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外嘉賓在《之江新語》德文、英文版首發式上為新書揭幕。
2003年至2007年,習近平主席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在《浙江日報》發表了200多篇政治短論。這些文章集結成《之江新語》一書,於2007年8月首次出版。
2019年10月15日,該書的德文、英文版在第71屆德國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前一天在法蘭克福首發。此前,《之江新語》法、西、日文版已出版。
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阿爾布勞在首發式上說:「習主席的這本新書為讀者了解中國的復興進程打開了一扇獨特的窗。這本書不僅值得研究中國的專家閱讀,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一個國家如何在一個充滿前所未有的變化的世界中生存和繁榮,都應該讀一讀。」
《之江新語》討論的是關於治理的問題:如何結合浙江省的實際發展當地經濟,如何將書本上的政治、經濟理論更緊密地同政策制定相結合,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該書反映了習近平對中國地方治理、改革發展的深入思考。書中關於可持續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打破唯GDP增長論等思想,現在都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級政府的執政理念與政策實踐。
執政理念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表示,很多外國朋友對習近平主席的政治生涯和思想體系的形成非常感興趣,希望從中探尋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我建議,大家將《之江新語》與習近平主席的另外兩部著作《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擺脫貧困》結合起來閱讀,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中國走向如今的繁榮。」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在《之江新語》德文、英文版首發式上致辭。
比如,習近平主席在浙江工作期間,常常思考應該樹立什麼樣的發展觀、怎麼推動發展,並提出了「既要GDP,更要綠色GDP」的觀點。2005年8月,習近平主席在浙江省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強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此外,習近平主席在浙江工作期間,非常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並親自設計了民營經濟發展的「路線圖」。浙江省有5000多萬人口,面積10.5萬平方公裡。佔中國面積1.1%的浙江,創造了中國6%以上的經濟總量,人均GDP處於中國前列。浙江全省GDP超過一半都是民營經濟創造的。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浙江義烏,改革開放前只是一個土地貧瘠、生產力低下的小縣城;如今,義烏已經發展為中國最富裕的縣級市之一。義烏的快速發展充分證明了民營經濟的強大活力。
阿爾布勞表示,習近平給讀者的信息是明確的。他告訴讀者,思路要廣,要具有戰略性,要務實,而且要充分了解事實,西方國家也可以從書中汲取經驗。「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一系列政策平臺,這些政策具有非凡的思想廣度和深度,而且是基於涉及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類詳實的數據。」他說。
全球視野
阿爾布勞說,習近平善於向古人借智慧,強調自我修養的重要性。他引用孔子的話說:「吾日三省吾身」。此外,中國古人說「和為貴」,「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從文化淵源看,崇尚和諧,企盼穩定,追求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的平安社會、和諧社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阿爾布勞認為,這本書不僅具有歷史的深度,同時還具有全球視野。習近平寫道,中國必須避免西方現代化的陷阱,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於自然資源匱乏、亟需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浙江來說尤其如此。
美國聖智學習集團國際業務總裁亞歷山大·布羅赫說:「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的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不斷進步,思想也在發生劇變,大家對中國這個新興經濟強國非常好奇,但與此同時,多數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仍非常有限。」
他表示,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是如此不同,要了解中國,就必須拋開我們對中國的固有觀念,傾聽中國。「中國經濟的迅速成長,帶來了出版業的蓬勃發展,我們能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不斷發掘出有意義的出版主題。」 布羅赫說。
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說,14億中國人民為國家取得的發展成就深感自豪,不少國際友人在祝賀中國的同時也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是怎樣的治國思想指引著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取得了這樣巨大的進步?《之江新語》德文版、英文版的發行,將使更多外國朋友有機會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中國為政者的哲學傳統和政治智慧。