焰。
出門在外深知「強龍不壓地頭蛇」的道理,想要順利把湯包吃到嘴裡,適時向「賣方市場」低頭,並不是一件可羞愧的事兒。所以前臺點單掃碼付錢一條龍後就挑一個角落位置坐下,安安靜靜等湯包上桌。不遠處似乎有桌客人因為等待太久抱怨起來了。
和南之緣相比,搖頭湯包的皮子要更透明些,但湯汁的口感明顯也更稀薄,這是每家肉凍比例調配的差異。奇怪的是,即使特級版餡料裡有肉眼可見的整根蟹腿和大塊的蟹黃,吃起來蟹鮮卻沒那麼明確,讓人心生懷疑螃蟹的新鮮程度。
拍了這麼多年美食節目,當然知道「現煮現拆,現包現蒸」這種說辭更多只是存在於傳說中的噱頭。後者尚可相信,前者就有點誇大其詞了。就南之緣和搖頭湯包一到飯點兒那人潮擁擠的體量,想要「現煮現拆」,後廚拆蟹師傅需得像哪吒一樣生出三頭六臂。
所以,擁有像活蟹現蒸般綿密的蟹黃口感和鮮甜的蟹肉品質自然只是奢望。但即便如此,這樣一口來自深秋的蟹鮮,也足能夠熨帖腸胃了。
靖江湯包好吃嗎?好吃。但你要問我驚豔嗎?我只能說,因為來之前腦海裡已經反覆預演了上萬次它的味道,其實真的沒有想像當中的驚豔。
但為了美食的旅行不正是如此嗎?在腦海中預演,在現實中驗證。
前兩天給路轉了一篇美食公眾號的推文,種草了如皋的蟹黃包。也許不久之後,旅程又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